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初中阶段的美术课堂,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也许只是教师教学生画画而已,没有其他学科严谨、有效,更谈不上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指导。殊不知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不但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每个从事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追求目标。文章试从有效课堂、有效教学的学习入手,进一步了解有效教学的理论,并以此运用于美术学科的课堂教学,帮助美术教师更好地对有效教学进行思考与实践探索,提高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美术教育教学的有效、持续发展。
【关键词】 美术课堂;有效教学;变量因素
一、从理解有效开始
1.何为有效。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第1版出版发行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另据网络百度词典的解释是:有成效,有效果。详细解释是《汉书·元帝纪》:“娄敕公卿,日望有效。” 宋苏轼《笏记》之二:“文章小技,纵有效于涓埃;草木微生,终难酬于雨露。”同时,与“有效”相反则是“低效、失效,没有效果”。
2.有效课堂。从“有效”深入到具体的地点即“有效教学点”,狭义指在教室里用来进行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的教学活动的地方,泛指进行各种有效教学活动的场所。
3.有效教学。与有效课堂相比较,有效教学的涵义要丰富得多。根据网络百度词典对有效教学及其特征的主要解释是:(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2)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3)教学有效知识量高;(4)教学生态和谐平衡;(5)学生发展取向的教师教学行为。
二、从研究有效教学入手
有效教学(Effective Feaching)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及生命成长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其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行为科学和实用主义哲学影响的美国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
1.有效教学的基本框架(图1)由三组变量组成。(1)环境变量。它是指学习活动(课堂教学)的环境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功与否有一定影响的特征。(2)过程变量。指师生的课堂行为、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果产生影响的诸特征。(3)结果变量。指教师所期望的及教师拟定教学活动计划所依据的,可用有效教学的目标和标准加以衡量的教学成果。
2.有效教学的三种模式。研究有效教学重要的是要考虑学习活动的具体环境特征及预期的特定教育目标。它由两个要素构成:一是学习活动的哪些因素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二是这些因素如何发挥其作用。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现在研究有效教学的三种模式:外层次分析模式(图2)、心理层次分析模式(图3)和教育技巧层次的分析模式(图4)。
外层次分析模式是从对有效教学的调查研究和理论过程中衍生而来的。这一模式关注两种因素:积极学习时间(ALT),即学生积极地从事实现预期的教育成果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总时间;教学质量(QI),即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对实现预期教育目标的适应性和适合性。过程变量通过影响积极学习时间和教学质量,进而影响教育目标。
心理层次分析模式试图运用教学过程中各种心理因素、概念、规律和过程来解释过程变量,通过积极学习时间和教学质量及教学成果的中介影响,将过程因素与教育成果因素联系起来,重点关注学习活动的三个构成要素,即学生必须参与学习活动、学生能够接受教授的内容、学习内容必须适应与取得预期教育目标。
教育技巧层次的分析模式将课题内容及教授、课堂管理及纪律和师生关系作为研究有效教学技巧的基础,着眼于教法与教育成果的关系。这一模式逐渐形成两种研究趋势:一种将有效教学的管理活动(教学技能)分解成各种技能,在师资培训过程中加以培养和发展;一种则是通过研究教师、学生的观点和行为以及学习活动的特点,探索各种管理活动对有效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以上三种模式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对象,因此在实践中它们是相互补充的。
三、从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展开
美术学科既是义务教育课程范畴,又是具有自己学科特点的艺术类课堂教学。要想美术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有效,作为美术教学工作者就有必要研究和运用影响有效教育教学的要素,以便更好地促进美术学科教育发展。
1.关注变量要素,优化美术课堂时效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何种学科的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建构过程,即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的过程。美术课堂教学更是如此,这与美术学科在初中教育阶段的环境变量有最直接的联系。
(1)被边缘化了的学科现状。环境变量——课程因素。在目前初中教育教学阶段,与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历史等课程设置相比较,中考必考科目的每周每班上课数量平均在8节(除体育3节外)以上,也就是说每个学生在一周内有8次以上的同一课程学习机会,而美术学科的课程设置为每周每班1课时,只有一次机会,在数量上的比例是8∶1,还不包括被其他学科所占有的情况。环境变量——学校重视程度。按国家1986年制定通过的《义务教育法》和2006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所规定,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艺术课程必须全程足时开设,但在一些学校的教育中,这样的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则大打折扣。有一部分初中学校到了初三年级将美术课程取消或者变相占用美术课时,也就是说初中三年的美术课程计划被缩水为两年教学时间,而且这种现象在一些地区性的重点初中学校更加严重和普遍。
(2)在学科夹缝中力争优化课堂计划
针对这样被边缘化了的学科现状,作为美术教学工作者既要面对现实,需要有据理力争的勇气,同时,更需要对这来之不易的教学时间精心设计、倾力打造,以达到最直接、最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
实践运用有效教学模式,引领学生有效学习。第一,保证足时课堂教学时间。要把握好美术课程被流失的关口,为下一步的课堂有效教学提供时间保障。第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开始就需要考虑和预测环境变量、过程变量和结果变量对本节课堂教学的影响,删减无效或者低效的环节,重点突出美术学科学习所必须了解掌握的有效知识与技能等诸要素。比如,在环境变量中对班级特征、学生特征的了解。有的班级其他主课成绩都处于前茅,但在美术学科方面由于太多的时间用在主课教学上,一些学生对美术课堂学习兴趣不大。了解掌握这样的班级、学生的学习信息后,就可以完全根据这一现状,精心设计出既符合美术课程主题要求,又可以发挥学生潜力的教学计划。第三,合理科学分配时间。优化时效设计在于对学习时间的合理布局。例如,设计精彩的导入既不能时间太长又要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开动脑筋,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然后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2.关注变量要素,促进学生转型期协调发展
在初中教育的三年中,初二年级的学生学习行为、心理生理变化最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转型时期。面对这一时期的课堂教学,如果要使美术课堂教学有效,就需要每位美术教学工作者有更多的思考与投入,并运用教学智慧和策略,以帮助和促进该阶段的学生顺利渡过转型期,协调发展。
(1)关注学生转型期特点,因势利导
根据心理层次分析模式,美术教师可以运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多种心理因素、规律和学习过程来协调教学过程所出现的问题。
第一,认真设计教学主题,灵活运用教材。初二阶段的一些学生无论是对老师的话还是家长的话,都容易产生一种反感的情绪,特别在乎同伴的评价。针对学生这样的情况,美术教师在备课、设计课堂教学时就需要考虑到,如对美术知识、概念的讲授力求简洁、准确和明了。造型实践过程多采取同伴合作、小组讨论、小组探究等形式。第二,以鼓励为主,客观评价学习过程。在学生的作业、学习过程中,都会出现被称为“小刺头”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并不一定是“小刺头”,只要教师引领得当、辅导有方,特别是有策略和智慧的鼓励、评价,能够帮助这样的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2)关注学生转型期特点,培养个性化学习思维
初二年级的学生除了以上所述的学习、心理特点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追求自己的个性。这也给广大的美术教师们一个启示:美术课堂教学完全可以适当、合理甚至夸张地挖掘和发挥学生的个性。
第一,把握知识概念,关注学生个性培养。在初中阶段,本来具有差异性的学生个体,在学习的最后结果上却以标准化来衡量。但是,美术学科的课堂教学就为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二年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思维、实践的平台。第二,注重美术教学的实践过程,发现、鼓励学生的学习亮点。例如,在岭南版的八年级第16册教材第一单元《我们身边的点、线、面》中,教师在引领学生了解掌握课程的知识重点后,鼓励学生以此与生活相引申。同时,教师在课前准备了富有个性化的优秀视图作品,为学生的学习与创作展开了新的想象。
3.关注教师的变量因素,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有效教学的研究中,决定有效教学的两个基本变量要素分别是有效的教师和学生的有效学习,而学生的有效学习则取决于教师的业务和专业水平,因而在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中,教师的有效化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1)优化课堂时效设计,确立整体性教学时间。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主张教师树立教学目标的整体结构观念,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整体解读、分析和灵活运用教材。在整体基础上合理计划每个环节的教与学的时间,以引导为主,每节课努力完成一项具体的学习目标,持之以恒,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一定能够逐渐实现。
(2)把握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辩证关系。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的是美术课堂教学过程(除纯粹的欣赏课以外)很少有理论上“突发事件”或者说动态性很强的事件,但是作为美术教师,也必须建立起自己课堂教学的应急预案,学会把握和处理好预设事件与动态事件的能力。美术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强化他们对艺术学习的体验、感受。为了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实践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精心预设,为各种可能的生成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二,有效教学要立足学习任务的重点、难点进行引导和探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和启发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创造者。
(3)运用综合资源,发挥学科优势。当今社会丰富、快捷、方便的信息资源,为美术学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教育教学空间。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有效教学前有选择性地筛选。同时,美术教师在运用其他综合资源的过程中,更要发挥自己学科教师的专业特点。美术教师必须要依托专业,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真正发挥出综合优势,实现最优化的有效教学。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学有收获,学有发展,而且能使教师在大胆探索、实践反思过程中不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有效课堂,依托于有效教学。作为一名承载美育使命的美术教师,研究、发现和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在深入课改的道路上仍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大参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沙敏林.中小学教育——有效教学中教师的有效专业建构[J].基础教育参考,2010(2).
[3]安奈特·L·布鲁肖.给教师的101条建议[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关键词】 美术课堂;有效教学;变量因素
一、从理解有效开始
1.何为有效。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第1版出版发行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另据网络百度词典的解释是:有成效,有效果。详细解释是《汉书·元帝纪》:“娄敕公卿,日望有效。” 宋苏轼《笏记》之二:“文章小技,纵有效于涓埃;草木微生,终难酬于雨露。”同时,与“有效”相反则是“低效、失效,没有效果”。
2.有效课堂。从“有效”深入到具体的地点即“有效教学点”,狭义指在教室里用来进行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的教学活动的地方,泛指进行各种有效教学活动的场所。
3.有效教学。与有效课堂相比较,有效教学的涵义要丰富得多。根据网络百度词典对有效教学及其特征的主要解释是:(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2)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3)教学有效知识量高;(4)教学生态和谐平衡;(5)学生发展取向的教师教学行为。
二、从研究有效教学入手
有效教学(Effective Feaching)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及生命成长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其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行为科学和实用主义哲学影响的美国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
1.有效教学的基本框架(图1)由三组变量组成。(1)环境变量。它是指学习活动(课堂教学)的环境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功与否有一定影响的特征。(2)过程变量。指师生的课堂行为、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果产生影响的诸特征。(3)结果变量。指教师所期望的及教师拟定教学活动计划所依据的,可用有效教学的目标和标准加以衡量的教学成果。
2.有效教学的三种模式。研究有效教学重要的是要考虑学习活动的具体环境特征及预期的特定教育目标。它由两个要素构成:一是学习活动的哪些因素影响教学的有效性;二是这些因素如何发挥其作用。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现在研究有效教学的三种模式:外层次分析模式(图2)、心理层次分析模式(图3)和教育技巧层次的分析模式(图4)。
外层次分析模式是从对有效教学的调查研究和理论过程中衍生而来的。这一模式关注两种因素:积极学习时间(ALT),即学生积极地从事实现预期的教育成果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总时间;教学质量(QI),即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对实现预期教育目标的适应性和适合性。过程变量通过影响积极学习时间和教学质量,进而影响教育目标。
心理层次分析模式试图运用教学过程中各种心理因素、概念、规律和过程来解释过程变量,通过积极学习时间和教学质量及教学成果的中介影响,将过程因素与教育成果因素联系起来,重点关注学习活动的三个构成要素,即学生必须参与学习活动、学生能够接受教授的内容、学习内容必须适应与取得预期教育目标。
教育技巧层次的分析模式将课题内容及教授、课堂管理及纪律和师生关系作为研究有效教学技巧的基础,着眼于教法与教育成果的关系。这一模式逐渐形成两种研究趋势:一种将有效教学的管理活动(教学技能)分解成各种技能,在师资培训过程中加以培养和发展;一种则是通过研究教师、学生的观点和行为以及学习活动的特点,探索各种管理活动对有效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以上三种模式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对象,因此在实践中它们是相互补充的。
三、从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展开
美术学科既是义务教育课程范畴,又是具有自己学科特点的艺术类课堂教学。要想美术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有效,作为美术教学工作者就有必要研究和运用影响有效教育教学的要素,以便更好地促进美术学科教育发展。
1.关注变量要素,优化美术课堂时效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何种学科的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建构过程,即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的过程。美术课堂教学更是如此,这与美术学科在初中教育阶段的环境变量有最直接的联系。
(1)被边缘化了的学科现状。环境变量——课程因素。在目前初中教育教学阶段,与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历史等课程设置相比较,中考必考科目的每周每班上课数量平均在8节(除体育3节外)以上,也就是说每个学生在一周内有8次以上的同一课程学习机会,而美术学科的课程设置为每周每班1课时,只有一次机会,在数量上的比例是8∶1,还不包括被其他学科所占有的情况。环境变量——学校重视程度。按国家1986年制定通过的《义务教育法》和2006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所规定,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艺术课程必须全程足时开设,但在一些学校的教育中,这样的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则大打折扣。有一部分初中学校到了初三年级将美术课程取消或者变相占用美术课时,也就是说初中三年的美术课程计划被缩水为两年教学时间,而且这种现象在一些地区性的重点初中学校更加严重和普遍。
(2)在学科夹缝中力争优化课堂计划
针对这样被边缘化了的学科现状,作为美术教学工作者既要面对现实,需要有据理力争的勇气,同时,更需要对这来之不易的教学时间精心设计、倾力打造,以达到最直接、最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
实践运用有效教学模式,引领学生有效学习。第一,保证足时课堂教学时间。要把握好美术课程被流失的关口,为下一步的课堂有效教学提供时间保障。第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开始就需要考虑和预测环境变量、过程变量和结果变量对本节课堂教学的影响,删减无效或者低效的环节,重点突出美术学科学习所必须了解掌握的有效知识与技能等诸要素。比如,在环境变量中对班级特征、学生特征的了解。有的班级其他主课成绩都处于前茅,但在美术学科方面由于太多的时间用在主课教学上,一些学生对美术课堂学习兴趣不大。了解掌握这样的班级、学生的学习信息后,就可以完全根据这一现状,精心设计出既符合美术课程主题要求,又可以发挥学生潜力的教学计划。第三,合理科学分配时间。优化时效设计在于对学习时间的合理布局。例如,设计精彩的导入既不能时间太长又要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开动脑筋,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然后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2.关注变量要素,促进学生转型期协调发展
在初中教育的三年中,初二年级的学生学习行为、心理生理变化最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转型时期。面对这一时期的课堂教学,如果要使美术课堂教学有效,就需要每位美术教学工作者有更多的思考与投入,并运用教学智慧和策略,以帮助和促进该阶段的学生顺利渡过转型期,协调发展。
(1)关注学生转型期特点,因势利导
根据心理层次分析模式,美术教师可以运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多种心理因素、规律和学习过程来协调教学过程所出现的问题。
第一,认真设计教学主题,灵活运用教材。初二阶段的一些学生无论是对老师的话还是家长的话,都容易产生一种反感的情绪,特别在乎同伴的评价。针对学生这样的情况,美术教师在备课、设计课堂教学时就需要考虑到,如对美术知识、概念的讲授力求简洁、准确和明了。造型实践过程多采取同伴合作、小组讨论、小组探究等形式。第二,以鼓励为主,客观评价学习过程。在学生的作业、学习过程中,都会出现被称为“小刺头”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并不一定是“小刺头”,只要教师引领得当、辅导有方,特别是有策略和智慧的鼓励、评价,能够帮助这样的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2)关注学生转型期特点,培养个性化学习思维
初二年级的学生除了以上所述的学习、心理特点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追求自己的个性。这也给广大的美术教师们一个启示:美术课堂教学完全可以适当、合理甚至夸张地挖掘和发挥学生的个性。
第一,把握知识概念,关注学生个性培养。在初中阶段,本来具有差异性的学生个体,在学习的最后结果上却以标准化来衡量。但是,美术学科的课堂教学就为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二年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思维、实践的平台。第二,注重美术教学的实践过程,发现、鼓励学生的学习亮点。例如,在岭南版的八年级第16册教材第一单元《我们身边的点、线、面》中,教师在引领学生了解掌握课程的知识重点后,鼓励学生以此与生活相引申。同时,教师在课前准备了富有个性化的优秀视图作品,为学生的学习与创作展开了新的想象。
3.关注教师的变量因素,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有效教学的研究中,决定有效教学的两个基本变量要素分别是有效的教师和学生的有效学习,而学生的有效学习则取决于教师的业务和专业水平,因而在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中,教师的有效化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1)优化课堂时效设计,确立整体性教学时间。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主张教师树立教学目标的整体结构观念,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整体解读、分析和灵活运用教材。在整体基础上合理计划每个环节的教与学的时间,以引导为主,每节课努力完成一项具体的学习目标,持之以恒,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一定能够逐渐实现。
(2)把握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辩证关系。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的是美术课堂教学过程(除纯粹的欣赏课以外)很少有理论上“突发事件”或者说动态性很强的事件,但是作为美术教师,也必须建立起自己课堂教学的应急预案,学会把握和处理好预设事件与动态事件的能力。美术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强化他们对艺术学习的体验、感受。为了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实践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精心预设,为各种可能的生成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二,有效教学要立足学习任务的重点、难点进行引导和探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和启发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创造者。
(3)运用综合资源,发挥学科优势。当今社会丰富、快捷、方便的信息资源,为美术学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教育教学空间。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有效教学前有选择性地筛选。同时,美术教师在运用其他综合资源的过程中,更要发挥自己学科教师的专业特点。美术教师必须要依托专业,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真正发挥出综合优势,实现最优化的有效教学。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学有收获,学有发展,而且能使教师在大胆探索、实践反思过程中不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有效课堂,依托于有效教学。作为一名承载美育使命的美术教师,研究、发现和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在深入课改的道路上仍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大参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沙敏林.中小学教育——有效教学中教师的有效专业建构[J].基础教育参考,2010(2).
[3]安奈特·L·布鲁肖.给教师的101条建议[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 【发布时间】2023/4/10 12:51:00
- 【点击频次】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