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心理游戏在心理课程中的运用

 

【作者】 崔竞贤

【机构】 广西西林县民族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广西百色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专项课题《边远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21229)


  【摘 要】 讲台是教师的主阵地,教学是教师的安身立命的根本。一位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位懂得教学、善于教学的教师。对于心理教师而言,除了心理辅导,教学同样是一项核心技能。因此在心理课程中,除了帮助学生调节好学习情绪,让他们“玩的开心”,还应该帮助他们“学的舒心”。本文根据心理学上相关的心理学理论以及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浅谈一下心理游戏在心理课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 心理学;高中课程;心理游戏

  1、课程开始前心理游戏的运用——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全员参与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心理课上塑造学生心灵世界的导航图,体现了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的推断、对已有心理学成果的吸收和应用。因此在设置游戏时,要根据课程目标需要来设置,而不是盲目设置,每节课程都设有心理游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来设置,学生的思维过程一般是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所以选择设置游戏时需要选择能引导学生思维转变过渡的;心理游戏的引入需要符合认知规律,要能让学生们在游戏中有所启发、有所思考、有所收获。在课程开始前设置一些心理游戏,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教师后面开展正式课程。
  1.1案例一  《愉快的接纳自己》
  在讲解《愉快的接纳自己》这一课程时,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中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是同一性—角色混乱,这个阶段发生在12-20岁,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关于“我是谁”、“我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我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的感觉。
  因此根据这个内容在课前就设置了一个“多元排队”的游戏,让同学们根据教师提出的不同标准进行排队。通过这个简单的心理游戏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于自己的了解程度,因此在之后的课程中,同学们就会认真听教师讲解如何更好的了解自己,在了解到自己的优缺点以后,思考如何接纳这样的自己。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引导学生们从自我评价和外界评价中全面、客观的认识自我,通过选择认知角度,转换认知观念,来感受积极的自我,从而悦纳自我、完善自我,形成客观、完整、积极地自我概念。
  1.2案例二  《奇妙的自我暗示》
  在讲解《奇妙的自我暗示》这一课程时,在心理学理论中心理暗示尤其是积极自我心理暗示对解决青少年的情绪情感、自我认同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进入青春期的高中生思维已经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此时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通过改变自我暗示调整其认知评价,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完善,是可行有效的。
  因此本课程设计了“辨一辨”的心理游戏,进行受暗示性测试,让同学们辨别教师带来的水哪瓶是水、哪瓶是醋、哪瓶是稀释过的酒精。这个简单的游戏就可以看出上来品尝的同学中谁容易受暗示,谁不容易受暗示,从而让同学们认识到暗示在生活中运用,感受到暗示的奇妙,激发同学们对于后面课程的兴趣,有助于教师后面的课程展开。
  1.3案例三  《高中,你适应了吗》
  在讲解《高中,你适应了吗》这一课程时,在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中,由于高一新生刚入学一个月,正体验着新人际、新环境、新的学习内容和高中的学习压力。由于青春期特点仍存在——情绪不稳定、易受外界影响,学生在这一阶段普遍存在适应问题。而不适内容主要表现在人机和学习两方面。
  因此游戏设置了“正话反说”这一心理游戏,通过游戏让同学们体验到在接受新事物的时候,一开始都会有一些别扭,但是只要操练几遍就能够适应下来,引导学生们用游戏推及到高中生活,面对这样的新环境,你们适应的怎么样。
  2、课程开始时心理游戏的运用——深化主题内容,引发思考
  在课程中间位置设置游戏,更多的是为了深化主题,引发深刻思考,从而达到本节课的课程目标,因此在选择游戏的时候需要慎重选择游戏形式以及游戏内容。课堂上设置一些合适的简单的心理游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动口、动脑、动手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语言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品质,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可以在互动中弱化异性之间的神秘感,增强团队小组之间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学会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学生们在无意注意下学习,体现了心理课程中设置心理游戏的活动特点。
  2.1案例一  《神奇的记忆力》
  在讲解《神奇的记忆力》这一课程时,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中有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的功能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被开发利用,人的记忆力之所以有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记忆方法的差距引起的。
  因此在课程中间设置了“记忆游戏”的心理游戏,让同学们在15秒的时间里记住那些数字符号,通过这个游戏让同学们明白记忆是要讲究方法的,从而引导同学们思考记忆方法有哪些。由于同学们亲自体验了这个记忆过程,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有利于加深同学们对于记忆这节课程的印象,在之后讲解记忆的具体方法的时候,同学们的注意力会格外的集中。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们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体验趣味记忆的乐趣,从而掌握巧记的方法,也有助于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发掘出更多更好更实用的方法。
  2.2案例二  《我的人生我做主》
  在讲解《我的人生我做主》这一课程时,因为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中,每一个高中生都会有一个大学梦,但是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去上大学,要上什么样的大学,所以他们很容易在学习中迷失自己,生涯规划对于高中生来说十分的重要。著名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的“生涯彩虹图”中显示,高中生正处于生涯的探索阶段,作为教师,应该鼓励他们敢于探索自己的人生目标。
  因此在游戏的选择上,选择了“生涯幻游”这一心理游戏,让他们闭上眼,听着舒缓的音乐,根据教师的提示开始想象十五年后自己的生活。通过引导学生们进入幻游,让学生们在幻游中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预见,让学生们在活动体验和思考实践中树立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为自己生涯前进的路途找到方向,引导他们意识到现在还处于生涯探索阶段,应该勇于尝试,敢于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生涯规划并不是要我们定下计划,一成不变的去实践它,而是根据自己的特质、能力、兴趣、价值观等随时调整变动的。
  2.3案例三  《我为自己负责》
  在讲解《我为自己负责》这一课程时,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责任心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做人的基础,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对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责任心不仅是德育内容,也是人格辅导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挑选心理游戏时,为了让学生能在游戏中认识到承担责任的重要性,学会一些增强责任心的方法,就选择了“我的责任树”这一心理游戏,以图画的方式直观形象的让学生们认识到自身的角色,明确责任的定义。学生们在画出自己的责任树的同时,就会思考自己的角色有哪些,这些角色赋予我们的责任又有哪些?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亲自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责任,也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在今后会更好的去践行自己的责任。
  3 结语
  综上所述,因为游戏本身富有一定的情感,让学生带着情感进入课堂,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情绪饱满高涨,还可以通过游戏让学生更加投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创新精神和表演能力,从而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率。游戏在教学中已经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重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从教师教,还是学生学的角度来看,虽然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需要更长的时间,学习效果也有赖于授课者的引导和孩子自身的领悟,但是相较于抽象的单一的说教,游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游戏显然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规律。
  总之,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心理游戏,对中学生的成长有明显的作用。一方面能够满足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为学生们创造适宜他们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的校园生活;另一方面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引导和促进中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程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设计56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6(2020.6重印)
  [2]杨慧.游戏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关爱明天期刊.2014年3月刊第三期
  [3]梁影.游戏在心理健康活动中的作用及运用原则.体育时空期刊

  • 【发布时间】2022/5/22 10:26:49
  • 【点击频次】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