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

 

【作者】 李亚娟

【机构】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英才初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运用好实验做好化学教学工作。通过运用实验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做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工作。
  1.利用演示实验加强直观教学
  演示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有人说,即使讲千遍,不如做实验。要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最起码要做到以下三点:
  1.1 要准备充分。首先要熟悉教材,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的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切莫使演示实验成了“魔术表演”。演示实验即使是最简单的实验,教师在课前都要试做两次,对于反应温度、溶液浓度、药品用量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演示要保证万无一失。演示实验所需药品和仪器要列个清单,走进课堂前,一一对照,看是否遗漏,小东小西缺一样都会影响实验的进程,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
  1.2 要操作规范。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有条不紊。
  演示桌上要整洁,与实验无关的东西(哪怕是下一步演示要用的),皆不要放在演示桌上,以免影响学生观察。试剂的取用要适当,多了浪费,少了现象不明显或造成实验失败。
  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要明显,必须使全班每个学生,特别是最后一排学生都看得清楚。现象不明显,学生看不到,必然影响课堂纪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何使现象明显,每个学生都能看得见,教师确实需要事先动一番脑筋,如教师可根据产物的颜色选择放在实验仪器后面的衬托物,以帮助学生观察。
  1.3 要注意安全。演示实验要绝对安全。发生事故,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哪一方受伤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制取有毒气体,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对易燃、易爆要更加小心。例如在演示氯气制法时,适当控制二氧化锰和盐酸的量,以便在收集若干瓶氯气后,所剩氯气的量就很少了,但仍要将多余氯气通入碱液中。最后将装置移到室外,反应基本上就停止了。要学生闻氯要煽闻。为防止意外,每次演示实验,最好都要在提篮中(木制)放些水和湿布。
  2.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以前很多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接着实验书一步一步往下做,目的仅仅是为了一个结呆而很少去思考过程。初中化学变化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多层次、多侧面、小体系化的,但教材为我们提供的实验方案,却往往着眼于单层次,单侧面,并非最佳,大有进一步优化的余地。前面的理论学习和教师演示促使学生充分把握实验的要点,对实验操作过程和原理有一个比较充分和清晰的认识,在实验前提出疑问,在实验过程中提出自己合理的见解,比如如何改进实验方法,如何操作更加简便,安全,提高实验的严谨性;实验得到结果更加贴近理论等。这样的科学的实验教学方法才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习获得新知识,骏证巩固原有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它还能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3.实验与实际相联系
  初中学习的化学知识很大一部分都可以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以此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促使同学从生活中这个侧面进一步认识实验,从而能够加深印象,巩固课本所学知识。两者相互辅助,相互促进。比如,很多人都见过铁丝在炉火中虽然可以烧得发红,拿到空气中不久就会熄灭,但是在氧气中可以持续燃烧,放出火花,这可以和燃烧的三要素结合起来;现实中铁锈的颜色状态的观察等一系列实际现象;苏打和小苏打的辨别等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能够把课堂所学,试验内容与课外学习有效结合起来。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其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
  4.恰当改进实验方案,丰富学生实验情感内容
  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和学习中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意义极大。新课程新理念也认为,要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分解放出氧气”实验中,可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会观察到小木条复燃的现象。然而我们的实验却不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看不到火星变旺,而发现会熄灭。是什么原因呢?它是由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引起的,还是由于分解产物中有大量水蒸气造成的呢?让学生分组去探究。
  总之,化学实验能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也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平等的学习动手的机会,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更能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去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探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 【发布时间】2022/7/18 10:49:55
  • 【点击频次】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