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语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幼儿园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根据蒙台梭利的幼教理论,幼儿听说读写能力的获得过程,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也就是依据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效果才是最好的。据此理论,我们老师主要是想方设法为幼儿营造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制作益智教具,让儿童自然自愿的学习,乐于学习,在自然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语文能力,形成幼儿的语文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用贴近儿童生活情境诱导和游戏教学,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幼儿园语文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 民族地区;农村幼儿;语文教学
民族地区的农村幼儿园语文教学,被相关幼儿教师和家长议论。教师议论最多的话题是农村幼儿园语文为什么越来越难教,而家长议论最多的是小孩送到幼儿园语文水平依然没见有多少提高。两个问题的表层对象落点不同,前者指向儿童的学,后者指向教师教,但本质上都是农村幼儿语文教学的问题。如何把边远地区的农村幼儿语文教学做得更好,如何提高幼儿的语文能力及语文素养,这确实是当前农村幼儿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论文分析民族边远地区的农村幼儿语文教学现状、成因,从而探寻教学的新策略,以达到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农村幼儿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语文教学现状
民族边远地区的农村幼儿园语文教学效率低,满足不了儿童成长的语文知识需求和素养的形成。直接的表现是老师觉得难教,老师觉得付出很多,但没有效果;而幼儿也努力了,但语文知识和能力不见提高,这就是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普遍的现状和问题。
二、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语文教学现状的成因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个主体是要求老师做到的一种意识,指望3—6岁的儿童拥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切实际的,教学主导还是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制约教师教学主导活动成果。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引起幼儿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而导致教学效率低的原因有三:旧式教学评价引起教学观念陈旧;家长旧期望值倒逼教学观念陈旧;教师个人没能主动更新教学观念。
一是:“唯分数论”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导向是“分数”,引导着评价者对分数大加赞扬,每一个老师都怕自己的教学落后在“分数”起跑线上,都绞尽脑汁去提高“分数”,老师教学思想被分数套牢了。老师忽略了儿童的自然认知规律,忽略了儿童语文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一厢情愿的操控着儿童的思想行为,其结果是儿童的语文学习能力没有养成,一离开老师就无从学起。二是:家长教育观迫使幼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上慎小慎微。家长观念除了分数,还有希望小孩变得“听话”,幼儿教师也就想办法控制儿童,教学观念更新倒反满足不了家长的期望。三是幼儿教师个人没能主动更新观念,新教学理念没能深入教师头脑。儿童的思维世界和成人不一样,在成人眼中是完美的,而在儿童眼中是零碎的不可思议的。但好多老师依然严苛控制学生,并且坚守课堂上只有老师是对的,而儿童是错的,一味的灌输自己的知识和思想,而儿童作为接受端却接受不了。后果是儿童学到的知识有限,更重要是没有形成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语文教学策略
(一)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最容易营造贴近儿童生活的教学情境。少数民族地区儿童说话、思考问题和其他的生活语言活动,其载体就是少数民族语。老师说少数民族语容易唤起他们平时的生活情境片段,这样儿童觉得老师很亲近,他们才敢于说话,而且是说不完的心理话。而说话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说多了就可以带动听、读和写的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现在手机、电视等文化语言传播媒介的流行,边远民族地区农村幼儿脑海里有一定的汉语词汇,儿童也可以用汉语进行简单的会话。双语教学的做法主要不是一个少数民族词对应一个汉语词的互译,而是注重在语音正音和语法转换教学。比如:我们平时把儿童喜欢的故乡场景制作成短视频,一开课就把短视频打开,触发了儿童的说话欲望。视频中,可以是儿童在自家小院子与狗狗玩耍的场景,在视频里儿童说的话都是少数民族语,儿童一说话,老师就有“插嘴”的机会,并且是儿童感兴趣的字词。如儿童用少数民族语叫狗狗的名字,老师马上让狗狗的画面暂停,用教鞭指着黑板上的狗狗,老师前半句用少数民族语讲,下半句用汉语讲,并把“狗(gǒu)狗(gǒu)”的汉字、拼音、语音配在狗狗的图片旁边。这就达到正音的教学目标,更为下一步的读和写做了准备。在语法方面的纠正,也可以用视频方法,也可以用现场,比如壮话把“大门”叫“门大”,可以让一个儿童去开“大门”,并用壮话说——“我开门大”,给另一个儿童用汉语说——“我开大门”,然后进行对比纠正,纠正时老师不要讲深奥的语法理论,而是以多说,多读为主,给儿童在反复的说话和反复的纠正中自然掌握词汇和语法。
需要注意的是,幼儿园的双语教学可以实用于各个场合(因为生活处处是语文),而不仅仅在课堂。还有双语教学主要实用于小班和中班,大班和学前班主要用汉语,淡化了双语教学,甚至可以不用了。
(二)民族特色游戏教学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科学的游戏教学可以发挥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可以自然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给老师暂时忘记对分数的担忧,而长久实施可以给老师获得“分数”的惊喜。民族边远地区农村幼儿园的语文游戏教学加入民族元素,也就是根据我们当地的民俗民风特点及儿童对语言的认知规律来设计游戏教学,其效果会更好,我们就是根据这一理论指导,设计出:唱、演、画为主体的游戏教学。
1.“唱”是少数民族表情达意的主要艺术形式,什么生活内容都可以唱,什么场合都可以唱,唱的形式多样。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从一出生就耳濡目染,也爱唱,我们就是把民间的“唱”引入课堂的游戏教学。比如,教儿童认识“鸡鸭鹅”和十以内的数字,我们改编了一首《丰收》的民歌:“门口一只鸡、两只鸡、三只鸡;这边四只鹅;那边五只鸭,全是我家呀,全是我家,爷爷见笑哈哈…”虽然改编没有原有的民族语的韵味,但幼儿们还是唱得欢。再配以普通话朗诵,唱得好读得也好给一朵红花贴额头,十几个字的认读,一节课就可以教会,再反复唱几节课,儿童就开始熟识了,而唱的兴趣未减,为往后的学习打下了兴趣基础。
2.“演”是少数民族逢年过节常进行的娱乐活动,常与“唱”相配。“演”除了是少数民族活动留给当地儿童游戏素材,同时“演”也是儿童自然成长的形成的,儿童的天性之一就是模仿和想象,模仿生活片段再想象加工,儿童就可以游戏了。比如儿童演“爷爷买酒、喝酒”,一个男童拄着一根拐杖,驼着背,另一只手挽着一个瓶子,嘴里唱着赞美酒的山歌,出门买酒喝了,有时他们还会设计了一个“商店”做配套。这个游戏是儿童自发的游戏,老师取来加入了语文知识元素,编成了校本教材,儿童就在“演”的乐趣中认读了好多汉字,这比老师用编好的教材来压着儿童去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大班和学前班儿童有个倾向,就是开始喜欢“演”课本里典型的故事,他们演得成功,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荣耀。比如:课本里有《黄鼠狼给鸡拜年》,老师一提起演戏,好多马上踊跃报名,积极出谋划策。老师在排演过程中教给儿童演员的演戏技巧和配套语文知识,儿童“演员”作为先接受知识的儿童,在演戏中教给同伴,儿童教儿童,思维和认知水平相近,儿童易于接受。课本戏的演出是儿童由自发的生活游戏向经典文学发展的开始,当然也是儿童由直觉思维向简单的逻辑思维的尝试,老师不必强求儿童演得很好,达到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即可。
3.“画”也是儿童喜欢,因为儿童的好奇心很强和想象力很丰富,常把生活中的所见经过想象加工画成画,这一爱好特点,给我们教儿童写字提供了机会。我们可以让儿童给自己的画画注上文字,不懂的文字,儿童会自动来问老师。比如:画爸爸拉牛出去耙田;画晒谷子,小鸟来偷吃等等。让儿童给自己画画配上“爸爸”、“小鸟”等一些简单文字,他们都很乐意。这一做法,我们也可以扩展到典型的童话故事,比如:给儿童画《龟兔赛跑图》,他们会给“乌龟”、“小白兔”、“池塘”、“柳树”等标出来,无形中就认得这些字词,也可以练字的目标。
四、民族边远地区农村幼儿园语文教学新策略的意义
(一)真正做到以儿童为中心
幼儿(3—6岁)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发达,他们的认知世界没有广度和深度,他们的世界在流动,在消失又重组。备课时,我们不能用成人由抽象逻辑思维联系起来的时空广度和深度的世界,而是尽量回溯到三岁小孩的认知水平和亲身经历,然后才去备课。不管是双语教学,还是游戏教学的:唱、演、画,都是依据儿童的思维特点、认知水平、生活经历设计出来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
(二)儿童确实能在快乐中学到语文知识。
我们遵循儿童的自然成长规律,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能力,然后才制订教学方案,并用这套方案指导教学,所以我们在课堂中几乎不用讲授法,大都是儿童在活动中学习知识,老师把教学知识、思想和行为融入到儿童的活动中,因而学习是儿童的,收获是儿童的,快乐是儿童的。实践证明,我园虽然地处民族边远地区的农村,但儿童的普通话杂乡音很少,说话、读书和写字能力都比较强,这为儿童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的课堂基本能做到:以儿童为主体,把学习时间留给儿童,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儿童,把活动权留给儿童,形成一套适合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农村幼儿园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当然这套方法还不是完美,我们还要努力去探究,去完善。
参考文献:
[1]【意大利】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教学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
[2]【美】 罗宾斯著 《罗宾斯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美】 多伊奇 《应用社会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4]【美】杜威 《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 民族地区;农村幼儿;语文教学
民族地区的农村幼儿园语文教学,被相关幼儿教师和家长议论。教师议论最多的话题是农村幼儿园语文为什么越来越难教,而家长议论最多的是小孩送到幼儿园语文水平依然没见有多少提高。两个问题的表层对象落点不同,前者指向儿童的学,后者指向教师教,但本质上都是农村幼儿语文教学的问题。如何把边远地区的农村幼儿语文教学做得更好,如何提高幼儿的语文能力及语文素养,这确实是当前农村幼儿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论文分析民族边远地区的农村幼儿语文教学现状、成因,从而探寻教学的新策略,以达到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农村幼儿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语文教学现状
民族边远地区的农村幼儿园语文教学效率低,满足不了儿童成长的语文知识需求和素养的形成。直接的表现是老师觉得难教,老师觉得付出很多,但没有效果;而幼儿也努力了,但语文知识和能力不见提高,这就是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普遍的现状和问题。
二、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语文教学现状的成因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个主体是要求老师做到的一种意识,指望3—6岁的儿童拥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切实际的,教学主导还是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制约教师教学主导活动成果。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引起幼儿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而导致教学效率低的原因有三:旧式教学评价引起教学观念陈旧;家长旧期望值倒逼教学观念陈旧;教师个人没能主动更新教学观念。
一是:“唯分数论”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导向是“分数”,引导着评价者对分数大加赞扬,每一个老师都怕自己的教学落后在“分数”起跑线上,都绞尽脑汁去提高“分数”,老师教学思想被分数套牢了。老师忽略了儿童的自然认知规律,忽略了儿童语文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一厢情愿的操控着儿童的思想行为,其结果是儿童的语文学习能力没有养成,一离开老师就无从学起。二是:家长教育观迫使幼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上慎小慎微。家长观念除了分数,还有希望小孩变得“听话”,幼儿教师也就想办法控制儿童,教学观念更新倒反满足不了家长的期望。三是幼儿教师个人没能主动更新观念,新教学理念没能深入教师头脑。儿童的思维世界和成人不一样,在成人眼中是完美的,而在儿童眼中是零碎的不可思议的。但好多老师依然严苛控制学生,并且坚守课堂上只有老师是对的,而儿童是错的,一味的灌输自己的知识和思想,而儿童作为接受端却接受不了。后果是儿童学到的知识有限,更重要是没有形成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语文教学策略
(一)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最容易营造贴近儿童生活的教学情境。少数民族地区儿童说话、思考问题和其他的生活语言活动,其载体就是少数民族语。老师说少数民族语容易唤起他们平时的生活情境片段,这样儿童觉得老师很亲近,他们才敢于说话,而且是说不完的心理话。而说话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说多了就可以带动听、读和写的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现在手机、电视等文化语言传播媒介的流行,边远民族地区农村幼儿脑海里有一定的汉语词汇,儿童也可以用汉语进行简单的会话。双语教学的做法主要不是一个少数民族词对应一个汉语词的互译,而是注重在语音正音和语法转换教学。比如:我们平时把儿童喜欢的故乡场景制作成短视频,一开课就把短视频打开,触发了儿童的说话欲望。视频中,可以是儿童在自家小院子与狗狗玩耍的场景,在视频里儿童说的话都是少数民族语,儿童一说话,老师就有“插嘴”的机会,并且是儿童感兴趣的字词。如儿童用少数民族语叫狗狗的名字,老师马上让狗狗的画面暂停,用教鞭指着黑板上的狗狗,老师前半句用少数民族语讲,下半句用汉语讲,并把“狗(gǒu)狗(gǒu)”的汉字、拼音、语音配在狗狗的图片旁边。这就达到正音的教学目标,更为下一步的读和写做了准备。在语法方面的纠正,也可以用视频方法,也可以用现场,比如壮话把“大门”叫“门大”,可以让一个儿童去开“大门”,并用壮话说——“我开门大”,给另一个儿童用汉语说——“我开大门”,然后进行对比纠正,纠正时老师不要讲深奥的语法理论,而是以多说,多读为主,给儿童在反复的说话和反复的纠正中自然掌握词汇和语法。
需要注意的是,幼儿园的双语教学可以实用于各个场合(因为生活处处是语文),而不仅仅在课堂。还有双语教学主要实用于小班和中班,大班和学前班主要用汉语,淡化了双语教学,甚至可以不用了。
(二)民族特色游戏教学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科学的游戏教学可以发挥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可以自然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给老师暂时忘记对分数的担忧,而长久实施可以给老师获得“分数”的惊喜。民族边远地区农村幼儿园的语文游戏教学加入民族元素,也就是根据我们当地的民俗民风特点及儿童对语言的认知规律来设计游戏教学,其效果会更好,我们就是根据这一理论指导,设计出:唱、演、画为主体的游戏教学。
1.“唱”是少数民族表情达意的主要艺术形式,什么生活内容都可以唱,什么场合都可以唱,唱的形式多样。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从一出生就耳濡目染,也爱唱,我们就是把民间的“唱”引入课堂的游戏教学。比如,教儿童认识“鸡鸭鹅”和十以内的数字,我们改编了一首《丰收》的民歌:“门口一只鸡、两只鸡、三只鸡;这边四只鹅;那边五只鸭,全是我家呀,全是我家,爷爷见笑哈哈…”虽然改编没有原有的民族语的韵味,但幼儿们还是唱得欢。再配以普通话朗诵,唱得好读得也好给一朵红花贴额头,十几个字的认读,一节课就可以教会,再反复唱几节课,儿童就开始熟识了,而唱的兴趣未减,为往后的学习打下了兴趣基础。
2.“演”是少数民族逢年过节常进行的娱乐活动,常与“唱”相配。“演”除了是少数民族活动留给当地儿童游戏素材,同时“演”也是儿童自然成长的形成的,儿童的天性之一就是模仿和想象,模仿生活片段再想象加工,儿童就可以游戏了。比如儿童演“爷爷买酒、喝酒”,一个男童拄着一根拐杖,驼着背,另一只手挽着一个瓶子,嘴里唱着赞美酒的山歌,出门买酒喝了,有时他们还会设计了一个“商店”做配套。这个游戏是儿童自发的游戏,老师取来加入了语文知识元素,编成了校本教材,儿童就在“演”的乐趣中认读了好多汉字,这比老师用编好的教材来压着儿童去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大班和学前班儿童有个倾向,就是开始喜欢“演”课本里典型的故事,他们演得成功,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荣耀。比如:课本里有《黄鼠狼给鸡拜年》,老师一提起演戏,好多马上踊跃报名,积极出谋划策。老师在排演过程中教给儿童演员的演戏技巧和配套语文知识,儿童“演员”作为先接受知识的儿童,在演戏中教给同伴,儿童教儿童,思维和认知水平相近,儿童易于接受。课本戏的演出是儿童由自发的生活游戏向经典文学发展的开始,当然也是儿童由直觉思维向简单的逻辑思维的尝试,老师不必强求儿童演得很好,达到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即可。
3.“画”也是儿童喜欢,因为儿童的好奇心很强和想象力很丰富,常把生活中的所见经过想象加工画成画,这一爱好特点,给我们教儿童写字提供了机会。我们可以让儿童给自己的画画注上文字,不懂的文字,儿童会自动来问老师。比如:画爸爸拉牛出去耙田;画晒谷子,小鸟来偷吃等等。让儿童给自己画画配上“爸爸”、“小鸟”等一些简单文字,他们都很乐意。这一做法,我们也可以扩展到典型的童话故事,比如:给儿童画《龟兔赛跑图》,他们会给“乌龟”、“小白兔”、“池塘”、“柳树”等标出来,无形中就认得这些字词,也可以练字的目标。
四、民族边远地区农村幼儿园语文教学新策略的意义
(一)真正做到以儿童为中心
幼儿(3—6岁)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发达,他们的认知世界没有广度和深度,他们的世界在流动,在消失又重组。备课时,我们不能用成人由抽象逻辑思维联系起来的时空广度和深度的世界,而是尽量回溯到三岁小孩的认知水平和亲身经历,然后才去备课。不管是双语教学,还是游戏教学的:唱、演、画,都是依据儿童的思维特点、认知水平、生活经历设计出来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
(二)儿童确实能在快乐中学到语文知识。
我们遵循儿童的自然成长规律,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能力,然后才制订教学方案,并用这套方案指导教学,所以我们在课堂中几乎不用讲授法,大都是儿童在活动中学习知识,老师把教学知识、思想和行为融入到儿童的活动中,因而学习是儿童的,收获是儿童的,快乐是儿童的。实践证明,我园虽然地处民族边远地区的农村,但儿童的普通话杂乡音很少,说话、读书和写字能力都比较强,这为儿童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的课堂基本能做到:以儿童为主体,把学习时间留给儿童,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儿童,把活动权留给儿童,形成一套适合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农村幼儿园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当然这套方法还不是完美,我们还要努力去探究,去完善。
参考文献:
[1]【意大利】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教学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
[2]【美】 罗宾斯著 《罗宾斯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美】 多伊奇 《应用社会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4]【美】杜威 《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23/5/8 10:46:33
- 【点击频次】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