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的作用

 

【作者】 张娇兰

【机构】 新疆兵团第六师军户农场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是编者根据课文的内容精心安排绘制的,对训练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提高小学生的解读能力,陶冶爱美情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文插图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作用

  图文并茂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画图,以适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需要。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是编者根据课文的内容精心安排绘制的,对训练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提高小学生的解读能力,陶冶爱美情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了,极大地调动了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小学生的阅读带来无穷的乐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插图以它特有的艺术形式受到小学生的喜爱。课文插图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因为插图具备了某些文字所不具备的优点与功能。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插图的作用。
  一、利用插图,激起兴趣,引入新课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没有兴趣,课堂气氛难以活跃。通过对插图的观察,利用学生对图产生的好奇心及新鲜感来激发学生,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看图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观察能力,更能培养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学生有了好奇心,就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求知识的欲望足,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学生就会自然地、顺利地接受。因为此时学生的大脑正处在高度兴奋时期。如教学《春天》,先让学生看春天景色的彩色图画,指导学生由上到下,由远到近,观察从哪些地方看出图上画的是春天的景色,并进行启发谈话:“春天使冰雪融化,小草发芽,花儿开放……”,这样很自然地把学生带进《春天》的学习中。
  二、借助插图,图文对照,理解词语
  课文中的有些词语,我们用文字进行解释,只是以字解字,很难达到真正理解。如果借助插图,就可理解得透彻、明白,辅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如《鸬鹚》一课“渔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一句中的“悠然”一词,意思为“悠闲、安然”。那么“悠闲、安然”是怎样的一种神态,就不知道。看图后,渔人坐在船上,在平静的环境中悠闲自得的样子就是“悠然”的具体表现。这样,对词的意思就理解得具体了。再如教学《骄傲的孔雀》第一自然段,先引导学生看图观察孔雀的外表和神态:孔雀的头怎样(昂着)?胸脯怎样(挺着)?羽毛怎样(抖动)?尾巴怎样(展开)?从而理解“炫耀”一词的意思是向别人显示自己。又如《精彩的马戏》第四自然段,结合图画理解文中的句子:“细细的钢丝”,“碗口大的金属圆板”,“四只脚踩在圆板上,身子弯得像一座拱桥”所表达的情景。认识会更加清楚,从而理解山羊表演的难度大、很惊险,所以是绝技,很“精彩”就具体深刻得多了。
  三、利用插图,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少,理解能力也较差,对一些抽象的知识很难理解,往往也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巧用课文中的插图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如拼音教学时,单韵母“o”和“e”的发音是难点。根据小学生刚上小学,第一次接触拼音字母有困难的特点,我们利用各个单韵母各自的插图,采取启发联想的方式,突破难点。教“o”的读音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模仿大公鸡“喔喔”地啼叫。教学“e”时,借鹅的名称帮助记音,并以鹅在水中的倒影促进字形的记忆。如此图文结合的教学,可以化难为易,使枯燥无味的字母音和形变得具体形象,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四、借助插图,发挥想象,总结延伸
  插图不仅可以用来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有的课文插图是对文章的一种补充,或是图上的情景文章中未写出来,或是图中人物的某一动作文章中未写出来……如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观察图中邱少云的神态动作:左手使劲地抓住地,紧紧握住一把土,右手攘紧拳头死死地托住下巴;牙咬得紧紧的,嘴角不住抽动,下巴往下压,眼睛大大的迸射出坚毅的光,眉毛拧结在一起。通过观图想象,体会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惜献身的高贵品质。顺理成章地总结了课文的中心。又如:在教学《一株紫丁香》一文时,教师指导学生看图后总结:图中的小女孩的体态和神态各是怎样的?她们为什么透过门上的玻璃,争着向屋里看?她们在门外深情地看着、等着,这说明了什么?由此体会同学们对老师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受到尊敬师长的教育。
  五、借助插图,陶冶情操,培养能力
  课文中,很多插图不仅形象地展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画面意境,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有助于陶冶小学生的情操。如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时,我启发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学生看到了唱歌的鸟儿,跃起的鱼儿,两岸绿油油的禾苗,茂密的树木,一切都那么美丽,充满着勃勃生机。学生内心自然会发出“多美”的感叹。当我告诉学生,这儿画的就是祖国的江南美景时,学生内心自然就产生了对祖国美的热爱。插图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作用,就是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培养观察能力。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不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教师应结合插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对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给予具体指导。如果是景物图,观察的顺序可以从上到下,或由下往上;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可以从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如《秋天》一文,可指导学生先看蓝天、白云、燕子,再看稻田、池塘、小鱼,最后看梧桐树、落叶和蚂蚁,使学生思维有条理。如果是人物图,可以先景后人,也可以由人到景,一般先看主要人物,再看次要人物。类似这些插图,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观察能力。
  (二)培养想象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时,要对照相关文字要求学生把静态的图画变成动态的图画,使画面景物、人物活动起来,产生电影画面感。如《狼和小羊》一文,让学生看图想象狼凶恶的样子:左手神气十足的叉在腰间,右手伸直凶狠地指着小羊,腊黄的眼睛瞪着小羊,血红的舌头从长长的嘴巴中露了出来,白森森的尖牙利齿翻在嘴皮外,在大声吼叫着……而小羊柔弱可怜,睁大了圆溜溜的眼睛,十分害怕地看着狼在据理力辩……这样让图画像放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活动起来,变静为动,产生了电影画面感觉,对文字、词语、句子、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三)培养表达能力。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学生把观察、想象到的内容比较完整地用语言表述出来。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观察、想象时会用确切的词语、或形容、或比喻、或描述、或说明,将自己的体验、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我们教师读懂“课文”,不等于读懂“教材”,除了课文中语言文字,一幅小小的插图,我们都要去悉心揣摩编者的意图何在,仔细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巧妙甚至创造性地利用编者提供的这一系列教学资源,使“死”的插图“活”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图画这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使语文教学变得“趣”了、“美”了、“活”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带着高昂的情绪去观察课文插图,理解课文语言,及时进行语言训练,让课文中美丽的画面灵动起来,让语文教学焕发艺术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黄惠杰.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教育功能浅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2]孙雪枫,林长春.小插图,大用处——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的作用[J].形象品牌.
  [3]张凤鸣.浅谈小学语文插图的作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3).
  [4]李青.美术在小学语文中的作用[J].教学论坛,2009,(4).
  [5]陈增信.发挥小学语文插图作用之浅见[J].教育评论,1997,(3).
  • 【发布时间】2023/6/5 8:46:00
  • 【点击频次】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