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数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 杨雄英

【机构】 广西省河池市金城江区六圩镇肯研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积的变化规律》案例与评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终身教育的需要。有了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题、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主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开放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十分重要的措施。
  案例:
  一、尝试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有关青蛙的游戏: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根据这一规律请继续回答并写出算式。
  5只青蛙几只腿?10只青蛙几条腿?20只青蛙几条腿?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4=2010×4=4020×4=80 
  追问:观察以上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吗?
  3、揭示课题。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评析:以游戏方式导入,将纯粹的算式赋予学生一定的生活中,让孩子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心智探究,智力比拼
  1、学生自学课本,小组合作探究: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1) 6×2=               (2)20×4 =80
  6×20=                   10×4 =40
  6×200=                  5×4 =20
  (2)请学生代表汇报学习结果。
  ①比较这三个算式,什么不变,什么变了?
  ②第二个算式6×20=120与第一个算式6×2=12相比,你发现因数与积有什么变化规律?
  ③第三个算式6×200=1200与第一算式6×2=12相比,你又有什么发现? 
  2.猜想规律。
  师:猜一猜,两个数相乘,因数与积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
  【评析:孩子通过独立观察,小组交流,使学生真正体验自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同时,我活用教材,用一组算式揭示两条规律,先后有序,主次分明。】
  3.验证规律。
  师:你能根据60×8=480这个规律写几个算式吗?
  4.概括规律。
  通过举例验证,你确信了什么?(两个数相乘,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乘几,积也就乘几。)
  【评析:让学生体验验证数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5.练习。
  根据60×50=30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20×50=           240×50=             360×50=
  师:接下来我们运用刚才的方法来探究第二组乘法算式。
  1.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0×4=80
  10×4=40
  5×4=20
  2.验证规律。
  师:你能说出几个这样算式吗?(学生举例验证)
  3、概括规律。
  师:通过举例验证,你又明白了什么?(两个数相乘,一个数不变,另一个数除几,积也就除几。)
  4、练习:60×25=             60×10=               60×5=
  5、总结规律。
  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评析: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每一位学生都亲自去经历探究规律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总结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兴趣练习,提升能力
  1、先算出每组题中第1题的积,再写出下面两题的得数。
  12×3=                48×5=                  8×50=
  120×3=               48×50=                 8×25=
  120×30=              48×500=                8×50=
  2、根据60×8=480,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
  60×(8÷2)=480○□ 
  60×(8○□)=480÷4
  (60 × 10)×8=480○□ 
  3、根据20×5=100,判断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
  20×(5×2)=(100×2)    (     )
  20×(5×6)=(100×7)    (     )
  (20÷4)×5=(100×4)      (     )
  4、用积的变化规律,快速填表。(下转第36页)
(上接第37页)




  5、用积的变化规律算一算。
  15×30= 
  (15×3)×(30÷3)=
  (15÷5)×(30×5)=
  【评析:不同层次练习的设计,让学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把学习引向课外。】
  四、反思课堂,积淀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评】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基于儿童积的变化规律比较抽象,而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我创造性地改编教材,引入学生已有的长方形面积计算经验,通过数形结合,以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现积的变化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1、数形结合,直观感悟。
  本节课乘法算式的呈现,不再如同教材仅以纯算式的方式出现,而是以计算直观的长方形的面积为依托,让学生在观察算式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后,及时地回归到直观的图示中加以印证、强化。同时在练习中,还利于图形结合鲜明了帮助学生认识了“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加上几,另一因数不变,积也是加上几”的错误所在,突破了教学难点。这样通过数形结合,进行探究发现,避免了计算教学的枯燥性,构建了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2、扶放结合,倡导探索。
  本节课教学中,我将原例题中的两组算式调整为一组乘法算式,并通过扶收结合,以扶促放,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在引导学生通过提问、比较、概括等“扶”的策略进行“从上往下”的探索,发现“因数乘几,积也乘几”的变化规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从下往上” 地观察、举例、验证,自行发现“因数除几,积也除几”的变化规律,实现了以教促学,以学引教的初衷。
  3、学以致用,实践提升。
  在本课练习设计中,为了让学生摆脱口算的束缚,真正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进行推理,我化明为隐,设计了先让学生根据60×8=480’,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出得数的练习,从而真正让学生灵活运用规律。然后根据20×5=100,判断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让学生在变式练习中深化规律运用。最后,我创设了长方形面积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逆用、推理,进而明白“ 两数相乘,积若不变,两个因数变化应刚好相反”,拓展积的变化规律,深化了认识,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提升教学目标。


  • 【发布时间】2022/8/16 15:50:03
  • 【点击频次】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