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作者】 蔡秀景

【机构】 广西百色西林县民族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广西百色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专项课题《边远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21229)


  【摘 要】 作为一名教师,课堂的基本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除此之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只有学生从内心感受知识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收获知识,教师也才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很多体现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的文本,教师的教学过程会让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爆发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关键词】 心理问题现状;成因;语文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们国家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的人数有上升趋势。上海市曾调查了3000名儿童,案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发生率为17.66%。在南京和北京儿童精神门诊中,儿童情绪障碍分别占21%和11.6%。
  另外,据精神卫生专家介绍,我国有17岁以下未成年人3.4亿,估计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多达3000万人,学习压力是其中最严重的心理问题。有调查证实,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已达13.4%,并主要以焦虑、抑郁等精神症行为的增多为主。
  从1990年中国留美学生卢刚因留校和研究基金之争,枪杀来自“科大”的同学及师长后自杀,到2004年“2.23”马加爵校园凶杀的悲剧,这些事件凸显了学生群体中的部分人格障碍问题以及此类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所带来严重的恶果,这些无不说明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势不乐观。
  二、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
  1.家庭暴力。现代社会各方面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很容易就将不好的情绪带到家庭中,我们的青少年儿童也会面临着来自语言的或是身体的家庭暴力,在教学生涯中便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名女生进入校园后所变现出来的状态便是易怒、暴躁、不愿接触其他人,别人的碰触都会让她产生不好的情绪,多次割腕试图引起老师、家长的注意,后来经过了解,原来是她与母亲常年经受当过兵的父亲的家暴,从而不愿意与父母交谈,最后在班主任的建议下,她的父母带她去看了心理医生,最后确认为重度抑郁患者。
  2.留守儿童。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出就业的人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便是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的增加,留守儿童长时间离开父母,缺少父母的关爱,难免会产生不好的心理问题,如:打架,逃学,厌学,甚至自杀。
  3.单亲、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最常见的便是自卑心理问题,不愿与他人过多的交流,变现为害羞、不自信、内向。离异家庭的孩子变现为叛逆,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证明自己的重要性。案例:父母离异后,小王同学便跟随父亲生活,但随着父母的再婚生子,她便觉得自己在这个家庭中“多余”,其父也会经常说不好好学习,不听话就不要她的语言,这让她更加担心有一天父母不再需要她。于是在校期间便以各种各样的借口让父母向班主任请假,还私自离开校园,给父母、爷爷奶奶要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二)社会因素
  1.人际交往。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心智还不够成熟,对于人际交往方面也有所欠缺,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学生间矛盾也会造成心理问题的产生,上述案例中那名重度抑郁的学生造成其抑郁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在初中时人际交往处理不当,对于自己的小秘密没有保密意识,很容易信任周围的同学,将小秘密说与同学,但同学又和其他同学说,这也造成了该同学心理问题的产生。
  2.生活受挫。有些青少年生活经验不足,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好奇感,憧憬幻想自己未来的生活太过于美好,不切实际,当现实的打击迎面而来时,承受力减弱,造成心理上的无力感,最后造成心理问题的产生。案例:因姐姐患有白血病,父母在外地照顾姐姐,家中只有小王和弟弟在家,她总是想着为什么生活给了她那么多的压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家庭,逐渐的小王便沉默寡言,朋友很少,受到朋友的影响,也学着朋友割腕,情形比朋友还严重,她为逃避现实以及同学间的矛盾,曾一个人晚上躲到教学楼楼顶不上课。
  (三)个人因素
  1.自卑心理。因家庭经济、自身外貌等原因很容易学生的自卑心理,觉得事事不如人,随时随地有人评论自己,不爱表现自己,不善表达,害怕聚集。
  2.厌学。学习上的受挫使的青少年学习吃力,害怕上学。家庭因素使得青少年怨怼父母,从而产生报复心理,不愿上学。
  3.青春期心理问题。青春期的叛逆心理,自身的身体变化以及情感变化得不到及时解决等都使得学生心理问题突出。
  三、语文学科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其心理素质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幼稚与成熟并存,烦恼与希望同在。高中阶段大多数的孩子身心发展已经逐渐成熟,内心的情感表达也不像之前阶段直白,因家庭原因、自身原因、社会原因等也会让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阅读对于塑造人格,锤炼意志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怎样让学生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成为教师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是进行简单的讲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心理的情感体验,而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资源是最丰富的,在语文教学中有大量的优秀作品、经典诵读,学生对同一作品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不相同,阅历不同,他们的思维也不同,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教材的认识体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积累去体验,给学生情感的体验。
  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用个人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首先要爱岗敬业,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不仅教书,更要育人,在教学中用个人人格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语文教师在授课中应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知识传授之中,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将文本中的情感更好的传达给学生,教师对文本的分析,人物的评价使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带着一定的感情色彩,学生才更容易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
  同时,教师自身还要拥有一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以此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因材施教,面对调皮的学生,不是挖苦讽刺,而是去发现他的闪光点;面对犯错的孩子,不是大发雷霆,而是静下心来,耐心教导;面对学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
  (二)从课文文本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三个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总是寓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加深对文本的的理解,体会情感,领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从而接受文本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语文课文文本中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感受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汉赋、唐诗、宋词、唐宋散文、元曲、明清小说,这些中国古文化中的瑰宝,无不以其独特的魅力,深辟的精髓,给人心灵的启迪。例如诗中开阔、豪迈的胸怀,爱国热忱,奋勇抵御的民族气节,“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迈气概,这些都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情操,激励他们不断磨砺自己,立志报国。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坚强的意志力,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成就人生。课文入选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对学生进行顽强毅力教育,净化学生灵魂,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其高尚情操的教育渗透点,教师在语文授课中可以让学生感受理解分析人物形象以及文本所要传达的思想。语文教学中还有很多的科普文章,向学生介绍各方面的科学知识,使学生懂科学,爱科学,产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例如前段时间给学生观看的“天宫课堂”,学生从课堂中了解宇航员们的生活以及一些物理小实验,学生对人类探索宇宙、征服自然的壮举赞叹不已,对实验兴趣浓厚,从而产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强烈愿望以及探索精神。
  (二)从作文写作中了解学生情感动态
  作文写作是每个语文学习阶段必须要进行的语言表达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作文内容了解学生,体会学生情感,掌握其价值观发展趋势,在写作中学生会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真情实感表露出来,教师如果能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敞开心扉,说真话,诉真情,学生的感情得到释放,在加上教师的及时发现与引导,学生就能拥有阳光的心态。
  (四)在交流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当代学生受挫能力弱,没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较大的困难和失败,一旦遇到便总觉社会不公,前途渺茫,如果学生的情绪得不到释放,个别性格偏激者甚至走向极端。在我们的统编版教材中以学习任务群为主,每一单元的主题不同,目标不同,渗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各有侧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此为渠道,通过交流活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做到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在交流中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心态。例如:史铁生的长篇散文《我与地坛》,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史铁生、海伦、凯勒都是身残志坚的作家,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我们可以教育学生从中获得启发。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策略很多,教师只要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对其做到及时的引导、交流、疏通,这样就能使每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教师的职业幸福》
  [2]陈林主《二十一世纪教育方略》
  [3]武君主编《中国教育科研成果汇报》
  [4]《教师的职业道德》
  [5]《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 【发布时间】2022/5/22 10:25:56
  • 【点击频次】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