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让生态美育之花盛开在语文新课程教学的百花园

 

【作者】 李 冰 贵玉秋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教育局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迫切需要语文学科教学创新理念和方法,适应国家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态美育教育理念,把生态美育的理念播撒到孩子的心灵土壤。文章主要从“因文施美,陶冶情操”、“从类溯源,蕴涵美育”、“从美向善,保护家园”三方面,阐释语文教师如何在对中小学生进行生态美育教育,秉承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人文性工具性相结合的思想,把“三维教学”理念贯穿教学始终,深挖得天独厚的语文学科课程资源,实现语文学科教学与生态美教育共荣共生、生成发展的新突破。
  【关键词】 语文教学;生态美育;助推器

  中国现代作家吴伯箫的散文《猎户》引用的“畋不掩群,不取糜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出自《淮南子 主术训》(1)。原文是“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糜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置罩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置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溪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彀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                                                                                                                                                                                                                                                                                                                                                                                                                                                                                      《淮南子》这部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其“主术训”倡导的要顺应天时、尊崇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的和谐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是古代贤君治国之策的精辟总结,说明古代中国先民很早就十分重视保护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注重生态系统平衡和食物链稳定,并进行持续的生态文明建设。
  也正是得益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传承并践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合相生的生态价值理念,才使得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大地,成为赓续民族繁衍的生态物质屏障和精神文化家园。而当今传承这一生态观念和价值理念的使命,责无旁贷的落在所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圆梦者身上。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在对中小学生进行生态美育教育方面,语文学科更应该秉承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人文性工具性相结合的思想,把“三维教学”(2)理念贯穿教学始终,深挖得天独厚的语文学科课程资源,实现语文学科教学与生态美教育共荣共生、生成发展的新突破。
  那么,怎样巧妙合理的做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美育教育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其一,因文施美,陶冶情操。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课程内容,直接、合理地进行生态美育教育。比如,历代文章大家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具体作品有关自然生态环境描写的精彩语句、片段,都是绝佳的生态美育教育素材,可谓精彩纷呈、美不胜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苏轼眼中西岭壁的雄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对庐山瀑布的赞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六月西湖美景让杨万里流连忘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3),滕王阁一带美景让王勃梦牵魂绕;“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孟浩然对洞庭湖的绝美讴歌;“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对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的神奇描摹,简直妙不可言;再看,七百里的三峡美景,“水清树荣山高草茂”;清澈见底的小石潭,游鱼细石幽静安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盛唐边塞诗人描不尽边关美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水田园诗人,最喜青山绿水宁静家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作者自己都分不清梅雪的不同神韵啦;”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的《爱莲说》道不尽莲花的高洁纯美;“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蒙太奇”格式的意境描摹,气象宏阔、清凉静美、异曲同工;更不必说,范仲淹《岳阳楼记》、高尔基《海燕》、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荷塘月色》、沈从文《边城》、碧野《天山景物记》......中的精彩绝伦、举不胜举的胜景描摩。所以,语文教师在对这些名家名篇中精美的自然环境、生态景物描写进行讲解时,除了从学科知识教学、文学艺术鉴赏角度,分析它们在烘托人物活动气氛、映衬时代背景、暗示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升华主题思想和意境意蕴等方面的审美作用外,还应巧妙自然的渗透生态美育教育理念,介绍生态环境构成要素、功能等方面的知识,启发学生对人与自然生态的共荣共生关系的新思考,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梅兰竹菊风雨雪,四季风光无限好;山水林田湖草沙,八方美景怡人心。和谐美丽的自然生态环境,既是人类生产发展、生命繁衍的物质资源宝库,又何尝不是人们放飞身心、审美陶冶的精神家园呢?
  其二,从类溯源,蕴涵美育。语文教师也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通过互联网、图书资料室、科技馆等资源平台,开展以“消逝了的生灵”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多方收集有关火山、地震、台风、海啸、沙尘暴、雾霾、雨雪冰霜等自然灾害方面的知识,了解生物物种灭绝、外来物种侵害、转基因食品等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知晓生物圈、生物链、食物链、物种的繁衍与灭绝、基因工程等生态知识。譬如,通过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找带有“虫、鱼、鸟、牛、马、羊、龙、鬼、鹿、木、草字头”等偏旁部首的指称动植物的汉字,初步统计有多少动植物物种是传说中的或现已消逝了的,推想这些动植物曾经的分布、习性、状貌、禀赋,研究分析其消亡的可能原因及危害;设想有没有可能通过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复活这些物种,为人类生产发展丰富资源,让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村落、精神家园,变得更加富足安康、多姿多彩、和谐美丽。
  其三,从美向善,保护家园。有条件的学校,语文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开展以自然美、生态美、风物美为内容的“生命之光”开放性专题活动,譬如作文评比、演讲比赛、书画展览、手工制作、摄影采风等活动,把保护自然生态、美化地球家园、倡导绿色低碳、注重节能环保的新理念,渗透到生态美育教育活动全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觉行动;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壮阔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五大发展理念”,为早日绘就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建设幸福美丽的新生活,涂上自己最华美的色彩!
  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而言,其实就是一部尊重自然生态、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合一、实现和合共生、天人合一的历史。《淮南子》等历史文献,虽历经千百年,其中蕴含的顺应天时、尊崇自然的生态文明思想,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彩。当今世界,全球气候变暖,疫情蔓延,天灾人祸不断,地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地球村”已不堪重负!保护地球生态平衡,贯彻节能低碳环保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类永续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在中华民族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新时代,亿万人民正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自信坚毅,昂首前进。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传承文明、教书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语文教师尤其要顺应时势,在语文新课程“三维”教学创新实践全流程中,润物无声的传承生态文明新理念,牢牢加固生态美育教育的助推器,让未来的世界,在一代又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努力下,变得更加美丽!
  参考文献:
  [1]《淮南子 主术训》作者:(汉)刘安 著 陈广忠译注;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12月,开本20开;ISBN:9787532582297。
  [2]《走进新课程》(出版时间2004.04,ISBN:7-5351-3812-8)
  [3]《历代诗词名句词典》(1988年8月北京第2版第3次,ISBN 7-5063-0034-6/I.33)
  • 【发布时间】2022/4/12 8:41:53
  • 【点击频次】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