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计算错误的成因及应对措施分析

 

【作者】 丁 勇

【机构】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桔园镇许家庙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较为常见,如果同样错误屡次发生,就需要深入分析错误成因了,比如:知识或概念掌握不牢固,亦或是学生心理问题。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充分利用错误资源,深入分析“病因”。本文基于心理因素,就小学生数学计算错误进行分析,并试图提出一些纠正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错因分析;心理成因;方法对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这种问题,即便老师苦口婆心地讲解某一知识点,仍然有些学生无法跨过这个“坎儿”。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这种“坎儿”会更多一些。有的老师将此类问题定性为“粗心大意”,并将原因归咎于“听课不认真”、“上课开小差”、“解题专注力差”。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错误多因心理因素所致。如果能够“对症下药”,远比简单重复讲解效果更好一些。
  一、“思维干扰型”错误分析
  例1:■÷(■+■)
  错因分析:此题属于典型的四则混合运算题,按照要求应该先算括号内的加法。然后在进行除法计算。但有的学生将其计算为:■÷(■+■)=■÷■+■÷■。这种算法显然是不正确的,经过和学生沟通发现,这些学生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由于选择错误,干扰了学生的正确思维。
  心理成因:小学生的思维存在短板,比如:缺乏灵活性、自觉性和独立性。在计算时习惯沿袭既有经验,本质就是“思维惰性”。由于小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印象深刻,容易将(a±b)c=ac±bc平移到其他计算当中,一旦遇到新题仍然沿用“乘法分配律”就会掉入“陷阱”。
  方法分析:找到原因后,就能够对症下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错误资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对比,仍以■÷(■+■)为例,如果使用乘法分配律就需要借助倒数进行运算。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习题进行对比分析,搞清楚具体算理。当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储备情况,开展一题多变的练习,避免同类问题不断“蔓延”。
  二、“条件反射型”的错误分析
  例2:20.4+79.6-20.4+79.6=
  错因分析:面对这道题,有的同学会快速写出答案“0”。可能学生考虑到“20.4+79.6=100”,两个“20.4+79.6=100”相减,其结果必然是“0”。这种错误源于习惯性的“凑整”思维影响。学生们对于25×8,125×8,25×4这类凑整题型信手拈来。由此可能出现明显的“凑整”效应。
  心理成因:基于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原理”,学生们经过长期训练和反复作用,大脑中会形成固有的联系系统。该系统会在日后不断出现,尤其有相应刺激条件时,更是能在第一时间反映出来。首次影响,学生们会忽视一些必要条件,并自然而然地掉入“沟”中。
  方法对策: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应该考虑到自己的责任,即:日常中过于强调“凑整”。针对一些题目,还应该回归到真题运算顺序,引导学生比较“20.4+79.6-20.4+79.6”与“(20.4+79.6)-(20.4+79.6)”之间的差异。面对这种似是而非的条件,学会认真分析题意,这样就能避免此类问题的频繁发生。
  三、“注意分散型”的错误分析
  例3:求一根木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已知长为1m,底面半径为2dm。
  错因分析:学生会习惯于使用体积公式“V=sh=πR2h”,并快速代入数值“V=3.14×22×1”,从而忽视了单位的统一性。由此造成最终计算错误。
  心理成因:小学生注意力具有典型的稳定性差、深度浅、广度窄等特点。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其专注力持续时间更短。很多小学生未能注意需要注意的事物,反而更关心与之无关的其他事物特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注意力分散”,由此造成该注意的事物被边缘化。上述问题中,小学生就将注意力放到圆柱体积公式当中,反而忽视了题目中的细节。正因为注意力分配不均,由此造成顾此失彼。另外,在竖式计算完成后,忘了在横式后面写出得数,也是最常见的问题,以及忘记写单位,这些都被划入“丢三落四”的行列。
  方法对策:这个问题应该追根溯源,从学生入学后就开始培养大家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做题时,一定要做好提示工作。学生读题时要学会抓住关键词,针对关键字词用特殊标记进行标注,同时学会找出无用信息,并将这些“捣乱”的信息剔除。通过持续训练,能够有效规避此类错误。
  四、“记忆偏差型”的错误分析
  例4 13公顷=?平方米
  错因分析:在进位相关知识中,十进制和百进制是最为常见的,学生们使用起来也驾轻就熟。正是这种“惯性”容易造成记忆偏差,如上题,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制属于“万进制”,学生有可能按照习惯将进制认定为“百进制”,从而出现“跑偏”。类似题目还有1.5小时=()分钟,学生们会习惯性地写成“150分种”,反而忽视了“六十进制”。此外,有关面积、体积、重量等进率也有一定的出入,都容易受到记忆影响,最终体现为记忆模糊。
  心理成因:小学生更容易记住那些形象、直观和具体的知识。相对一些概念和公式来说,反而记忆难度较大。在计算数学知识时容易受到相似知识的影响,从而引发记忆偏差。 
  方法对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增加图片、视频、模型等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观察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从而提升记忆效果,降低遗忘速度。在日常训练中,要强化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换,并准确识记平面和立体几何物体的面积、表面积、体积的相关公式,熟练掌握不同单位的换算关系,对于一些特殊值则需要不断的背诵。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生做题中出现错误属于正常现象,从错题分析来看会受多个因素影响。面对这种问题,教师应该换位思考,掌握错误发生的共性,分析其深层次原因,结合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不断纠错,慢慢跨过这道“坎儿”。教师只有理解了学生是如何学数学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甚至反复出现这些错误,以及如何有效快捷地去诊断学生的这些错误背后隐藏的心理原因,继而开展针对性的辅导,通过补救遏制错误事态的不断扩大。
  • 【发布时间】2022/12/14 12:11:21
  • 【点击频次】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