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作者】 郭付琴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小河镇新华村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阅读能力是小学生的必备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予以高度重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往的有些教学观念已不再适用,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革与创新。文章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综合分析各种教学现状,指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以助力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增强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涵养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能力,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阅读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然而根据实际教育情况来看,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使得阅读教学的实质性效果得不到有效发挥,课堂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高质量高标准,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效果不明显。因此,教师综合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把握问题的关键与实质,从而探讨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一些策略。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足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控课程的实际进度。为了把当节课的课程内容教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有时会加快课堂进度,没有给学生留充足的思考时间,导致学生的思考发挥空间有限。教师经常会以提问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梳理,逐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但是因为课堂时间有限,给学生用来思考问题的时间非常短,仅仅只是让学生进行浅层的思考便进入下一个步骤,无法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与解读。同时,教师提问后通常会以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自由想象力,当学生联想到标准答案以外的内容范围时,教师往往会将学生的思维拉回来,重新回到标准答案的范围之中。这种做法往往会遏制学生的自由思考能力,让学生固守在死板的标准答案范围内,长此以往,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阅读能力,囿于常规固有的思维之内而没有一点创新,渐渐地不再自由发展自己的推理联想能力,只是以被动的姿态接受教师、书本的观念,如此一来也就无法真正提高阅读能力了。
  2、教学提问方法不合理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调动课堂氛围,教师往往会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而这些问题往往是学生无须经过深入思考便可以回答的问题,因此这种提问方式仅仅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而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并未有实质性的帮助。同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并未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理解能力来设定,有时过于复杂,有时过于简单,问题的难度并没有过渡性,缺乏层次感,让学生无法层层深入地思考问题,也就无法逐步深入地进入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中来。例如,教师在教授三年级课文《灰雀》的时候,如果向学生提问:“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很可能让学生不知所措,因为三年级学生的基础教育是基本的拼音字词训练,阅读理解的设计还只是浅层次的,此时教师问他们文章的“中心思想”,可能大部分学生无法准确理解“中心思想”这一词汇的核心含义,故而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提问教学设置就是无效的。因此,教师要整体把握班级学生的基础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来选择合理的提问方式,由浅入深,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教师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时,会有一个教学前的预先设定,但是设定与实际情况有时会有出入。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一篇课文时,往往按照教学目标来进行,根据给定的参考答案来给学生灌输知识内容,同时往往侧重于对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讲解,这样单一化的课文理解往往会限制学生的阅读思维。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这与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如果只是局限在标准答案之中,往往会导致思维僵化,为了符合标准答案而故步自封,缺乏从不同的角度与立场来进行阅读理解的能力,这样就无法从阅读中获得开阔的视野与多元化的思维模式,那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了。
  4、较少关注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教授与学生领会,虽有互动性的课堂交流,但大体上还处于单箭头的被动性教学阶段。对小学语文课文的阅读讲授,往往是教师发挥主体性作用,力图让学生向教师的思维靠拢,基本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价值观念即可。但是,阅读理解能力与语言输出能力密不可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这样会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不平衡,语言逻辑思维得不到锻炼提高,学生往往是就算领悟了文章的思想内涵,也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造成言不由心、词不达意的问题。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优化
  1、留足空间,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时,应注意提出问题的层次性,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一步一步靠近作品的核心理念。在提问时,巧妙把握问题的切入点,尽可能从小处着手,深入浅出,这样在保证教学时间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拥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问题思考。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最后答案范围的设置,在保证基本价值观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多元性思考,以足够的耐心来对待学生超出标准答案范围的思考内容,保护小学生与生俱来的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拓展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由思考,从而激发其阅读潜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注重对于文章细节与深层含义的考查。在进行简单的提问之后,除了教会学生从整体内容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外,还要让学生学会从文本细节之处来体会作者微妙的情感,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例如,教师在教授《小摄影师》一文时,要让学生从人物描写的细节之处进行深层理解,着重理解高尔基的动作与语言,尤其是要把握最后一句“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所体现出来的人物性格特征。这些言简意赅的细节描写实则蕴含着文章的深意,如果学生能够成功理解文章的细节部分,那么对于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教师要注意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根据文章的细节之处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印象深刻,也能够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突出学生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在目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要避免“填鸭式”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逐渐转变课堂的主体性角色,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上来。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思维总是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要紧跟着教师的思维走,但是现在需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该将阅读的自主权移交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作为阅读理解的主体的地位,从而让学生能够拥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与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进行单一的课堂讲授,而是要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形成与学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对话关系,让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不同角度来对同一篇文章进行理解分析。例如,教师在进行《爬天都峰》一文的讲授时,改变了传统的提问方式,用平等交流的对话模式,让学生在课堂表达中以一种放松的姿态进行交流,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是否有过登山的经历,和学生拉近距离,然后让学生简单叙述一下自己的爬山经历。当学生积极分享爬山经历后,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有利于学生快速地进入课文所营造的阅读情境之中。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思考自身的爬山体验并分享给大家,这样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将课文内容与自身的实际生活体验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让学生学会主动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形成一个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首先,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逐步感受阅读的魅力。在文章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或是抛出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或是引入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同时,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互动时,要提高问题的灵活度,尊重学生的个性,避免限制学生的自由思考,维护好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增强学生对于文章阅读的自信心。教师除了在课堂时间进行阅读教学外,也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主动的阅读。教师可以配合教材课本的文章安排,制订相关的课外阅读计划,督促学生扩大阅读量,拓展知识面。当然,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同,基础能力也有差异,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进行阅读计划的安排,因材施教,这样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从而带动班级的整体进步。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提高家长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思想意识,让家长能够利用闲暇时间多陪孩子开展读书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终身阅读习惯,也能够提高亲子间的互动,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加美好的阅读体验。
  4、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语言输出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的良好时机,而阅读能力与其他语文素养的提高息息相关,因此,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以朗读的方式对课文进行初步理解,这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基调。但是在普通的朗读方式外,教师也可以尝试一些花样来使朗读教学方式焕发出新的活力。例如,在讲解《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角色来朗读这篇文章,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有角色的代入感,也能够增加阅读的趣味性,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种朗读方式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之中,学生会更具“角色感”地对文章进行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体会,从而快速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和思考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对文章理解得更加深入。除了朗读方式的多样化,教师也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被动地理解文章时,往往不能够确定是否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时便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引导带动能力。在平时的课堂授课时,教师应该增加自由提问的频率,让学生进行开放式的问题回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整合能力。除了启发式提问以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减少程序化的一问一答的提问模式,将问题设置得更加自由一些,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需要进行思维的自我整合,从而有头有尾、逻辑自洽地进行问题的回答。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与纠偏,如此便可以在学生的开放式回答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向更高层面发展。
  5、定期开展讨论交流活动,深化阅读体验效果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控力不强,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常规化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走神的现象,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大大降低,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爱好特点来设置课堂的教学方式。小学生普遍喜欢活泼热闹的环境,那么教师就可以经常性地组织一些班级交流活动或是小组交流活动。比如,针对一篇文章,让学生在仔细阅读之后,根据教师指定的问题方向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小范围的交流讨论,最终汇总结果向全班进行分享。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而且可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阅读思维,从而深化课堂阅读教学的体验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水平。
  综上所述,阅读能力作为语文学习的必备素养之一,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自觉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完善语文阅读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上发挥思维的自由性,破除故步自封的思维模式,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小学阶段,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极为关键的,因此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教师应该积极处理解决现存的一些问题,完善语文教学体系,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学习氛围。而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也不容忽视,教师应与家长及时沟通,让家长积极配合教师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 【发布时间】2023/5/8 10:53:07
  • 【点击频次】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