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问题意识是衡量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标尺。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模式的刻板僵化、教师角色的传统定位、学生思维的能力局限、优秀学生的片面标准等原因,造成了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指导学生的提问方法等途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思考,把发现和研究的乐趣还给学生。
【关键词】 问题意识;语文教学;培养学生
新课程倡导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去训练学生的自主性,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提出自己的观点,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关系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及能力水平。为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郭沫若推翻陈见,横空出世。为曹操和武则天翻案,首先得益于他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如果不学无术,却指望“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一下子具备了强烈的问题意识,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创造和谐环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我们不难发现,刚入学的一、二年级学生,绝大多数敢说、敢问,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而到高年级,学生似乎变得少年老成,沉默寡言。学生不敢提问题,一是时间不允许,怕提出的问题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二是怕提出的问题没价值或太简单而受到同学的嘲笑。传统的课堂上,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站在讲台上频频发问,然后指名回答——不允许自由回答,更不允许插话,学生回答错了可能还会遭到批评。久而久之,连会回答的问题学生都怯于举手了,怎么还敢主动提出问题呢?教学过程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却把教学变成“一言堂”,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建立民主、宽松、和谐、团结的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充满温暖、宽容的气氛,师生平等、交流互动,使小学生在思维上是紧张的,在情绪上却是放松的,没有压抑感,无所畏惧,积极思考,这样才能产生出创造的欲望,大胆、自由而积极地多想、多说、多做,教师再辅以巧妙引导,鼓励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
三、提倡学生质疑,培养问题意识
没有问题的学习是被动的、不积极的。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没有问题生成的课堂不是好的课堂,所以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更多的问题出课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有利于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获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科学的世界观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新课程改革课改的一个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实施爱的教育,拓展学生问题意识
在富含爱的教育中拓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平时就要时刻做到面带微笑,让学生身心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老师并不能确定每个学生的提问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当老师肯定学生时,微笑着赞扬,就能使学生感觉到诚意。同时,即使是否定,面带微笑的否定,也能让学生感觉到善意。在诚意与善意的氛围下,学生获得了最大的安全感,保证了学生养成提问的好习惯,共同研究彼此的问题,让课堂变成师生之间友谊交流的场所。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上公开课《宇宙里有些什么》时,她那平和肯定的语言,始终的微笑,可让我们确确实实地感受爱的力量。当一学生提问:“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这里的‘万万’是多少?”此学生的提问刚结束,就引发了全班同学的笑。此学生也很后悔自己提出的愚蠢问题,此时,若老师也是对学生不加思索的否定,那这个学生在以后的课堂当中,可以预知她肯定丢失了提问的勇气。但于漪老师微微一笑,示意学生坐下,用平和的语气对全班学生发问:“的确,那问题不用回答,答案大家知道,可是我却要问,既然‘万万’是‘亿’,作者为什么不用‘亿’,而用两个字‘万万’呢?”问题抛出后,全班学生立即陷入了沉思。在沉思与回答之后,学生了解了汉字重叠的修辞作用。最后,于老师再次面带微笑的看着刚才那位同学,提问众学生:“知识是怎样获得的?”众学生把目光投向了刚才那个提出问题的学生,一时间,刚才那个羞愧的学生早已将尴尬忘掉了,一种成功感突涌心头。可以说,这就是微笑的力量,归根到底,这就是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保护了学生,发展了学生。
总之,“学贵有疑”。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说是由不知到知、由质疑到解疑的过程。儿童的好奇心强,对任何事情都想弄清楚为什么,存在着“强烈的解疑心理”。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当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才会试图精确地提出问题,以及在提出问题解决的各种思想时,积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就会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姚芳;浅谈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语文教学之友;2010.
[2]王波;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语文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2.
【关键词】 问题意识;语文教学;培养学生
新课程倡导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去训练学生的自主性,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提出自己的观点,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关系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及能力水平。为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郭沫若推翻陈见,横空出世。为曹操和武则天翻案,首先得益于他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如果不学无术,却指望“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一下子具备了强烈的问题意识,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创造和谐环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我们不难发现,刚入学的一、二年级学生,绝大多数敢说、敢问,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而到高年级,学生似乎变得少年老成,沉默寡言。学生不敢提问题,一是时间不允许,怕提出的问题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二是怕提出的问题没价值或太简单而受到同学的嘲笑。传统的课堂上,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站在讲台上频频发问,然后指名回答——不允许自由回答,更不允许插话,学生回答错了可能还会遭到批评。久而久之,连会回答的问题学生都怯于举手了,怎么还敢主动提出问题呢?教学过程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却把教学变成“一言堂”,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建立民主、宽松、和谐、团结的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充满温暖、宽容的气氛,师生平等、交流互动,使小学生在思维上是紧张的,在情绪上却是放松的,没有压抑感,无所畏惧,积极思考,这样才能产生出创造的欲望,大胆、自由而积极地多想、多说、多做,教师再辅以巧妙引导,鼓励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
三、提倡学生质疑,培养问题意识
没有问题的学习是被动的、不积极的。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没有问题生成的课堂不是好的课堂,所以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更多的问题出课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有利于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获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科学的世界观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新课程改革课改的一个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实施爱的教育,拓展学生问题意识
在富含爱的教育中拓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平时就要时刻做到面带微笑,让学生身心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老师并不能确定每个学生的提问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当老师肯定学生时,微笑着赞扬,就能使学生感觉到诚意。同时,即使是否定,面带微笑的否定,也能让学生感觉到善意。在诚意与善意的氛围下,学生获得了最大的安全感,保证了学生养成提问的好习惯,共同研究彼此的问题,让课堂变成师生之间友谊交流的场所。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上公开课《宇宙里有些什么》时,她那平和肯定的语言,始终的微笑,可让我们确确实实地感受爱的力量。当一学生提问:“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这里的‘万万’是多少?”此学生的提问刚结束,就引发了全班同学的笑。此学生也很后悔自己提出的愚蠢问题,此时,若老师也是对学生不加思索的否定,那这个学生在以后的课堂当中,可以预知她肯定丢失了提问的勇气。但于漪老师微微一笑,示意学生坐下,用平和的语气对全班学生发问:“的确,那问题不用回答,答案大家知道,可是我却要问,既然‘万万’是‘亿’,作者为什么不用‘亿’,而用两个字‘万万’呢?”问题抛出后,全班学生立即陷入了沉思。在沉思与回答之后,学生了解了汉字重叠的修辞作用。最后,于老师再次面带微笑的看着刚才那位同学,提问众学生:“知识是怎样获得的?”众学生把目光投向了刚才那个提出问题的学生,一时间,刚才那个羞愧的学生早已将尴尬忘掉了,一种成功感突涌心头。可以说,这就是微笑的力量,归根到底,这就是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保护了学生,发展了学生。
总之,“学贵有疑”。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说是由不知到知、由质疑到解疑的过程。儿童的好奇心强,对任何事情都想弄清楚为什么,存在着“强烈的解疑心理”。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当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才会试图精确地提出问题,以及在提出问题解决的各种思想时,积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就会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姚芳;浅谈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语文教学之友;2010.
[2]王波;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语文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2.
- 【发布时间】2023/3/9 10:34:40
- 【点击频次】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