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学好小学数学的几个实用技巧

 

【作者】 黄有德

【机构】 广西那坡县龙合镇桂合村完全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勤确实能补拙,这个道理谁都知道。但是,不管做什么事,要想做好光靠勤是不行的,还要讲究技巧。在很多人的眼里,数学是一门深奥难懂的学科,要想学好很不容易。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就有责任把一些实用的学习技巧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爱上数学并受益终生。
  首先,要善于“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可以让学生的思考更灵活,它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胜法宝之一。但是经过观察,发现不少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容易形成僵化思考。有些学生做题时,只会套用公式,一旦题目有点弹性变化,他就反应不过来;有些学生做应用题的时候无法理解题意;有的学生做某个题型可以,但是同样的概念换个题型,他又不会做了。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阻碍。
  而“一题多变”透过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把一道题目变成多道题目,恰恰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固定僵化的思维,从而做到触类旁通,从一道题目中悟出多种解法。
  此外,有些学生在一题多变的时候,因为感受到数学的乐趣,积极地投入练习,结果无意中培养了自己的学习主动性。
  所以“一题多变”既能开发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学会举一反三与激发创意,更能引发我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是变换问题与条件,开发更多解题思路。对于部分小学生来说,从一道题目找出多种解题思路确实并不容易,但是对于另一群小学生来说,他们却能够从一道题目轻易找出两种以上的解法。这些学生知道,只要变化一个条件,就把一道题目变成另一道题目,还能多出了几种解题思路。如果我们把其他做过的题目都拿出来改变一下问法、条件,我们就能获得更多解题思路。
  二是温故又知新,结合老概念玩出新问题。什么是把旧题变新题呢?其实,许多数学课本上的新知识,跟以前学过的某些内容是相关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有助于我们做到一题多变。例如,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公斤和公克的转换,小学二年级和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毫米、公分、公尺、公里。而在三年级,我们学会了小数,那么小数和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有什么关联吗?当然有喽!我们可以用小数的形式把不同的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进行换算,然后把以前的题目转变成这样的题型:1公分=0.01公尺,1公尺=0.001公里,1公斤=0.001公吨,1公克=0.001公斤。在旧题变新题的过程中,我们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就做到一举两得。
  其次,不要死记硬背数学公式
  公式本身是数学家们从无数问题中精炼出来的规律,如果我们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就能帮助我们灵活应用公式。
  数学题是不会只用一个模式出题的,命题教师喜欢在题目里做一些小变化,甚至给你设下一个小陷阱。这时候如果你只会硬背公式却不理解它的内涵,那么一旦你遇到新的题目,很容易就会掉进命题教师挖的陷阱里。但是如果你透彻理解一个公式,知道它是怎么被推导出来、适用哪种情况,那么不管你遇到什么题目都能灵活应对。除此之外,理解公式其实也是背诵公式的一种方法。科学研究发现,“理解后记忆”比死记硬背的效果要好很多。所以透过理解记住公式,我们不仅记得牢,还能懂得活用。
  理解与记忆公式的学习妙招。
  一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亲手推导才记得牢。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验?明明老师把一个公式的推导过程讲了很多遍,我们却还是听得一头雾水,结果因为没有真正弄懂公式的推导过程,最后连公式也记不牢。面对这样的挫折,多多老师告诉你一个理解与记忆公式的小诀窍,那就是自己亲手推导公式。如果我们能够自己写出或算出公式的推导过程,那么我们不必刻意背诵,也能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并且深深记在脑海里。
  例如,有个小学生总是记不住梯形的面积公式,所以有一天他试着自己推导,于是就先画了一个梯形,再标示出两条高,让梯形分为一个长方形、两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图形,可以说出梯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加上两个三角形的总面积。那么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a×b(长乘以宽)。而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c×b+d×b)÷2(底乘以高÷2)。
  所以梯形的面积公式就是:a×b+(c×b+d×b)÷2=(2a+c+d)×b÷2,就是课本上说的上底加下底,乘以高除以2。当这个小学生亲手将公式推导出来后,他就再也没有忘过梯形的面积公式了。
  二是实战应用,演练各公式的招牌经典题。如果想要彻底理解公式,不实际做题目怎么行呢?事实上,公式就是从无数问题中推导出来的,若要了解公式的具体用法,我们还是得回归原始,从解题中摸索。只要多做几题,就能掌握公式的具体用法,那么未来面对各种新奇的题目时,我们也能马上端出公式,见招拆招了!
  三是使出“回忆召唤术”,对照课本目录回想公式。有不少小学生复习公式时都会去翻课本,但是多多老师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利于我们学习和掌握公式。那么若是我们采用相反的做法,在复习的时候不看课文,而是对着目录用自己的话把公式复述出来,会有怎样的效果呢?那就是在复习的时候,对着课本目录的标题来回忆公式。例如看到标题上“长方形面积”这五个大字,他就自己默背计算公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小学生掌握公式的功力就会大增,不仅能记住很多公式,而且应用公式时也能灵活应变。
  再次,学会使用应用题追踪法
  实践证明,分析最突出的条件,经常就是解答数学题的关键。
  打毛衣确实能为解应用题提供一些启示。因为某些应用题的某个已知条件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往往可以成为我们解题的切入点,能引导我们继续思考。就像一个线团的线头一样,要想把线团理清,一定要先找到线头。
  例如,解题前注意关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呢?这题又该如何抽丝剥茧呢?解题过程中,追踪题目中的关键条件,可以找到思考问题的切入点,引导我们进一步思考,最后把看似不相关的条件联系起来。因此在做这一类应用题的时候,要善于追踪题目中的关键条件,从关键条件入手,就能找到解题思路。
  那么,追踪法要如何抓出题目关键?
  一是自我提问找疑点,揪出问题的线头。追踪法的使用重点,当然就是找出关键条件。使用追踪法的时候,因为找不到关键条件,或者错把普通条件当作关键条件,造成思考问题的切入点不对,就迷失在题目中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那要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办法就是在读题的过程中,根据题意的转折向自己提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转折?哪个条件可以引导我们思考并解决问题?这样一来,找到了关键条件,也就找到了解决这道问题的途径。
  二是关键条件换句话说,一次对准问题的钥匙孔。如果说“找到关键条件”是使用追踪法的第一步,那么“分析与转化关键条件”可是使用追踪法最关键的一步。例如有些应用题,虽然能够一眼看出关键条件,可是如果不能解析出条件中与问题对应的重点,那就像是找到钥匙了,钥匙却对不准钥匙孔一样,依旧无法开锁。如果用追踪法分析一下,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第四,采用线段图解法
  如果你也被数量关系弄得晕头转向,那么可以尝试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很多应用题的解题诀窍就在数量关系,只要把数量关系弄清楚,题目的逻辑就清楚了。我们在梳理数量关系的时候,可以利用图表或者线段,把抽象的数量关系以具体图形展示出来,就能让我们一眼看出彼此的关系。
  画线段图或任何图表是为了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变得具体,所以画出的图像一定要符合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否则线段若出现的一点小差错,都有可能影响我们解题。有的小学生画图时总是漫不经心,例如A是B的两倍,小学生却画了两条差不多长的线段,而且在标注A和B的时候,让两个字母靠得很近,结果他在答题时就把两条线段弄混、关系式也列反了,所以答案错得离谱。所以,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题目中给出的条件画图,尽量做到一眼就能看出谁大谁小,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只要掌握了以上技巧,学习数学就能轻松自如事半功倍。

  • 【发布时间】2022/7/18 10:11:58
  • 【点击频次】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