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初探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新时期的教育强调要五育并举,落实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劳动教育能够发挥劳动育人功能,主要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小学阶段是学生开始系统接受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关键时期,但是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小学教育资源不能完全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对此需要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校内外各种资源进行开发整合与利用,为小学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 小学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措施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念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于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必须要重视。新时期教育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充分利用起来,积极拓展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立足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展富有实效的小学劳动教育工作。
学校是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但是,受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文化课程的学习一直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后来随着素质教育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要求,对于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的重视程度在提升,但是劳动教育一直没有真正系统的推进,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上,学校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同时,学校教育也是最为系统、最为科学的教育,开展劳动教育必须要重视学校教育功能,积极开发和利用学校教育资源。
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的具体要求来看,对于小学劳动教育有着明确的内容规定,小学低年级学段主要是立足于小学生的个人生活起居,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感受劳动乐趣,珍爱劳动成果。到了高年级段,则是通过校园劳动来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据此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
(一)安排好契合学生实际的劳动课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当前劳动教育已经成为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必修课程,且每周的课时安排不少于一节。所以,学校要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安排好每周一节的劳动课,在劳动内容上要以学生年龄段为依据合理安排,例如,可以把每周的大扫除时间安排成劳动教育课程,这有利于学生进行劳动体验。也可以把班会课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这会使学生重视劳动,也能够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关于劳动教育的素材在小学各个学科都能够进行发掘,所以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要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小学语文学科中所节选的篇目很多是讴歌劳动者、弘扬劳动精神的文章,这些就可以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素材。而在小学数学学科中,很多数学知识就是来源于我们身边的生产和生活,适度的挖掘使学生知晓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科学课程中所涉及的一些生产和生活上的技术都是劳动者智慧的Y晶。而道德与法治学科中也有很多可以进行劳动教育的素材,如“挑战第一次”这目内容中就有鼓励小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内容,这就能够开展劳动教育。通过这样的深度挖掘也能够使学生知晓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提升对劳动的认知。
(三)把劳动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也是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的潜在因素。通过校园文化的影响既能够提升师生素质,又能够塑造个人情操,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所以,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也要把它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例如,学校可以开展“热爱劳动,杜绝浪费”的活动,针对一些重要时间节点如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等开展与劳动有关的主题教育或者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劳动者讲堂”活动,邀请一些不同行业的家长代表、学校后勤服务人员走进校园、走入课堂,给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和劳动成果展示,使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端正劳动态度,提高对劳动的思想认识。
(四)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劳动教育的需求
新课改下的小学教育课程体系涵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部分,校本课程是在学校自身发展需求和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体现了学校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也更加契合学校发展实际。从现实来看,当前的小学劳动教育并没有专门的教材以及系统的课程体系。据此,学校就可以结合小学劳动教育的要求来进行课程开发。
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边边角角的闲置土地,开设《田园花卉校本课程》,它是以实践劳动为主要形式,以基本的劳动技能教育和科学教育、德育教育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在这门课上,把学生由课堂内带入课外、带入生活,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去平整土地,同时根据劳动教育的需要,可以种植一些农作物、蔬菜、花草。在旁边让学生设计主题展示栏,开设属于学生的自然教室。在此过程中,安排学生进行浇水、除草、间苗等基本的劳动,在劳动中告知学生这些劳动作物的相关知识。鼓励学生观察、写作,这也是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为了满足不同年级的学生劳动需求,可以根据农作物、花卉的生活习性和种植难度进行分类安排,对小学低年级还是培养学生学会照顾身边的植物,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热爱自然的品格。而对于小学高年级则是初步掌握种植、手工制作等基本劳动,学会简单的生产劳动和劳动中的合作,学会珍惜劳动成果。这样的实践性劳动教育比单纯说教对学生来说更有意思,其教育实效会更加明显。
【关键词】 小学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措施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念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于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必须要重视。新时期教育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充分利用起来,积极拓展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立足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展富有实效的小学劳动教育工作。
学校是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但是,受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文化课程的学习一直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后来随着素质教育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要求,对于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的重视程度在提升,但是劳动教育一直没有真正系统的推进,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上,学校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同时,学校教育也是最为系统、最为科学的教育,开展劳动教育必须要重视学校教育功能,积极开发和利用学校教育资源。
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的具体要求来看,对于小学劳动教育有着明确的内容规定,小学低年级学段主要是立足于小学生的个人生活起居,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感受劳动乐趣,珍爱劳动成果。到了高年级段,则是通过校园劳动来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据此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
(一)安排好契合学生实际的劳动课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当前劳动教育已经成为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必修课程,且每周的课时安排不少于一节。所以,学校要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安排好每周一节的劳动课,在劳动内容上要以学生年龄段为依据合理安排,例如,可以把每周的大扫除时间安排成劳动教育课程,这有利于学生进行劳动体验。也可以把班会课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这会使学生重视劳动,也能够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关于劳动教育的素材在小学各个学科都能够进行发掘,所以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要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小学语文学科中所节选的篇目很多是讴歌劳动者、弘扬劳动精神的文章,这些就可以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素材。而在小学数学学科中,很多数学知识就是来源于我们身边的生产和生活,适度的挖掘使学生知晓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科学课程中所涉及的一些生产和生活上的技术都是劳动者智慧的Y晶。而道德与法治学科中也有很多可以进行劳动教育的素材,如“挑战第一次”这目内容中就有鼓励小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内容,这就能够开展劳动教育。通过这样的深度挖掘也能够使学生知晓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提升对劳动的认知。
(三)把劳动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也是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的潜在因素。通过校园文化的影响既能够提升师生素质,又能够塑造个人情操,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所以,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也要把它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例如,学校可以开展“热爱劳动,杜绝浪费”的活动,针对一些重要时间节点如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等开展与劳动有关的主题教育或者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劳动者讲堂”活动,邀请一些不同行业的家长代表、学校后勤服务人员走进校园、走入课堂,给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和劳动成果展示,使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端正劳动态度,提高对劳动的思想认识。
(四)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劳动教育的需求
新课改下的小学教育课程体系涵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部分,校本课程是在学校自身发展需求和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体现了学校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也更加契合学校发展实际。从现实来看,当前的小学劳动教育并没有专门的教材以及系统的课程体系。据此,学校就可以结合小学劳动教育的要求来进行课程开发。
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边边角角的闲置土地,开设《田园花卉校本课程》,它是以实践劳动为主要形式,以基本的劳动技能教育和科学教育、德育教育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在这门课上,把学生由课堂内带入课外、带入生活,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去平整土地,同时根据劳动教育的需要,可以种植一些农作物、蔬菜、花草。在旁边让学生设计主题展示栏,开设属于学生的自然教室。在此过程中,安排学生进行浇水、除草、间苗等基本的劳动,在劳动中告知学生这些劳动作物的相关知识。鼓励学生观察、写作,这也是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为了满足不同年级的学生劳动需求,可以根据农作物、花卉的生活习性和种植难度进行分类安排,对小学低年级还是培养学生学会照顾身边的植物,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热爱自然的品格。而对于小学高年级则是初步掌握种植、手工制作等基本劳动,学会简单的生产劳动和劳动中的合作,学会珍惜劳动成果。这样的实践性劳动教育比单纯说教对学生来说更有意思,其教育实效会更加明显。
- 【发布时间】2023/6/5 8:47:01
- 【点击频次】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