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突破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发展智力”和“培养创造力”、“课堂教学”与“课堂外教学”、“动机教学”与“目的教学”等几组关系进行再认识,以实现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突破。
【关键词】 对语文教学;几组关系;再认识
我国语文教改的现状是“实践召唤理论”,只有从理论角度弄清问题,才能从实践中解决各种问题。我根据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着重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关系谈一些再认识。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1.知识是基础,技能是对知识的运用。长期以来,语文教师总是先向学生讲语文知识,然后训练他们的语文技能。但是,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有些技能是先通过实践初步形成,再通过知识的掌握日臻完善,这也符合认识论规律。例如,人们语言的诞生有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历史,而真正意义上的语法书的编撰与出版不过才几百年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听、说、读、写的语文技能,而这些技能的形成应该主要依靠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2.语文技能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语感。小学生学习语文同学习数学、外语等其它学科不同,他们是在已经初步掌握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学习书面语言。因此,形成语文技能的关键是培养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即语感。语感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阅读、分析和运用中形成的,它主要包括对语言意义的准确感受,对语言所描绘的“形象”的个别性和整体性的感受,对语言中所包含的各种社会情感,以及对语言的前后衔接是否通畅、语言节奏是否和谐的感受。
3.语文技能的形成要通过词和句的训练。小学要重点发展儿童的书面语言。这是因为,语言社会交际功能及创造新信息功能要依靠书面语言。小学生要掌握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必须进行比较严格的词、句、段、篇的训练。词、句的训练是篇章训练的基础。小学生智力发展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概念思维的过渡阶段,是掌握词、句的最佳期。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发展智力”和“培养创造力”的关系
1.不能用智力培养代替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和智力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能力。创造力是在人的心理活动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其最显著特点是提供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而智力则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偏重于正确的认识。创造力除依据智力活动所必需的逻辑思维外,还明显地依靠直觉、灵感等思维形式和状态。创新、发明离不开正确的认识,但认识本身未必包含着创新;有创造力的人必定具有中等以上的智力,智力高的人不一定具有高的创造力;智力与创造力两者之间尽管不是毫无关系,但也不是“包含”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同时兼顾这两种能力的培养,更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创造力不仅指能力,而且指个性品质。创造力应该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三个方面。创新精神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创新思维能力一般理解为一种发散思维能力,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的复杂心理活动,是自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交融。创新个性的核心品质是自信、探索欲、挑战性和意志力。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创造力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包括善于、勤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敢于发表独立见解。
3.小学语文教学要采取切实措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改变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使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具有实践、探索的广阔时空。在课堂教学中冲破“标准答案”的桎梏,要使学生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发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教学”与“课堂外教学”的关系
1.语文是社会交际的工具。人们所有的交际活动都要用到语文,例如人们之间的口头交际和书信活动等。除了课堂上所学的语文知识外,学生在校内外天天都在接触各种交际活动,语文教学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学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是绝对不能忽视语文的课堂外教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各种语文教学的资源,注意引导学生自觉地联系课堂外的整个生活来学习语文。
2.语文教师要树立课堂内外的“大语文教学观念”,组织语文教学。语文教师除了要充分利用社会上和学生生活中的许多教学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教材和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教材,还应该制定语言训练大纲,对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进行有计划的训练。当然,这些技能形成本身是个动态过程。例如,听话是依靠听觉来接受信息,它取决于诸如是谁在传递信息、这种信息的内容是什么、它又是怎样被传递等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领导者,而且是语言训练的设计者和指导者。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动机教学”与“目的教学”的关系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语文学科的着眼点在表达形式方面,即交际的手段或工具方面。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强调语言文字知识技能的传授,并按照语言文字本身的逻辑体系,强调低年级进行句子训练,中年级进行片段训练,高年级进行适当的篇章训练。因此,语文“动机教学”意图非常明显,但是如何采用科学的训练途径来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重注意两个方面问题。
1.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必须要符合学生语言交际功能发展的年龄特点。语言交际功能是由学生各个年龄段的主导活动所决定的。语文教学必须符合“从内容到形式”,即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主导活动发掘多种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相应的语言交际功能,以落实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分年级训练目的。
小学阶段一般分为低年级(一、二年级)、中年级(三、四年级)、高年级(五、六年级)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由于主导活动不同,语言交际功能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低年级学生主要进行读、写、算入门的学习、游戏活动和简单的人际交往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周围世界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并掌握最简单的学习工具和做人的基本道理。因此,这个阶段应主要发展学生初步的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表现自己真情实感的语言功能。中年级学生主要进行比较系统的读、写、算活动,也进行一定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从不同侧面对世界有比较深入的认识,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和遵守《小学生守则》所规定的道德规范。因此,这个阶段应主要发展学生比较系统的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表现真情实感的语言功能。高年级学生除了系统学习书本知识外,还积极参加各种课外和校外活动,参加少先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的交际超出了学习和家庭的范围,人际联系逐渐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社会,熟练地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同时初步学会运用道德准则来处理人际关系。因此,这个阶段应主要发展学生根据不同对象施加影响和自我教育的语言功能。
2.语文教学方法必须符合“从动机走向目的”的心理学原理。动机是“为了什么”,是回答原因的问题;而目的则是“达到什么”,是回答结果的问题。语言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只有小学生亲身体验语言的各种交际功能,以及它的社会效果,才能自觉地去学习语言,掌握语言。以作文教学为例,词、句、片段和篇章是语言表达的单位,但是能够完整地体现语言社会交际功能的不是词、句、片段,而是成篇的文章。只有文章才能充分发挥语言的概括信息、传递信息、自我表现等各种交际功能。因此,只有我们让小学低年级、中年级学生写成篇的文章,完整地表情达意,才能激发他们强烈的作文动机。当然,低年级要加强句子训练,让学生写完整、通顺、前后连贯的句子;中年级要加强段落训练,让学生写意思明确、条理清楚的片段,但这只是作文训练的具体目的,而不能成为学生写作文的动机。如果把目的变成动机,成天让学生进行单调的句子训练和片段训练,他们便会感到索然无味,甚至产生厌恶作文的心理。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从篇章着手对中低年级学生进行训练,鼓励学生写“想象文章”,让他们把思路写活,把笔头写顺,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强烈的兴趣。当然,小学低中年级的作文评讲要分别以句子和段落训练为重点,这是习作的基本功,做这方面的训练十分必要。必须指出的是,篇章训练是让学生用文字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真情实感,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许多篇章的知识。篇章训练并没有改变低、中年级作文教学的重点,而是强调先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之后让他们去达到句子训练和段落训练的具体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云兰.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语感训练[J].海峡科学,2009,(9).
[2]陈为菊.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J].新闻天地(论文版),2009,(9).
[3]史力范,刘美凤,吕巾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
【关键词】 对语文教学;几组关系;再认识
我国语文教改的现状是“实践召唤理论”,只有从理论角度弄清问题,才能从实践中解决各种问题。我根据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着重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关系谈一些再认识。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1.知识是基础,技能是对知识的运用。长期以来,语文教师总是先向学生讲语文知识,然后训练他们的语文技能。但是,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有些技能是先通过实践初步形成,再通过知识的掌握日臻完善,这也符合认识论规律。例如,人们语言的诞生有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历史,而真正意义上的语法书的编撰与出版不过才几百年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听、说、读、写的语文技能,而这些技能的形成应该主要依靠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2.语文技能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语感。小学生学习语文同学习数学、外语等其它学科不同,他们是在已经初步掌握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学习书面语言。因此,形成语文技能的关键是培养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即语感。语感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阅读、分析和运用中形成的,它主要包括对语言意义的准确感受,对语言所描绘的“形象”的个别性和整体性的感受,对语言中所包含的各种社会情感,以及对语言的前后衔接是否通畅、语言节奏是否和谐的感受。
3.语文技能的形成要通过词和句的训练。小学要重点发展儿童的书面语言。这是因为,语言社会交际功能及创造新信息功能要依靠书面语言。小学生要掌握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必须进行比较严格的词、句、段、篇的训练。词、句的训练是篇章训练的基础。小学生智力发展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概念思维的过渡阶段,是掌握词、句的最佳期。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发展智力”和“培养创造力”的关系
1.不能用智力培养代替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和智力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能力。创造力是在人的心理活动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其最显著特点是提供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而智力则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偏重于正确的认识。创造力除依据智力活动所必需的逻辑思维外,还明显地依靠直觉、灵感等思维形式和状态。创新、发明离不开正确的认识,但认识本身未必包含着创新;有创造力的人必定具有中等以上的智力,智力高的人不一定具有高的创造力;智力与创造力两者之间尽管不是毫无关系,但也不是“包含”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同时兼顾这两种能力的培养,更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创造力不仅指能力,而且指个性品质。创造力应该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三个方面。创新精神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创新思维能力一般理解为一种发散思维能力,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的复杂心理活动,是自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交融。创新个性的核心品质是自信、探索欲、挑战性和意志力。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创造力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包括善于、勤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敢于发表独立见解。
3.小学语文教学要采取切实措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改变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使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具有实践、探索的广阔时空。在课堂教学中冲破“标准答案”的桎梏,要使学生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发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教学”与“课堂外教学”的关系
1.语文是社会交际的工具。人们所有的交际活动都要用到语文,例如人们之间的口头交际和书信活动等。除了课堂上所学的语文知识外,学生在校内外天天都在接触各种交际活动,语文教学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学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是绝对不能忽视语文的课堂外教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各种语文教学的资源,注意引导学生自觉地联系课堂外的整个生活来学习语文。
2.语文教师要树立课堂内外的“大语文教学观念”,组织语文教学。语文教师除了要充分利用社会上和学生生活中的许多教学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教材和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教材,还应该制定语言训练大纲,对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进行有计划的训练。当然,这些技能形成本身是个动态过程。例如,听话是依靠听觉来接受信息,它取决于诸如是谁在传递信息、这种信息的内容是什么、它又是怎样被传递等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领导者,而且是语言训练的设计者和指导者。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动机教学”与“目的教学”的关系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语文学科的着眼点在表达形式方面,即交际的手段或工具方面。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强调语言文字知识技能的传授,并按照语言文字本身的逻辑体系,强调低年级进行句子训练,中年级进行片段训练,高年级进行适当的篇章训练。因此,语文“动机教学”意图非常明显,但是如何采用科学的训练途径来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重注意两个方面问题。
1.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必须要符合学生语言交际功能发展的年龄特点。语言交际功能是由学生各个年龄段的主导活动所决定的。语文教学必须符合“从内容到形式”,即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主导活动发掘多种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相应的语言交际功能,以落实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分年级训练目的。
小学阶段一般分为低年级(一、二年级)、中年级(三、四年级)、高年级(五、六年级)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由于主导活动不同,语言交际功能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低年级学生主要进行读、写、算入门的学习、游戏活动和简单的人际交往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周围世界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并掌握最简单的学习工具和做人的基本道理。因此,这个阶段应主要发展学生初步的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表现自己真情实感的语言功能。中年级学生主要进行比较系统的读、写、算活动,也进行一定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从不同侧面对世界有比较深入的认识,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和遵守《小学生守则》所规定的道德规范。因此,这个阶段应主要发展学生比较系统的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表现真情实感的语言功能。高年级学生除了系统学习书本知识外,还积极参加各种课外和校外活动,参加少先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的交际超出了学习和家庭的范围,人际联系逐渐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社会,熟练地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同时初步学会运用道德准则来处理人际关系。因此,这个阶段应主要发展学生根据不同对象施加影响和自我教育的语言功能。
2.语文教学方法必须符合“从动机走向目的”的心理学原理。动机是“为了什么”,是回答原因的问题;而目的则是“达到什么”,是回答结果的问题。语言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只有小学生亲身体验语言的各种交际功能,以及它的社会效果,才能自觉地去学习语言,掌握语言。以作文教学为例,词、句、片段和篇章是语言表达的单位,但是能够完整地体现语言社会交际功能的不是词、句、片段,而是成篇的文章。只有文章才能充分发挥语言的概括信息、传递信息、自我表现等各种交际功能。因此,只有我们让小学低年级、中年级学生写成篇的文章,完整地表情达意,才能激发他们强烈的作文动机。当然,低年级要加强句子训练,让学生写完整、通顺、前后连贯的句子;中年级要加强段落训练,让学生写意思明确、条理清楚的片段,但这只是作文训练的具体目的,而不能成为学生写作文的动机。如果把目的变成动机,成天让学生进行单调的句子训练和片段训练,他们便会感到索然无味,甚至产生厌恶作文的心理。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从篇章着手对中低年级学生进行训练,鼓励学生写“想象文章”,让他们把思路写活,把笔头写顺,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强烈的兴趣。当然,小学低中年级的作文评讲要分别以句子和段落训练为重点,这是习作的基本功,做这方面的训练十分必要。必须指出的是,篇章训练是让学生用文字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真情实感,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许多篇章的知识。篇章训练并没有改变低、中年级作文教学的重点,而是强调先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之后让他们去达到句子训练和段落训练的具体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云兰.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语感训练[J].海峡科学,2009,(9).
[2]陈为菊.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J].新闻天地(论文版),2009,(9).
[3]史力范,刘美凤,吕巾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
- 【发布时间】2023/6/5 8:44:58
- 【点击频次】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