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邓晓东

【机构】 广西那坡县城厢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立德树人是我国学校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育人必须以德育为首。而在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是历史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历史学科是落实初中生家国情怀教育的最佳途径,作为初中历史老师,应抓住教育教学的一切契机,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努力构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关键词】 家国情怀;初中历史教学;渗透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它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初中历史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就是培养学生的价值关怀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从而关注现实问题。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更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精神基石。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了解祖国的历史,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社会责任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家庭道德观念;可以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高效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见识阅历,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所以在我们初中的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教育是一种趋势,是德育教育必不可少的。下面来谈谈我作为一线历史老师的点滴体会。
  一、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爱国主义素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相比中学其他学科,历史课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历史素材,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我通过对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素材的归纳,得出如下结论:教材中爱国主义素材有三种,分别是显性的、隐性的和中性的,致力于科学研究为祖国的发展做出卓越的科学家的事迹、为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而辛勤耕耘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事迹、为抵制外国的侵略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的事迹、为推翻反动统治建立新制度而前仆后继斗争的革命家的事迹,是显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为国家的发展而默默奉献的广大人民群众的事迹、思想家提出的理论,是隐性的爱国主义素材,历史事件、历史图片、历史遗迹,是中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根据上述分类,我在历史教学中,对显性的爱国主义素材采取直接展示的策略,对隐性的爱国主义素材采取挖掘的策略,对中性的爱国主义素材采取赋予情感的策略。通过对历史教材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的挖掘,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倍增。 
  二、从历史文化遗迹中感受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国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也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因为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都较为欠缺,对历史上发生的事很难理解,给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历史,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地看待历史问题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如我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展馆和革命遗址,通过参观感受当年老区的艰苦斗争环境和革命精神。老区的革命遗址,是重要的历史见证,铭刻着共产党人和老区人民为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蕴含着共产党人和老区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资源,是一笔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爱国主义不是虚无缥缈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能空喊口号,它要有实际的内容,学生要从书斋走向广阔的社会,从接触历史文化遗迹中感悟历史,从感悟历史中升腾起民族自豪感,进而形成爱国主义情感,这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做到的,参观历史遗迹为历史教学开辟了新天地。 
  三、从情景体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新课程的改革由于教师观念的转化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引起了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了学习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由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由感悟历史到理解历史,由理解到体验,进而探索历史的本质和规律。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在历史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就教材中爱国主义的素材开展各种活动,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掀起学习党史;歌颂党恩等活动,我便利用这时机组织学生观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通过观看让学生了解一百年来,是中国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时至今日,是中国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改变了落后的面貌,走上了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幸福之路。让学生从活动中要铭记党,拥护党,紧紧跟随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积极实践,奋发图强,将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让中华民族的明天更辉煌。学生不仅掌握和深化了有关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而且使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 
  四、通过讨论明辨是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一些问题讨论是历史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它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交流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义和合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方法。如学完《洋务运动》一课后,我组织学生就李鸿章的评价问题展开讨论,有同学认为李鸿章是民族败类、卖国贼,并以他代表清朝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为证据,这些条约使得中国的主权不再完整,中国经济更加萧条,人民生活极度贫困,最终成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有些同学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李鸿章是功臣,并以他领导洋务运动的史实证明,他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创办中国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创建中国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表现出一定的爱国性。李鸿章创建了近代史上第一支海军力量,创办了一些军用、民用企业等,推动了中国近代军事经济的发展。有的同学进一步补充说:李鸿章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不属于个人行为,他代表的是清朝皇帝,其罪恶应加在清政府身上,不能由李鸿章来承担。这一讨论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引申出一个历史学与历史教学的人物评价的标准和方法问题,同学们增强了证据意识,树立了全面的观点,掌握了评价人物的标准——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升华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几千年来扎根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柱,我们历史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阅历和经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兴趣、对国家的认同,引导学生争做具有家国情怀的道德榜样。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
  参考文献:
  [ 1 ] 任朝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J].散文百家,2020,(6):80.
  [ 2 ] 宇淑婷.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J]. 东西南北:教育, 2019(24):1.
  [3] 黄小云.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J].  
  [4] 2020. 蒋娟.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J].  2020.
  • 【发布时间】2022/3/22 13:43:08
  • 【点击频次】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