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意识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生问题的提出,是学生发现新知识、感受新思想的过程。强化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促使小学生形成主动知识探索、主动开展知识学习的良好数学学习习惯。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加强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知识探索与研究,并从中认识数学知识本质。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意识;教学策略
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创新人才需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已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时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和怀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关键。
一、 小学数学课堂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意义
数学作为一门集抽象性、逻辑性,以及复杂性于一身的学科,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自身的年龄较小,其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往往是相对匮乏的。因此,便需要教师有效利用情境、有效利用问题来对学生进行培养。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并尝试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数学核心素养。
此外,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过于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课堂之上多为单纯的知识灌输,学生多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因此,也导致了学生的兴趣低下。那么教师通过课堂上的问题设置,也能够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意识培养
(一) 提供契机,让学生想问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想问,要让学生有兴趣问,在指导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契机,让学生想要说出自己的想法。提供必要的契机对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指导过程应注重学生为主的课堂模式构建,在课堂上积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契机,让学生有机会提问并说出自己想要问的问题和疑惑,以此帮助学生融入数学学习课堂当中。
以加法交换律为例,教师可以先提供一个例题:王叔叔去跑步,先跑了100米,后来又跑了300米,问一共跑了多少米?学生列式基本是100+300=400。此时教师可以实施走动管理发现“不一样”的学生,然后将学生的计算式以白板的方式进行演示。提出A同学用300+100也得到了400的结论,那么A同学的对吗?通过问题指导的方式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想问”。学生有的认为不对,因为是先跑了100米再跑了300米应该是100+300;有的学生认为对,因为300+100也得到了400,进而产生了疑问:100+300=400是否=300+100?让学生观察100+300和300+100的算数式。通过观察,学生产生了提问的欲望,认为两者是相等的,进而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的结论。加法交换律以后,加法结合律,包括乘法的运算定律等都可以采取类似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契机,引导学生产生疑问的冲动,产生提问的需求,进而让学生想要提问,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在提问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二) 创设情境,让学生要问
学生要问其本质是一种需求,这种需求需要一定的刺激才可以实现,创设情境是学生要问的一种特殊刺激,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产生要问的冲动,从而提升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问题情境当中。
以圆环面积为例,教师可以预设一个具体的情景:某公园内有一座圆形喷水池,它的半径是3米,现在在喷水池的周围要铺上1米的甬道,问甬道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根据问题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问题并主动思考计算的逻辑,如教师可以提供正确的方式,即:①喷水池和甬道的占地面积是3.14(1+3)2;②喷水池的占地面积是3.14×32;③甬道的面积是3.14(1+3)2-3.14×32。这里有的学生提出了异议,认为甬道的1米应该是占用了喷水池的半径,其结果是:①喷水池的占地面积3.14×32;②除去甬道的面积是3.14×22;③甬道面积是前两者相减。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代表性,也是基于问题情境而产生的“要问”具体特点。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教师可以从应用题的语言分析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分析求问的方向和解题的过程,在问题指导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自己思路出现的问题,然后再进行指导,让学生分析以上圆环面积求解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知识点和条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提出更多自己想要问的问题和真实想法。如学生提出应该知道半径,如果半径不知道就要知道直径,圆环面积计算逻辑是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实现“要问”的教育目标,同时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内容的渗透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三) 引导交流,让学生会问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要让学生会问,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关键在于引导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而将一些共性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实现互通有无,将个别问题进行解决,而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会逐渐汇总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质量比较高,是学生“会问”的具体表现。
如,在进行2.53×3、0.8×3等小数乘法学习时,学生逐渐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并有了一定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因数中有几位小数,那么最后结果就有几位小数。但因为知识涉及单独几个小数乘法例子的学习,因此不敢做过多的确定,也不敢提出自己的问题。基于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围绕“因数中有几位小数,那么最后结果就有几位小数”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学生交流可以由一位同学提供算式,其他同学进行验算的方式实现。如有学生提供了4.76×12、2.8×53、103×0.25等算式,其验算的结果都与“因数中有几位小数,那么最后结果就有几位小数”相吻合。但在继续的计算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0.25×4、0.25×8等式子中,其结果最后都带有0,去掉0以后就不符合规律了。基于学生整理出的问题,学生可以以小组的方式集中进行提问,而教师介绍小数乘法中间带0和积数有0的情况分析,进而让学生了解“因数中有几位小数,那么最后结果就有几位小数”与有0无0并不冲突,进而帮助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也让学生学会了有问题可以在组内先交流然后再提问,提升了提问的质量。
三、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要关注到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与教师进行问题的探索,不断的探索数学学科的奥秘,实现数学问题的深度解读和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27):160-161.
[2] 李智德.培养问题意识,提升数学思维——浅谈小学数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大观周刊, 2022(3).
[3] 皮巍.从好奇走向深度学习——谈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明日, 2021(14):0388-0388.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意识;教学策略
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创新人才需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已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时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和怀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关键。
一、 小学数学课堂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意义
数学作为一门集抽象性、逻辑性,以及复杂性于一身的学科,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自身的年龄较小,其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往往是相对匮乏的。因此,便需要教师有效利用情境、有效利用问题来对学生进行培养。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并尝试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数学核心素养。
此外,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过于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课堂之上多为单纯的知识灌输,学生多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因此,也导致了学生的兴趣低下。那么教师通过课堂上的问题设置,也能够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意识培养
(一) 提供契机,让学生想问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想问,要让学生有兴趣问,在指导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契机,让学生想要说出自己的想法。提供必要的契机对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指导过程应注重学生为主的课堂模式构建,在课堂上积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契机,让学生有机会提问并说出自己想要问的问题和疑惑,以此帮助学生融入数学学习课堂当中。
以加法交换律为例,教师可以先提供一个例题:王叔叔去跑步,先跑了100米,后来又跑了300米,问一共跑了多少米?学生列式基本是100+300=400。此时教师可以实施走动管理发现“不一样”的学生,然后将学生的计算式以白板的方式进行演示。提出A同学用300+100也得到了400的结论,那么A同学的对吗?通过问题指导的方式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想问”。学生有的认为不对,因为是先跑了100米再跑了300米应该是100+300;有的学生认为对,因为300+100也得到了400,进而产生了疑问:100+300=400是否=300+100?让学生观察100+300和300+100的算数式。通过观察,学生产生了提问的欲望,认为两者是相等的,进而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的结论。加法交换律以后,加法结合律,包括乘法的运算定律等都可以采取类似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契机,引导学生产生疑问的冲动,产生提问的需求,进而让学生想要提问,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在提问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二) 创设情境,让学生要问
学生要问其本质是一种需求,这种需求需要一定的刺激才可以实现,创设情境是学生要问的一种特殊刺激,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产生要问的冲动,从而提升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问题情境当中。
以圆环面积为例,教师可以预设一个具体的情景:某公园内有一座圆形喷水池,它的半径是3米,现在在喷水池的周围要铺上1米的甬道,问甬道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根据问题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问题并主动思考计算的逻辑,如教师可以提供正确的方式,即:①喷水池和甬道的占地面积是3.14(1+3)2;②喷水池的占地面积是3.14×32;③甬道的面积是3.14(1+3)2-3.14×32。这里有的学生提出了异议,认为甬道的1米应该是占用了喷水池的半径,其结果是:①喷水池的占地面积3.14×32;②除去甬道的面积是3.14×22;③甬道面积是前两者相减。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代表性,也是基于问题情境而产生的“要问”具体特点。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教师可以从应用题的语言分析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分析求问的方向和解题的过程,在问题指导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自己思路出现的问题,然后再进行指导,让学生分析以上圆环面积求解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知识点和条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提出更多自己想要问的问题和真实想法。如学生提出应该知道半径,如果半径不知道就要知道直径,圆环面积计算逻辑是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实现“要问”的教育目标,同时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内容的渗透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三) 引导交流,让学生会问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要让学生会问,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关键在于引导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而将一些共性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实现互通有无,将个别问题进行解决,而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会逐渐汇总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质量比较高,是学生“会问”的具体表现。
如,在进行2.53×3、0.8×3等小数乘法学习时,学生逐渐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并有了一定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因数中有几位小数,那么最后结果就有几位小数。但因为知识涉及单独几个小数乘法例子的学习,因此不敢做过多的确定,也不敢提出自己的问题。基于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围绕“因数中有几位小数,那么最后结果就有几位小数”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学生交流可以由一位同学提供算式,其他同学进行验算的方式实现。如有学生提供了4.76×12、2.8×53、103×0.25等算式,其验算的结果都与“因数中有几位小数,那么最后结果就有几位小数”相吻合。但在继续的计算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0.25×4、0.25×8等式子中,其结果最后都带有0,去掉0以后就不符合规律了。基于学生整理出的问题,学生可以以小组的方式集中进行提问,而教师介绍小数乘法中间带0和积数有0的情况分析,进而让学生了解“因数中有几位小数,那么最后结果就有几位小数”与有0无0并不冲突,进而帮助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也让学生学会了有问题可以在组内先交流然后再提问,提升了提问的质量。
三、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要关注到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与教师进行问题的探索,不断的探索数学学科的奥秘,实现数学问题的深度解读和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27):160-161.
[2] 李智德.培养问题意识,提升数学思维——浅谈小学数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大观周刊, 2022(3).
[3] 皮巍.从好奇走向深度学习——谈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明日, 2021(14):0388-0388.
- 【发布时间】2023/3/9 10:31:41
- 【点击频次】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