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音乐教育已摒弃了陈旧落后的歌唱型模式,开始注重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同时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对生活中事物的感知能力。教师应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贯穿到音乐课堂教W的始终,使学生不仅能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放松身心、陶冶情操,同时能提升素养、塑造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育;审美能力;应对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利用音乐教育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点要求。音乐无法直接具体地反映出所描绘的对象,但其借助抑扬顿挫的节奏、旋律所传递出的情感、感受却能感染人的心灵,给予学生独一无二的审美享受。其中饱含的情感能使学生在感受音乐魅力时逐渐流露出内心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对生活、对自我、对人生的联想,从而使学生不断扩展想象空间,打破思维局限,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小学生因身心发展尚未健全,对事物的鉴赏能力有限,教师应在教育中不断指引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应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将对音乐美的感悟与欣赏融入授课内容,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树立正确、健康的观念。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鉴赏与感受,此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不同音乐的鉴赏能力,还能借此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不断感受音乐的过程中丰富内心世界,过滤低俗内容,形成正向、健康、高雅的审美认知,从而逐渐提升自身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个人音乐素养。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教会学生通过直观的“听”去感知音乐跌宕起伏的旋律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感知音乐的魅力,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听觉作用,去捕捉、感受悦耳动听的音乐旋律。在正式的音乐课堂上,教师应教会学生用心聆听,心无杂念地感知曲调中的丰富情感,感知音乐神秘的力量与魅力。同时要培养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音乐”的能力,如清晨早起清脆的鸟叫声、小桥下潺潺的流水声、雨天滴落的雨水声……通过捕捉生活中、大自然中的音律,来提高学生对世间万物的感知能力,在对事物的感知中丰富内心,充实自我。
二、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对策
(一)善用直观倾听,重视课堂参与
一方面,学生具备初步的审美意识是教师顺利开展音乐审美教学的基础,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另一方面,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要想在小学音乐课堂渗透审美教育,最佳的方式就是引导学生聆听、欣赏音乐作品,让他们直观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比如,在聆听《小树叶》《红叶》之前,教师先提问学生:“提到秋天大家会联想到什么?大家听见过树叶落下的声音吗?用一个词来形容秋天。”问题提出后,学生开始回忆生活中秋天的情景,有说“秋天有很多枯叶”的,也有说“秋天很凉爽”的,借此将学生引入对秋季、对生活的联想中,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也引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与热情。通过多次播放《小树叶》《红叶》,学生随着旋律晃动身体,跟着歌词小声哼唱,完全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之中。音乐播放结束,教师采取提问的方式询问学生的聆听感受,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此外,教师应确保学生参与到音乐学习之中,只有真正参与其中,学生才能深刻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也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改要求,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自觉性,使学生在参与音乐演唱、课堂互动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审美意识,提高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是让学生直接聆听、鉴赏作品,并通过一连串的提问引导其理解、感受作品,最终使他们通过两首作品,沉浸在秋天烂漫的景色中,审美能力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巧用信息手段,创设音乐情境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时,若能创设可知可感的具体情境,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课堂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提供了技术支持。教师应将其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为学生创设真实生动的音乐情境。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加精彩纷呈的音乐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鉴赏、学习、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唱《传、传、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器材播放该歌曲的影像教学视频,使学生边观看视频内容边跟唱《传、传、传》歌曲,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展教学工作。不仅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之中,还能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在学生学会《传、传、传》歌曲后,教师可组织学生玩击鼓传花的游戏,边演唱歌曲边进行传花游戏,一曲结束后被传到的学生表演节目。歌曲与游戏的结合能使学生感受到《传、传、传》歌曲中的欢乐与趣味,在游戏创设的情境中感知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体会音乐的神秘与魅力。还可通过网络搜索下载《传、传、传》的纯音乐,通过播放背景纯音乐让学生自行演唱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理解与鉴赏能力。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多感官的刺激,令课堂平添生趣。同时,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也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真切地感受作品的情感、魅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三)尝试器乐演奏,获得审美体验
器乐演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还有助于他们审美能力的发展。如在《小鼓响咚咚》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民族打击乐器及我国的鼓文化,并感受作品的强烈的节奏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花鼓演奏该作品。首先,指导学生听范唱,对该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要求学生自制打击乐器,并为《小鼓响咚咚》提供伴奏。学生以敲击速度的快慢来适应作品的节奏,以敲击力度的大小来模拟情感的起伏变化,最终实现对该作品的再创作。在这过程中,学生既与创作者展开了精神对话,又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赋予其中。在本节课上,借助器乐演奏使学生获得了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了该作品两段蕴含的情绪是截然不同的,在演奏处理上必须强弱分明。由此可见,器乐演奏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应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予以推广。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育;审美能力;应对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利用音乐教育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点要求。音乐无法直接具体地反映出所描绘的对象,但其借助抑扬顿挫的节奏、旋律所传递出的情感、感受却能感染人的心灵,给予学生独一无二的审美享受。其中饱含的情感能使学生在感受音乐魅力时逐渐流露出内心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对生活、对自我、对人生的联想,从而使学生不断扩展想象空间,打破思维局限,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小学生因身心发展尚未健全,对事物的鉴赏能力有限,教师应在教育中不断指引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应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将对音乐美的感悟与欣赏融入授课内容,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树立正确、健康的观念。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鉴赏与感受,此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不同音乐的鉴赏能力,还能借此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不断感受音乐的过程中丰富内心世界,过滤低俗内容,形成正向、健康、高雅的审美认知,从而逐渐提升自身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个人音乐素养。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教会学生通过直观的“听”去感知音乐跌宕起伏的旋律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感知音乐的魅力,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听觉作用,去捕捉、感受悦耳动听的音乐旋律。在正式的音乐课堂上,教师应教会学生用心聆听,心无杂念地感知曲调中的丰富情感,感知音乐神秘的力量与魅力。同时要培养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音乐”的能力,如清晨早起清脆的鸟叫声、小桥下潺潺的流水声、雨天滴落的雨水声……通过捕捉生活中、大自然中的音律,来提高学生对世间万物的感知能力,在对事物的感知中丰富内心,充实自我。
二、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对策
(一)善用直观倾听,重视课堂参与
一方面,学生具备初步的审美意识是教师顺利开展音乐审美教学的基础,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另一方面,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要想在小学音乐课堂渗透审美教育,最佳的方式就是引导学生聆听、欣赏音乐作品,让他们直观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比如,在聆听《小树叶》《红叶》之前,教师先提问学生:“提到秋天大家会联想到什么?大家听见过树叶落下的声音吗?用一个词来形容秋天。”问题提出后,学生开始回忆生活中秋天的情景,有说“秋天有很多枯叶”的,也有说“秋天很凉爽”的,借此将学生引入对秋季、对生活的联想中,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也引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与热情。通过多次播放《小树叶》《红叶》,学生随着旋律晃动身体,跟着歌词小声哼唱,完全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之中。音乐播放结束,教师采取提问的方式询问学生的聆听感受,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此外,教师应确保学生参与到音乐学习之中,只有真正参与其中,学生才能深刻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也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改要求,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自觉性,使学生在参与音乐演唱、课堂互动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审美意识,提高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是让学生直接聆听、鉴赏作品,并通过一连串的提问引导其理解、感受作品,最终使他们通过两首作品,沉浸在秋天烂漫的景色中,审美能力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巧用信息手段,创设音乐情境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时,若能创设可知可感的具体情境,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课堂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提供了技术支持。教师应将其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为学生创设真实生动的音乐情境。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加精彩纷呈的音乐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鉴赏、学习、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唱《传、传、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器材播放该歌曲的影像教学视频,使学生边观看视频内容边跟唱《传、传、传》歌曲,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展教学工作。不仅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之中,还能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在学生学会《传、传、传》歌曲后,教师可组织学生玩击鼓传花的游戏,边演唱歌曲边进行传花游戏,一曲结束后被传到的学生表演节目。歌曲与游戏的结合能使学生感受到《传、传、传》歌曲中的欢乐与趣味,在游戏创设的情境中感知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体会音乐的神秘与魅力。还可通过网络搜索下载《传、传、传》的纯音乐,通过播放背景纯音乐让学生自行演唱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理解与鉴赏能力。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多感官的刺激,令课堂平添生趣。同时,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也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真切地感受作品的情感、魅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三)尝试器乐演奏,获得审美体验
器乐演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还有助于他们审美能力的发展。如在《小鼓响咚咚》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民族打击乐器及我国的鼓文化,并感受作品的强烈的节奏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花鼓演奏该作品。首先,指导学生听范唱,对该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要求学生自制打击乐器,并为《小鼓响咚咚》提供伴奏。学生以敲击速度的快慢来适应作品的节奏,以敲击力度的大小来模拟情感的起伏变化,最终实现对该作品的再创作。在这过程中,学生既与创作者展开了精神对话,又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赋予其中。在本节课上,借助器乐演奏使学生获得了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了该作品两段蕴含的情绪是截然不同的,在演奏处理上必须强弱分明。由此可见,器乐演奏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应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予以推广。
- 【发布时间】2023/5/8 11:22:16
- 【点击频次】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