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再谈小学生古诗词的“具象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借助“诵、唱、绘”三种策略完成古诗词的“具象教学”,从古诗词的“言、律、形”入手,将原本抽象的古诗词转化为具体、可感知的对象,将原本无法体悟的诗情诗境化为有形,使学生有所记、有所感、有所悟。
【关键词】 古诗词;具象教学;诵读;吟唱;绘画
一、古诗词教学当下的问题
自2019年起,教育部加大了古诗词的推荐篇目。相比之前,小学课本增长了80%以上的诗词总量,这说明我国教育领域对古诗词的学习已经提升至新的高度。
(一)强调背诵,轻视体悟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多会滔滔不绝地讲解,由此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或者讲得过少,学生们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逐渐地“一抄了事”“一背解决”就成了常态。教学流于程序,练习也趋向于简单化。学生“会背”“能默写”逐渐成了诗词教学的主要目标。
(二)缺乏经验,体悟不足
小学生的思维更偏向于形象思维,遇到抽象性事物时,很难将其与形象事物结合起来。古诗词中包含很多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些是小学生很难逾越的难关。虽然老师重视诗词的感悟和体验,反复背诵、频频引导,但效果仍旧差强人意。
二、具象教学
具象教学即具象化教学,就是将某种抽象的事物通过大脑加以转化,“变成”一种“具体的可触摸的”事物。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通感”。我们将具象化运用于教学领域,依据对“具象”与“具象化”的概述,可以将具象化教学概括为:通过不同具象的呈现,引起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加深受教育者的认知感悟,并最终导向理性思考与抽象认知的教学活动。也就是说,具象化教学是一种通过致力于使受教育者对认知对象的现实状态有更贴近、更丰富、更多层的感知,从而促使受教育者的认知系统对认知对象做出一个最大化的认知综合,进而有效帮助其对相应抽象概念的理解感悟,并为促进、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理性和抽象思维奠定基础。具象化教学具有计划性、多元性、生动性和适应性等基本特征。
三、古诗词“具象教学”的策略
古诗词教学中应用“具象教学”,需要从“言”“律”“形”这几个方面入手,从而让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的体验,通过“看”“摸”“听”提升整体学习效果。通过“诵”“唱”“绘”激发学生的感官联觉,从而搭建出感悟链、感知链、感受链,从而让文字承载的意境变得真实起来。
(一)“言”的具象化——诗词三诵,轻触诗词内涵
1.第一“诵”——字音准,通顺流畅
古诗词虽然寥寥数句,但用词凝练、节奏鲜明。在初读时,我们要解决生字/生词问题,比如:“渭城朝雨浥轻尘”中的“浥”字,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成为理解诗意的拦路虎。这类字词应该知其音、晓其形、懂其义。
2.第二“诵”——知诗意,抑扬顿挫
在字正腔圆诵读的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大家学会用好“轻与重”“急与缓”。我们知道,诵读古诗词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古诗词带有紧张、激动、欢快的情感,则诵读时可以稍稍加快速度。反之,如果内容带有抒情、低沉,甚至悲痛的情感,诵读时就要调慢语缓。
3.第三“诵”——品情感,声情并茂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古诗词特有的意境,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我们有必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根据古诗词的时间、人物等特殊背景,表达出相应的风格,比如:婉约、豪放、现实、浪漫、轻快、沉郁、明快、悲伤。在诵读时,一定要搞清楚作品的风格,然后在仔细品味中感悟作品的神韵。
(二)“律”的具象化——诗词三唱,涵养诗词气韵
1.第一“唱”——唱诗句,以唱促记
朗读背诵只运用了学习者的感知参与记忆,其整体效果并不理想。有研究证明,将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记忆效果就会提升至65%。这种记忆属于“多通道记忆”,调动了学习者的各个部位,其效果远比单通道记忆好很多。学古诗结合精美的画面和动听的旋律,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记忆古诗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这些被后人谱曲的诗词,唱起来就别有味道。
2.第二“唱”——合旋律,以唱悟美
学习古诗词不单纯是积累,还能提升学习者的审美情趣。诵读时配上音乐背景,就能产生奇妙的感觉,比如《虞美人》(李煜)配上邓丽君的歌声,就能传递出悲伤之情。《满江红》配上铿锵的古琴声,学生就能体味到豪迈之情。
3.第三“唱”——添表演,以唱会意
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在吟唱过程中,将自己“化身”为古诗词中的某个人物。将自己置身于诗词当中,睹物思人,想诗人所想,做诗人所做。从而更好地感悟诗人的思想。
(三)“形”的具象化——诗词三绘,融入诗词意境
1.第一“绘”——借脑海,重现画面
诵读完古诗,学生们可以微闭双目,在脑海中“绘制”一幅画,在头脑中描绘出与古诗对应的画面。例如,教学《春晓》(孟浩然)时,可以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们发挥想象,脑海中就能浮现出一幅春日美景。
2.第二“绘”——用语言,再现意境
小学生都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诵读完古诗词后,学生们脑海中就有了一幅朦胧的画卷。此时,学生们驰骋在想象空间。我们应该抓住时机,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词的意境。
3.第三“绘”——凭画笔,创现印象
结合诗意描绘让小学生动笔完成绘画创作,从而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比如,学习《绝句》(杜甫)时,就可以用彩笔绘出“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白雪”,以及隐藏的江之蓝和船之褐。诗画结合,可彰显出一派春和景明的景象。
总结
总之,“具象教学”适用于古诗词教学,能够让枯燥的文字灵动起来,更好地理解文字背后的情和景,从而更好地体味作者的心情,以及诗词所要展现的意境。
【关键词】 古诗词;具象教学;诵读;吟唱;绘画
一、古诗词教学当下的问题
自2019年起,教育部加大了古诗词的推荐篇目。相比之前,小学课本增长了80%以上的诗词总量,这说明我国教育领域对古诗词的学习已经提升至新的高度。
(一)强调背诵,轻视体悟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多会滔滔不绝地讲解,由此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或者讲得过少,学生们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逐渐地“一抄了事”“一背解决”就成了常态。教学流于程序,练习也趋向于简单化。学生“会背”“能默写”逐渐成了诗词教学的主要目标。
(二)缺乏经验,体悟不足
小学生的思维更偏向于形象思维,遇到抽象性事物时,很难将其与形象事物结合起来。古诗词中包含很多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些是小学生很难逾越的难关。虽然老师重视诗词的感悟和体验,反复背诵、频频引导,但效果仍旧差强人意。
二、具象教学
具象教学即具象化教学,就是将某种抽象的事物通过大脑加以转化,“变成”一种“具体的可触摸的”事物。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通感”。我们将具象化运用于教学领域,依据对“具象”与“具象化”的概述,可以将具象化教学概括为:通过不同具象的呈现,引起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加深受教育者的认知感悟,并最终导向理性思考与抽象认知的教学活动。也就是说,具象化教学是一种通过致力于使受教育者对认知对象的现实状态有更贴近、更丰富、更多层的感知,从而促使受教育者的认知系统对认知对象做出一个最大化的认知综合,进而有效帮助其对相应抽象概念的理解感悟,并为促进、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理性和抽象思维奠定基础。具象化教学具有计划性、多元性、生动性和适应性等基本特征。
三、古诗词“具象教学”的策略
古诗词教学中应用“具象教学”,需要从“言”“律”“形”这几个方面入手,从而让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的体验,通过“看”“摸”“听”提升整体学习效果。通过“诵”“唱”“绘”激发学生的感官联觉,从而搭建出感悟链、感知链、感受链,从而让文字承载的意境变得真实起来。
(一)“言”的具象化——诗词三诵,轻触诗词内涵
1.第一“诵”——字音准,通顺流畅
古诗词虽然寥寥数句,但用词凝练、节奏鲜明。在初读时,我们要解决生字/生词问题,比如:“渭城朝雨浥轻尘”中的“浥”字,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成为理解诗意的拦路虎。这类字词应该知其音、晓其形、懂其义。
2.第二“诵”——知诗意,抑扬顿挫
在字正腔圆诵读的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大家学会用好“轻与重”“急与缓”。我们知道,诵读古诗词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古诗词带有紧张、激动、欢快的情感,则诵读时可以稍稍加快速度。反之,如果内容带有抒情、低沉,甚至悲痛的情感,诵读时就要调慢语缓。
3.第三“诵”——品情感,声情并茂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古诗词特有的意境,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我们有必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根据古诗词的时间、人物等特殊背景,表达出相应的风格,比如:婉约、豪放、现实、浪漫、轻快、沉郁、明快、悲伤。在诵读时,一定要搞清楚作品的风格,然后在仔细品味中感悟作品的神韵。
(二)“律”的具象化——诗词三唱,涵养诗词气韵
1.第一“唱”——唱诗句,以唱促记
朗读背诵只运用了学习者的感知参与记忆,其整体效果并不理想。有研究证明,将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记忆效果就会提升至65%。这种记忆属于“多通道记忆”,调动了学习者的各个部位,其效果远比单通道记忆好很多。学古诗结合精美的画面和动听的旋律,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记忆古诗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这些被后人谱曲的诗词,唱起来就别有味道。
2.第二“唱”——合旋律,以唱悟美
学习古诗词不单纯是积累,还能提升学习者的审美情趣。诵读时配上音乐背景,就能产生奇妙的感觉,比如《虞美人》(李煜)配上邓丽君的歌声,就能传递出悲伤之情。《满江红》配上铿锵的古琴声,学生就能体味到豪迈之情。
3.第三“唱”——添表演,以唱会意
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在吟唱过程中,将自己“化身”为古诗词中的某个人物。将自己置身于诗词当中,睹物思人,想诗人所想,做诗人所做。从而更好地感悟诗人的思想。
(三)“形”的具象化——诗词三绘,融入诗词意境
1.第一“绘”——借脑海,重现画面
诵读完古诗,学生们可以微闭双目,在脑海中“绘制”一幅画,在头脑中描绘出与古诗对应的画面。例如,教学《春晓》(孟浩然)时,可以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们发挥想象,脑海中就能浮现出一幅春日美景。
2.第二“绘”——用语言,再现意境
小学生都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诵读完古诗词后,学生们脑海中就有了一幅朦胧的画卷。此时,学生们驰骋在想象空间。我们应该抓住时机,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词的意境。
3.第三“绘”——凭画笔,创现印象
结合诗意描绘让小学生动笔完成绘画创作,从而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比如,学习《绝句》(杜甫)时,就可以用彩笔绘出“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白雪”,以及隐藏的江之蓝和船之褐。诗画结合,可彰显出一派春和景明的景象。
总结
总之,“具象教学”适用于古诗词教学,能够让枯燥的文字灵动起来,更好地理解文字背后的情和景,从而更好地体味作者的心情,以及诗词所要展现的意境。
- 【发布时间】2023/6/5 8:44:07
- 【点击频次】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