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话说语文合作学习

 

【作者】 俸善琴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有利于训练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增强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本论文主体包括语文教育合作学习概述,语文教育合作学习的意义,语文教育合作学习实践的探讨和语文教育合作学习中应避免的几种情况等四部分。语文教育合作学习概述部分主要探讨合作学习的发展历史和合作学习的定义;语文合作学习的意义主要从训练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增强团队精神,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三方面进行论述;语文教育合作学习实践的探讨包括确定合作学习内容,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创设合作学习环境,培养合作学习技能等内容;语文教育合作学习中应避免的几种情况,主要从避免放任自流的“合作学习”,形式的“合作学习”,随意开展的“合作学习”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合作学习

  一、语文教育合作学习的意义
  (一)训练社会交际增强团队精神
  社会生活中多数人的工作是一个整体的一部分,疑难问题的解决常需多个个体的协作,社会的创新成果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合作是一个人生存的需要,当代人要凭借社会技能来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在竞争与合作中保持其自主性和独立人格。人本主义理论专家罗杰斯认为,一个“完整的人”“能在各种活动中与他人有效合作;不是为他人赞许,而是按照他们自己的社会化目标而工作”。
  (二)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有机渗透、适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尤其网络发展更是信息获取的源头,但是现在的学生在中考、高考“指挥棒”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整天埋头于“题海”中,过着“三点一线”的“苦行僧”生活。有多少学生能光顾图书馆、“冲浪”因特网?即便学生能做到这些,由于中学生性格、基础不同、阅历视野不足,在信息、资料等方面仍需要相互补充。合作学习为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条件。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信息源,学生都有独有的信息资源,而且必须与小组分享以达到共同的成功,这类信息可以由教师或课堂材料提供,也可以由学生相互提问等来提供。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在轻松愉快的合作气氛中交流讨论、各抒己见,对信息进行有目的的搜集与筛选,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培养了信息处理能力、开阔了思路。
  二、语文教育合作学习实践的探讨
  (一)合作学习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掌握一定的语文合作学习方法,具体包括:确定合作学习内容,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创设合作学习环境,培养合作学习技能等。
  1、确定合作学习内容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备课考虑更多的是怎样讲得到位,讲得明白,怎样讲学生才能听懂。合作学习理论则认为,教师备课时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使学生学得更多、更好,更会学、更愿学,因为合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合作学习的成效是由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决定的。所以教师精心选择适宜于合作学习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要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师要吃透教材,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展开合作的学习目标。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的问题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有可合作性。如果所选的内容不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多数成员个体就可以完成的话,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其次,确定的学习内容要有开放性。合作学习内容若选择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它或者有多个结论或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或者有多种思考策略,能更好地调动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也较为广阔。《“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课文。讲了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诗歌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了爱。如在教学中组织以下合作学习: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在生活中,你有同样的感受吗?说一说。先在合作小组中讨论,然后全班交流。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学生在小组中各抒己见。经过讨论,同学均有不同的感悟:母亲的评价感情化了,父亲的评价太不近人情了;母亲的评价是一种慈祥的爱,父亲的评价是一种严厉的爱;母亲的评价是因她看到七八岁的孩子就能写诗这件事,并不多想诗本身的质量如何,父亲的评价却着眼于诗歌本身的质量……学生的感悟都有一定的道理,说明他们积极思考问题了,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在这过程中,老师只做了相机诱导,没有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学生。
  2、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认为,合作学习小组就是让学生自由组合围在一起讨论问题。因此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只会找自己的生活玩伴,要么男生一堆,女生一伙;要么“优等生”聚会,“调皮生”汇合。每个小组人数差异甚大,少的二三个,多则八九人,更令人同情的是那些平时性格内向或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无人“认领”,只好由教师任意调遣安插在某个小组中充当“看客”。即使组建了的合作小组,大多也是在传统秧田式座位排列的基础上由前后座位组成的,每个小组由4个人构成。传统秧田式排列的方式,学生之间挨得近,在小组合作学习会相互干扰。教师在考虑分组时,大多以学习成绩为主,甚至是以学习成绩作为分组的唯一条件,忽视了学生个性特征。上述情况反应出合作学习小组在组建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这些都不利于合作学习的展开。
  为使合作小组的组建不流于形式,在组建使用小组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相对均衡原则
  这里的均衡包括合作学习小组人员数量的均衡以及小组成员能力的均衡。即每个合作小组男女学生数量相对平衡,每个小组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与学习困难学生保持均衡。这样组建可以使每个小组都能讨论起来,组员间相互帮助和深入交往,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竞争和相互帮助。
  (2)自愿与调整相结合原则
  为了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分组时应本着资源与调整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参加哪个小组,首先应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在基本自愿的基础上作适当调整,以保证达到相对均衡。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更充分地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组建也有其消极的方面,如,自愿结合时,学生往往寻找生活中的好友,在合作学习时会出现和合作学习无关的讨论,也会造成组与组之间不均衡现象的出现。
  3、创设合作学习环境
  学生的合作学习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下才能进行,合作学习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因此,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必须为其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主要包括创设合作学习的社会环境、合作学习的班级环境、合作学习的信息环境等。
  创设合作学习的社会环境需要得到家长、校长的支持,同时教师之间的合作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
  教师在开始使用合作学习,必要时要告知学生的家长,这样才能获得家长的支持、理解和帮助。学生的家长涵盖了社会的各行各业,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团体。得到家长的支持,实际上也就获得了社会的承认,实施合作学习时就会事半功倍。
  校长也能为实施合作学习提供很重要的帮助。他能积极地为教师的教学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听课时他们还可以逐字逐句地记录下合作学习小组内的讨论情况,记录学生在小组工作中的参与情况。这些数据对教师来说很难收集,但对其课后的反思非常有帮助。
  当教师开始具体实施合作学习时,要尝试赢得其他教师的支持。与其他教师一起确定合作学习的内容,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共同探讨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完成合作学习。同时还可以与其他教师分享资源,达到互帮互学。
  4、培养合作学习技能
  (1)培养合作意识
  教师要告诉学生合作技能的具体表现。在学生认同了某种社交技能的价值后,教师要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该技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例如,对“注意听他人讲话”这一技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罗列出许多具体的行为指标,包括“应该看着讲话人”,“用点头、皱眉等行动来表示我们在听讲话者的话”,简要记录讲话的要点,能够对讲话进行具体、恰当的评价,有了这些具体的行为指标,学生就能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应当怎样去听别人讲话,怎样判断别人是否在听自己讲话,这比笼统地要求学生“认真听、专心听”更能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行为。
  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使用合作技能。一般而言,我国的学习者在与人合作时显得比较“被动”,不习惯与别人(特别是陌生人)主动交往[3]。教师应当通过演示活动、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把社交技能用之于生活的意识,并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如何使用特定的社交技能。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小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学习学科内容的同时也练习使用特定的社交技能;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坚持使用该技能,还可以将学生正在练习的社交技能通报家长,请家长在生活中为学生练习使用该技能创造机会;还可以在全校张贴海报,倡导全校师生共同关注使用特定的社交技能。
  (2)有效组织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良好形式。通过学生可以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形成概括能力,广泛收集信息大胆交流,提高交往能力,并能在讨论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讨论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平等、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是保证讨论活动收到实效的重要环节。首先,教师对学生要平等相待、一视同仁,以热情、宽容、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一丝不苟,认真对待,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提高后进生的学习信心。对有学习心理障碍和智力欠缺的学生,更要关爱有加,悉心呵护。其次,学生互帮互学,共同进步。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气氛,鼓励他们善于学习、尊重他人。教育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即使成绩欠佳的学生提出的抓不住重点的问题,教师也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帮助。最后,讨论要充分体现全面性和开放性。尽可能地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小组每个学生轮流汇报,提倡优先发言的机会让给学习稍差的学生。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在全班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巧妙点拨,互相取长补短,以使全体学生都能体会到集体探究成功的喜悦。
  (二)语文教师掌握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提升需要语文教师花时间、花精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应用合作学习,不研究合作学习,不反思合作学习,提高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无异于纸上谈兵。正如“教育改革是关乎全社会、全民族、乃至全人类进步的事。而非各个学术流派争奇斗艳的竞技台。教育界真正需要的是实干家”。[4]笔者认为组织语文合作发展型教研组和建立合作探究型教师培训模式是语文教师掌握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1、学校组织语文合作发展型教研组
  学校创建语文合作发展型教研组有助于语文教师成为合作学习的研究者。在学校中,最基层的组织是教研组,具有教学、科研、师资培训等职能。一般而言,这种教研组是由同学科不同经历的教师组成。以语文教研组为例,每位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都是带着各自不尽相同的生存需要、生活背景、自我发展的需要走上讲台的。语文合作发展型教研组主要开展行动研究和专题研究。构建“语文合作发展型”教研组最切实的途径是行动研究。语文教师教学方式改变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个分析和反思的过程。语文教师只有对合作学习实施的过程进行不断的分析和反思,才可能成为合作学习真正的研究者,乐。另一方面开展有组织的专题研究。有学者认为:“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对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和专业成长有着重要意义”。[5]语文教师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更迫使其研究合作学习,这也为提升语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在语文合作发展型教研组中,教师互相探讨合作学习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其原因,探讨其对策,在交流、合作、探讨中加深理解,这有利于语文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
  2、建立合作探究型教师培训模式
  合作学习研究者认为应提倡多元研究主体通过合作研究合作的研究思路。语文教师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他同样也是一个学习者。而且,合作的重要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它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更表现在它还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于合作对学生和语文教师都有重要的价值,所以已有研究者以“合作”为切入点,探讨合作探究型的教师培训模式。它的突出特点:培训模式与培训内容一致,注重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注重随机通达教学[6]。使语文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小组活动,亲身体验并观察小组的运作,同时又让语文教师以教师身份运用、设计学生的合作学习。这让语文教师既做了学生又做了老师,对合作学习的实施有更深的感受。而且实验证明这种培训模式具有较高的效率和较强的生成性。只有如此,合作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才能成为“活”的策略,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优势,才能使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彼此交流、沟通见解,提升语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主要设计者与实施者,应在掌握语文教育合作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及理论研究,以提高语文教育合作学习的成效。
  三、语文教育合作学习中应避免的几种情况
  (一)放任自流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本来应该是在教师精心的组织下,学生间有序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形式。这种学习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自主意识及社会交往技能。但大多数合作学习存在这样一种问题:在小组活动中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传统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比较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围成小组,教师确实不容易观察到每一位学生。但如果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则容易导致合作学习中放任自流。因此教师应关注过程,在过程中加强自己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合作学习强调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生命的活力,这绝不是放任自流、让学生“为所欲为”。如果一味突出学生的“自主”,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只做一个旁观者,那么,这样的“合作学习”根本不能使学生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因而也只能流于形式,成为自由化学习。
  (二)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
  有些教师不理解合作学习的实质,把合作学习理解为小组讨论,讨论泛滥,上课伊始,把全班几十名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授课仍按传统灌输方式进行,为了体现“合作”,随机组织同桌或前后桌同学讨论回答问题。或是有些教师在提出讨论问题后,就马上让学生开始交流各自的想法,没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甚至有些合作学习,学生间并没有真正的互动,小组中只听或看好学生的发言和操作,学生间彼此不友好合作或合作程度不够,彼此不注重倾听他人的意见,只关注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堂课下来,虽然课堂气氛热烈但热烈的背后却是思维的肤浅和低效,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同时教学活动也没有真正实现学习目标、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增进学生的收获、发挥教师应起的作用。这种合作学习只能是表面形式的“合作学习”,根本没有起到合作学习应起的作用。
  四、结语
  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教为导,激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的信息多向交流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培养学生持续学习、创新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会学、乐学,而且使学生爱同学、爱集体,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社交技能,从而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更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素质的发展。但是也要看到合作学习传入我国时间并不长,我们对它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因此不免会有一些问题产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指导与监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热衷于合作学习这种外在的形式,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要研究合作什么,怎么合作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应该看到合作学习并不是万能的,它必须与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相结合,语文合作学习要与传统语文教学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各自发挥优势,使学生更加主动活泼地学习,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坦著:《合作学习一原理与策略》,学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2]王坦:《合作学习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3]任钟选编:《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刘启艳:《论合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现代教育论丛》2000年第5期,第32页。
  [5]李瑛:《中学语文教学论》,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6]佟士凡:《语文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王坦、高艳:《合作教学理念的科学创意初探》,载《教育探索》1996年第4期。
  [8]马兰:《掌握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若干比较》,载《比较教育研究》1993年第2期。
  [9]黄伟:《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意义、特征与实效》,载《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9期。
  [10]王坦:《论合作学习的教学论意义》,载《中国成人教育》2001年第12期。
  [11]谭宏梅:《小组合作学习浅谈》,载《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第4期。
  • 【发布时间】2023/1/9 16:36:50
  • 【点击频次】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