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双减”政策下提高小学数学作业管理有效性研究与实践

 

【作者】 罗德兴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岩茶乡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双减”政策是继“立德树人”要求之后的全新教学定位与育人导向,注重提高教学的精准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实现教学的“减负增效”。“双减”的落实和实施,对于小学数学作业管理的方式和建设,也有了一个新的要求和准确的定位。所以,在目前的阶段,针对小学数学作业管理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如弊端、缺陷和困境等,老师们应该从精设计作业内容,减少作业数量,明确作业项目等方面着手,来提高对作业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在“少而精,全而优”的课后作业的驱动下,对课堂上所学进行知识的巩固,从而快速解决数学难题。在确保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前提下,贯通“双减”政策要求,落实“双减”精神内涵,将新时代的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推向全新高度与纵深领域。
  【关键词】 “双减”政策;提高;小学数学;作业;管理;有效性

  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性的评价是一个多方面、全方位的问题,它既对作业的数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又对课外作业的质量提出了新的定义。“双减”的实施,为新时期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设置和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基础。把“双减”的理念移植到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管理上,让学生在有针对性的、有质量的、有深度的作业指导下,在课后完成自己的作业,并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就是新时代的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必然趋势。基于此,教师应以切实加强对“双减”政策的解读为出发点,来领会其内涵与实质,掌控其定位与要求。将“双减”政策逐步迁移至对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并通过对学生数学认知现状的充分了解,对作业的形式、内容、项目等予以重构。使课后作业中涉及的每一道题目,每一个训练,每一项任务,紧密关联学生认知实际,更好服务于学生认知发展。来确保课后作业设计的精准度与有效性,来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更为科学、高效、多元、丰富的课后作业驱使下,获得认知蜕变,实现素养塑造。
  一、增强课后作业设计的趣味性,来提升作业设计质量
  小学阶段的孩子,普遍在专注度上比较欠缺。若要求其长时间内将精力集中于某一作业领域,其作业完成的质量自然难以保证。久而久之,其作业兴趣也会大打折扣。而趣味性课后作业的设计,则更是对“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实,且对作业质量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根据小学学生的年龄、身心、认知等特性,教师在开展“双减”政策下的课后作业设计时,应尽量在确保其趣味性上寻求突破。设计出一些具有吸引力、新颖度的作业项目与任务,让学生在课外借此巩固课内所学,夯实自身认知基础。而在诸如猜想类课后作业、故事类课后作业、游戏类课后作业的驱使下,学生的作业兴趣必然会得到充分调动,其在完成作业的态度上,也会显得更加积极主动,课后作业的有效性必然会得到充分保证。
  除此之外,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的时候,也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材课后习题的重要性,因为教材课后习题主要是对一节数学课内容的总结,它也属于相对基础的一种,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们巩固课上的数学知识。同时,数学教师还必须对教科书上的每一道课后习题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明确哪些题目与哪些知识点相对应,以便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来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数学作业。举个例子来说,当数学老师讲授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数学课之后,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几何图形的知识,加深对几何知识的深入理解,提升学生们善于思考的习惯,小学数学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探索。让学生们探究实际生活中哪些运用到的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平正方体。这样学生们在课后对生活中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能够进行主动思考,培养学生们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确保课后作业设计的实践性,来增强作业的效能
  数学与生活本真有着紧密关联,加之其所独具的实践性特性,使得以实践操作、直观体验、探究调研等为引领的课后作业设计,则更为符合“双减”政策要求,也更易确保“减负增效”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可以课内所学为参考,切实强化对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组织学生在课后通过实践与操作,站在全新视觉来审视数学之内涵与实质,来强化其对具体数学公式、概念、定理等的学习与内化,来确保课后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开展探索活动,增加实际操作作业,按照课程目标,将重点放在数学知识点上,用动手实践和探索的方式,来了解知识的内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精心而巧妙地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作业,与习题作业相比,实践的作业更加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也更加适合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能够让学生们更加沉浸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之中,并从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对数学领域的主动探究的兴趣。
  三、确保课后作业设计的发散性,来凸显作业设计价值
  结合不同学生的认知实际,以及其在思维与理解上所存在的诸多差异,教师应加强对发散性作业的设计。通过对作业形式、内容、项目的逐步优化与即时创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在课后作业内感知数学内涵、领悟数学魅力的机会,来确保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一是通过调查类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在课后获得对信息的收集、整合、判别、加工、重构意识的提升,来提升课后作业效能。例如,可在完成《统计》教学后,让学生在课后深入社区、街道,来统计周边环境内汽车的数量,蔬菜的价格,人们出行的方式等,来加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衔接与关联。二是通过分层类作业的设计,针对学生课内学习情况,让其在教师所设置的作业中自选最为贴近自身“最近发现区”的作业任务,在模拟训练、变式练习、拓展做练等作业中,获得认知需要的满足,来确保对“双减”政策的实施。三是通过阅读性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在课外去阅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数学案例、数学读物、数学趣闻、数学史料等素材,来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来感知数学之特色与内涵,以切实拓宽学生的认知视域。此外,还可通过对数学日记、数学游戏、数学魔术等融入,来丰富作业设计形式,为确保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而提供保证。
  四、结论
  因此,课外作业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此外,因为老师们在设计课外作业时所处的位置、方向、策略、方法等不同,所期望的课外作业的效果肯定会有一些差别。但是,只有加强对作业的管理才能更加接近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而且,这些课外作业的形式和内容都非常丰富,才能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而“双减”政策的颁布,则在课后作业设计的定位与导向上提出了全新要求,且对教师的作业设计指明了方向。其重在以“减负增效”为目标,使作业的形式呈现多样化,作业的项目呈现多样化,作业设计的内容呈现精细化,来减轻由于课后作业数量过多、任务过重而对学生课余时间的大量挤占,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助推学生的认知提升。因此,教师在根据“双减”政策要求来开展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管理时,必须以确保作业的有效性、针对性、延展性、开放性为铺垫,来完善作业体系,重构作业项目。确立长期性作业设计方案,并将其适度衍射至课后作业设计的各个领域,来引领学生在其中开展对课内所学的巩固与强化,为学生的认知需要满足而助力铺路。
  参考文献:
  [1]胡丽美. “双减”政策下如何实施作业管理[N]. 上饶日报,2021-10-22(003).
  [2]“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生作业减负增效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J].新智慧,2021(28):1-3.
  [3]奚晓丽.“双减”落地后首个开学日有何新变化 课后服务、作业管理再升级[J].上海教育,2021(27):38-39.

  • 【发布时间】2023/4/10 12:37:05
  • 【点击频次】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