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生成式教学研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生成式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一种方式。它强调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给予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思路,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和启发。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强调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注重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等,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塑造学生的价值观。
【关键词】 必要性;问题;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堂生成式教学的必要性
(一)新课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指导性要求。它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具备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点在于通过基本的字词、古诗、作文等的学习,培养学生基本的认知能力。新课标还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表明教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宜采用灌输式教学。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小学语文学习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思维的培养以及学生长远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各种问题,不符合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本文提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生成式教学,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生成式教学理念及其特点
新课标提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生成式教学。教师在上课前,通常会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和教学目标进行预设,甚至会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前期演练,以在课堂上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因素,它们会对前期的预设产生干扰,从而可能使预先的假设没有办法达成,而生成式教学指的是教师根据这些因素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一种方式。教师借助这些预期之外的因素进行生成式教学,有时可能获得令人惊喜的教学结果。生成式教学的特点在于“生成”。它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代表着学生个人兴趣的培养和智慧的形成过程。生成式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一种方式,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亮点,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具体而言,生成式教学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强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主动地“学”。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强调教师自上而下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不应该只是一个被动的学习机器和知识的接收者,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学会提问、学会思考,从而在提问与反思中不断生成知识。
2.强调从知识的“预先达成”到“情景生成”。知识不应该只是教师写在教案上的文字,学生有没有真正学到知识不在于課堂是否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和假设顺利完成。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达成一个既定目标的过程,而是师生自由探索的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散思维、发现和感悟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
(三)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活跃课堂气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采用生成式教学,不仅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给学生带来更多深度拓展的机会,还可以调节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进行生成式教学很有必要。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生成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生成式教学的认知不足
生成式教学在当下仍然是一个较为先进的理念,很多教师虽然认同了生成式教学,但对生成式教学的概念和运用存在理解偏差。一些教师虽然在课堂中有意识地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但也只是在原有的教学风格中简单地融入生成式教学,比如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允许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观点等。从实质上来看,这些教师并没有真正地实现生成式教学,如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只关注学生的答案是否与自己预设的答案相吻合,而没有真正关心学生的思考过程。认知上的不足使得一些教师只抓住了生成式教学的“形”,而没有真正领会其实质,从而导致整个教学并未产生应有的效果。
(二)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新课标强调在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是义务阶段的教育本身具有普及性,小学教育是一种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无法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一些教师只能就部分共性问题进行解答。如何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既能够完成课堂任务,也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严峻考验。
三、促进小学语文课堂生成式教学发展的建议
(一)促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若要促进生成式教学在小学课堂中的推进和应用,就要注重课堂模式的改革。笔者认为可以构建四步法教学模式。四步教学法强调基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教学,并将相应的教学程序设计成创境激疑、自主探究、明理内化、应用拓展四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教师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应该创设相关情境,并刻意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第二阶段是自主探究阶段。自主探究阶段也是结果和知识最易生成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学生探索和维护现场秩序的作用,让学生根据猜测自主寻找答案。第三个阶段是巩固内化阶段。在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之后,教师可以根据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将相关概念和知识以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灌输给他们,让他们将知识内化于心。语文学科最终是服务于人的生活的,因此学生将知识内化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得到延伸。
(二)结合学生个性特点调整生成式教学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性差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生成式教学理念强调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尊重并感知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传统的小学教育中,作业本来是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巩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卻未能达成应有的教学效果,反而占据了学生大量本可以用来自我探索的时间。
综上所述,生成式教学中,教师要设置个性化作业,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并在布置作业时遵守弹性原则,先确定完成任务的最低要求,再设置较高层次的目标,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黄华.小学语文中生成式教学的思考[J].文渊,2012.
[2]谢勇.小学语文教学探究[J].电脑校园,2010.
【关键词】 必要性;问题;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堂生成式教学的必要性
(一)新课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指导性要求。它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具备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点在于通过基本的字词、古诗、作文等的学习,培养学生基本的认知能力。新课标还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表明教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宜采用灌输式教学。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小学语文学习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思维的培养以及学生长远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各种问题,不符合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本文提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生成式教学,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生成式教学理念及其特点
新课标提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生成式教学。教师在上课前,通常会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和教学目标进行预设,甚至会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前期演练,以在课堂上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因素,它们会对前期的预设产生干扰,从而可能使预先的假设没有办法达成,而生成式教学指的是教师根据这些因素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一种方式。教师借助这些预期之外的因素进行生成式教学,有时可能获得令人惊喜的教学结果。生成式教学的特点在于“生成”。它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代表着学生个人兴趣的培养和智慧的形成过程。生成式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一种方式,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亮点,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具体而言,生成式教学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强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主动地“学”。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强调教师自上而下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不应该只是一个被动的学习机器和知识的接收者,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学会提问、学会思考,从而在提问与反思中不断生成知识。
2.强调从知识的“预先达成”到“情景生成”。知识不应该只是教师写在教案上的文字,学生有没有真正学到知识不在于課堂是否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和假设顺利完成。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达成一个既定目标的过程,而是师生自由探索的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散思维、发现和感悟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
(三)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活跃课堂气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采用生成式教学,不仅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给学生带来更多深度拓展的机会,还可以调节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进行生成式教学很有必要。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生成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生成式教学的认知不足
生成式教学在当下仍然是一个较为先进的理念,很多教师虽然认同了生成式教学,但对生成式教学的概念和运用存在理解偏差。一些教师虽然在课堂中有意识地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但也只是在原有的教学风格中简单地融入生成式教学,比如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允许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观点等。从实质上来看,这些教师并没有真正地实现生成式教学,如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只关注学生的答案是否与自己预设的答案相吻合,而没有真正关心学生的思考过程。认知上的不足使得一些教师只抓住了生成式教学的“形”,而没有真正领会其实质,从而导致整个教学并未产生应有的效果。
(二)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新课标强调在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是义务阶段的教育本身具有普及性,小学教育是一种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无法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一些教师只能就部分共性问题进行解答。如何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既能够完成课堂任务,也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严峻考验。
三、促进小学语文课堂生成式教学发展的建议
(一)促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若要促进生成式教学在小学课堂中的推进和应用,就要注重课堂模式的改革。笔者认为可以构建四步法教学模式。四步教学法强调基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教学,并将相应的教学程序设计成创境激疑、自主探究、明理内化、应用拓展四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教师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应该创设相关情境,并刻意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第二阶段是自主探究阶段。自主探究阶段也是结果和知识最易生成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学生探索和维护现场秩序的作用,让学生根据猜测自主寻找答案。第三个阶段是巩固内化阶段。在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之后,教师可以根据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将相关概念和知识以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灌输给他们,让他们将知识内化于心。语文学科最终是服务于人的生活的,因此学生将知识内化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得到延伸。
(二)结合学生个性特点调整生成式教学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性差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生成式教学理念强调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尊重并感知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传统的小学教育中,作业本来是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巩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卻未能达成应有的教学效果,反而占据了学生大量本可以用来自我探索的时间。
综上所述,生成式教学中,教师要设置个性化作业,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并在布置作业时遵守弹性原则,先确定完成任务的最低要求,再设置较高层次的目标,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黄华.小学语文中生成式教学的思考[J].文渊,2012.
[2]谢勇.小学语文教学探究[J].电脑校园,2010.
- 【发布时间】2023/6/5 8:47:13
- 【点击频次】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