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突破“重难”,直捣“黄龙”

 

【作者】 吴茂森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马安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方程课堂实录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有些题解其实很简单,为什么教师反复讲,反复指导学生练习,但是学生就是不十分明白,一知半解,糊里糊涂呢?仔细揣摩,其关键可能在于教师没有找到突破口,没有帮学生弄清题例中前后数量关系,所以弄得学生不知所以然。要想引导学生把某个数学知识点弄懂弄透,其最好的办法,就是,突破“重难”直捣“黄龙”。以复习方程式为例,其教学步骤是: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案例:
  (一)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口算分式乘除:■×12;■÷12;(■+■)×12;4-■-■;9+■;■+■(全体学生很快口算完毕,且很正确。)
  (二)再口算:■×X=9 X=? ■÷Y=■ Y=?    
  生1答:X=12 生2答: Y=12
  (三)师问:1、“X=12 Y=12 是怎么得来的?”1差生答:“是把等式两边的已知数相乘除得来的。”
  2、那么■×X=9 ■÷Y=■又是什么式子?  
  生齐答:方程式。
  3、师再问一差生:“什么叫方程式?”
  生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师鼓励:“答得好!”
  4、师又问:“你能举例说明什么叫方程吗?”
  生甲:4+X=8;
  生乙:2 X=0。5;
  生丙:(■+Y)×12=14
  师由衷夸奖:“举例正确明白。”
  5、师再一次鼓励:“请同学们想一想:方程式到底有什么特点?”
  生讨论片刻后纷纷回答:“必须含有未知数。”
  “已知数与未知数或相加减或相乘除必须等于等式另一边的数。”
  “解出的未知得数,必须能够还原,也就是说,解出的未知得数必须与已知数相乘除、相加减正好与等式一边的数一毫不差。”
  师大加赞赏:“说得好,同学们鼓掌!”
  评:这个片段很精彩,由复习到引入,由浅入深,学生兴趣盎然;从旧知到新知,珠珠链接,过渡自然;教师引例非常浅显,明明白白,学生举例,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如活水源来,自然流畅;教师提问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言简意赅,主旨鲜明,适时鼓励,恰到好处;学生回答水到渠成,理解透彻,用心思维,讨论热烈,归纳精当,总结确切,对于条件比较艰苦的农村小学来说,这堂课实在是一节好课。
  二、化难为易,攻破堡垒
  案例: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表现很不错,不仅知道了什么方程式,而且还给方程式举了很恰当的例子加以说明,更了不起的是,还精当地解释了方程式的特点。做到这一步很不容易。既然大家知道了方程式的特点。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剖方程式,怎么样?
  生齐答:“好!”
  师:“请两位同学分别解这两方程式, 4+X=8;2X=0.5;”
  (过程略)
  师:“从刚才两位同学解题的过程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生甲:“我明白了,要解好方程式,必须弄清方程等式两边已知数与未知数和得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只要把数量关系弄清了,无论再难的方程式就容易解了,决不会弄错。”
  生乙:“我弄懂了,解加法方程式,必须用得数减去一个加数。解减法方程式,必须用得数加一个减数或被减数。”
  生丙:“我也晓得了,如果加减乘除相连的方程式,应该先乘除后加减,这样一步一步算清,以免混淆。”
  生丁:“如果是分式加减式方程,先通分,后加减,再求未知数。如果是分式乘除式方程,应该先约分,再求未知数。”
  ……
  师:“你们所归纳的法则都准确,那你们能不能为你们归纳的法则找实例进行验证呢?”
  生:“能!”
  评:孙子兵法曾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片段的教学过程,就充分印证了这个真理。本堂课中,讲课教师,先让学生做例题,然后让学生说出做题的过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明白算理,把例题与解题法则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虽说例题分量不大,但每个例题都具有代表性,每个题型都能深刻地说明问题,都能让学生悟出法则的含义,然后再自己总结归纳,再找实例验证,如此学生根本不需要背诵,而是通过对例题的解剖分析中,得出结论。其过程简洁,绝不拖泥带水,直奔主题,干脆利落。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得泾渭分明,彰显得淋漓尽致,不能不说现代教学新理念在这里光华潋滟,紫气氤氲。
  三、加强练习,巩固新得
  案例:
  (一)上牌演示。
  师:“同学们,你们把实例找好了没有?”
  众:“找好了。”
  师:“那我抽几个同学上牌演示一番,看看你们学习效果到底如何?注意先板书实例,再写解题步骤。”
  众:“我上。”“我上。”……
  师:“莫急,莫急。胡某上,代某上,蒋某上,朱某上,其他同学做自己所举的实例题。”
  台上台下同学做题。
  (二)评讲。
  师:“现在请同学们评一评上牌同学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问题出在哪里?”
  胡某:3X+48=150 代某:0.95÷4X=0.5 蒋某:5X-3X=1.8 朱某:X-■X=8
  众:“胡、代、蒋三位同学都做对了,但朱却做错了。”
  师:“朱某,同学们都说你做错了,你知道错在哪里吗?”
  朱某仔细看了自己做的过程,腼腆地说:“我用8÷■时,没有把■换成倒数变成■与8相乘以便约分。”
  师安慰:“知道错的原因,不错嘛,以后要注意哟!”
  (三)布置课后题,让学生下节课做。过程略。
  评:上牌演示,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欲,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动评讲,既让学生深入实践,检验自己的得与失,又可给学生成功的喜悦感,同时,还让学生明白自己失误所在,便于纠正。课后练习,对于加深课堂印象,巩固新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整个课堂,效果明显,一个字可以概括:“妙!”
  从上述课堂教学实录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抓住关键,围绕重点,巧用例题,直攻难点,扣住题眼,步步连环,最终会如岳飞破金,直捣黄龙,胜果唾手可得也。

  • 【发布时间】2022/4/12 9:07:58
  • 【点击频次】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