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基于深度学习 聚焦课程标准

 

【作者】 1.汤 庆 2.赵 慧

【机构】 1.安徽省淮北市梅苑学校 2.安徽省淮北市泉山路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深度学习视角下的《乘法分配律》教学再设计

  【摘 要】 随着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核心素养响彻整个校园。数学课堂是学生用好数学“眼睛”主要学习场所,也是师生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活动有效进行在于教师如何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形成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探究活动。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有效指导下,围绕具有一定探究性的学习主题,让自己主动参与探究、和他人主动合作的学习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深度学习与新版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发展本质上相同的,都是为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是出发点,又是落脚点。笔者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分配律内容为教学蓝本,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和设计,利于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深度学习,亦在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深度学习;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三个运算定律之一,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看,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认知和理解薄弱点,学生常把乘法结合律与分配律混为一谈,错用混用。笔者再三思考,认真分析教材,寻找相关教学资源,整合教材资源,重构具有探究性的教学活动,利于学生深度学习,发展学生以四基四能为依托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活用教材,借“境”引“情”
  教材中例题是教育专家、学者的智慧结晶,如何和怎样用好、用活教材是一线教师所必掌握能力之一,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必要手段之一。既要让教材活生生地呈现,又要引起学生深度学习,且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也得让学生融入其中。
  (一)短剧引入,促情增效
  依托教材第24页主题图,课前安排学生排演情景短剧(短剧中的人物角色由中等成绩的学生扮演),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提供背景素材,让所有学生都身临其境,引起共鸣,激发兴趣。
  (旁白:一年之计在于春,又到了万物复苏的时候,今天是植树节,同学们拿着铁锹、水桶高高兴兴地走进了大自然……)








  思考:借情景短剧,全班学生都进入情境中,有助于引发学生心声,同时为后续探究夯实情感基础,也为深度学习提供可能,同时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埋下伏笔。
  (二)问题导入,弃“多”取“精”
  学生根据情景短剧和主题图中的信息,能主动进行数学思考,寻找已知条件,能从众多的条件中,发现所需的条件,去除多余的条件,引起深度思考。
  1.分析条件:
  (1)所需条件:一共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2)去除条件: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学生主动发现并思考,前面例5、例6已经探究)
  2.提出问题: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意思正确即给表扬点赞)
  思考:学生通过情境,主动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前面探究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已用过的条件),从而主动提出问题(乘法分配律模型),这就是学生在主动思考深度学习的结果,也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三)方法碰撞,迁“思”归“维”
  问题的提出,学生开始返璞归真,寻找解决问题策略,提出各抒己见的解题方法,为发现乘法分配律提供依据,也为“争辩”提供方向。
  生1:先计算每个小组人数,再计算一共多少人。我列的算式是(4+2)×25.
  生2:我分别计算挖坑的人数、抬水的人数,然后再计算它们的和。我的算式是4×25+2×25.
  生3:我认为他们两人都是对的。
  (教师由此“争辩”,得出等式并归纳总结)
  由此得出等式         等式变形得出(乘法交换律)



  思考:由此归纳未尝不可,但总感觉有点“单薄”,不能给学生带来深度思考,也不能引起深度探究,达不到深度学习的效果,同时未达到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为此引起下面的深思。
  二、概括模型,抓“根”固“源”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几何直观是数学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之一。几何图形是获得算式规律有效手段,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抓手。学生通过图形中内在构成规律寻找数量关系,进而建立等量关系,构建乘法分配律模型,发展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点阵图是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图形之一。学生根据点的数量和排列方式,寻找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发现问题,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思考,已达到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策略。
  (一)借点成图,凸显定律
  (教师课件出示点阵图和相关问题)





  仔细观察,完成问题:
  你能从图中点的数量和排列规律列出算式吗?
  算式①                    
  算式②                    
  算式③                    
  思考:点阵图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桥梁,也是探究乘法分配律有效途径。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点的变化规律,获得探究活动第一手资料,为下面的深度探究奠定基础。
  (二)归纳总结,巧成模型
  1.尝试用字母把乘法分配律表示出来?(学生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生直奔讲台在黑板上写出他的答案)
  (全体学生响起掌声,教师肯定)



  2.想一想乘法分配律还能怎么表示?(一只小手慢慢举起,教师让其写在黑板上)



  (学生发出疑问为什么呀?回答是乘法交换律。又一次掌声雷动)
  思考: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学习难点,借用点阵图,学生真活动、真探究,“轻松”获得,这是学生深度学习的结果,也是数学核心素养所向。通过几何直观借助的桥梁,构建乘法分配律模型,学生会长时间认知不会“退化”。
  三、内化结构,强“基”拓“本”
  内化知识在于知识迁移与强化,对于概念的理解不仅是其定义本身,还在于它的外延。乘法分配律既要关注其定义、字母表示,还应对其结构的理解、灵活应用。拓展与延伸有效赋予数学学科的深度学习,同时是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重要途径之一。
  面积问题是义务教育阶段热频问题之一,四年级学生仅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如何从不规则图形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需要知识内化迁移,把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是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同时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反复实践的结果。
  (一)面积新说,问题凸现
  尝试计算:你能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










  思考: “L”形是学生经常遇到的图形之一,图形的给出让学生跟以往求面积问题中的图形产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探究学习欲望。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核心素养植根于数学课堂,如何和怎样用好、开发教学资源重新建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在数学天地里深度思考、深度探究、深度学习,以至于学生真思考、真探究、真学习,以上是笔者一些粗浅想法和具体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22.
  [2]马云鹏,吴正宪.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S]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 【发布时间】2022/9/13 11:36:24
  • 【点击频次】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