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作者】 林建军

【机构】 福建省晋江市南峰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物理探究教学的开展,事实上由于受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局限,其优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得以充分发挥。如:班级教学规模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同一个教学内容的全部探究过程;探究性教学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有些内容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需要十几分钟就能解决,还有探究性学习需要比较充足的教学设备和校外教学资源,在目前情况下,这些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开发等等。
  【关键词】 探究教学;物理情境;猜想和假设;观察;论证;巩固

  1、创设物理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创设物理情境或提出难度适宜的研究课题,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探求新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浮力”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出示一块铁块和一个铁盒,让学生猜一猜如果将它放入水中会怎样?后教师演示:铁块放入水中下沉,铁盒放入水中漂浮。根据演示结果与学生猜的不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时研究课题需要教师提出,那一定要针对性强,问题的层次要遵循逐步深入的原则,要让学生能找出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同时注意课题研究的开放性,教师要做到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提出的问题也可让学生在课后探讨。 
  2、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这一步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想,鼓励他们大胆提出各种假设,并展开讨论,设计出检验的实验方案(包括选用实验仪器和器材,先后测那些物理量、具体的操作过程等)。这是探究教学的关键步骤,能使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懂得实验的原理和理论依据。笔者认为教师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组织好课堂
  良好的课堂组织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能够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学生能集中精力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多年来以“知识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集中精力专心听教师讲,要求课堂上是安静的。探究的课课堂进行这一步时,课堂可能不再是安静的,学生应是积极的、主动的。 
  (2)不否定学生的结论
  通常学生对课题的猜想和假设难免有错误之处,教师对他们提出的猜想或假设不要轻易否定,更不能提出批评,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更哪些因素有关?先让学生进行猜想,分组进行讨论,提出实验的理论依据,并设计出实验方案。猜想的结果各种各样,有些实验方案的幼稚程度本人都无法理解,但至少可以肯定学生进行了思考。对此我们不作任何的评价,而是让他们通过实验去认识,当他们通过自己做或观察演示实验后,就会自我修正错误的认识,无疑要比教师讲解印象深刻得多。 
  3、实验探究,收集数据
  通常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分组实验(或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取得实验数据,通过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肯定(或否定)自己提出的假设、猜想,最后得出实验结论,获得知识。在进行这一步是,教师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进行实验方案的改进
  由于实验器材的不充足和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设计过程进行实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实验方案的改进和转化,做到使全体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如:测乒乓球的直径,学生的试验方案有六种,其中有用大钳子夹住,然后测钳口的距离;有用游标卡尺直接测直径的。可以肯定上述两方案是正确的,但是实验室没有能够夹住乒乓球的钳子,学生也不会对游标卡尺读数。这时教师就要求学生能否利用现有的器材重新设计。课堂上不能实现的过程在课后可以接着进行。 
  (2)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比较多,观察的对象不统一,教师如果不注意强调观察的对象,那么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观察水的沸腾。在加热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强调:不仅要观察、记录温度计的示数,而且还要注意观察、记录液面上发生的现象及液体内部发生的现象。教师的不断提醒,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被观察的对象上,同时正确的记录实验现象。
  4、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收集有关的现象和数据后,通过对现象和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初中物理实验过程,绝大多数是有控制的观察过程,分析数据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物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培养正确分析数据的方法。比如:欧姆定率。学生往往会总结为:电阻与电流成反比,电压与电流成正比的错误结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找出那个物理量是原因,那个物理量是结果,如何描述结果与原因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数据或现象的方法,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等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5、知识应用,巩固扩展
  知识来源于实践,最终要服务于社会。学生要学会运用新获得的物理概念、定律等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解答物理习题,在运用中巩固、深化知识。初中物理跟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的方法,比如:举出生活中运用摩擦力的实例;暖气内为什么要用水?等。适量而有针对性的习题对于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密度跟质量和体积有何关系?压力的大小与重力的大小相同的吗?等。只有把学到的知识不断地运用,才能发现新的问题,引发新的探究,进而又能获得新的知识。
  我们相信,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从根本上改变了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不断探索和创新,探究性教学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也将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少鹏.《高中生学习:师者》.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2008
  [2]徐树玲.《学周刊:A》.河北:河北行知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2012(8)
  • 【发布时间】2023/4/10 12:42:23
  • 【点击频次】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