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低学段童话单元中朗读说话指导教学

 

【作者】 崔 越 王月奇

【机构】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以统编版一上第八单元为例

  童话作品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重要的选编材料与内容。其中一上语文教材中共有课文14篇,其中就包含6篇童话。篇目大多以动植物为主人公编织故事,符合低学段学生的年龄趣味与身心发展水平,采用角色扮演、故事复述、师生互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朗读与说话的能力。
  童话如此密集地编排在第一学段,一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明确提出“让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的要求;二是童话题材更符合低学段学生心理,鲜活有趣的语言能唤醒学生的言语潜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用童话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各类现象后的知识,或帮助学生了解复杂的事物原理,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审美感受。
  统编版一上语文教材第八单元围绕“观察”编排了三个童话故事。在第六单元学习课文《青蛙写诗》的时候,学生们已经掌握用圈画的方式去寻找课文信息,因此本单元中需继续引导学生用此方法从课文中提炼相关信息,并积极与同学交流。同时本单元另一教学重点是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利用图文相照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借助插图猜测生字的读音与含义。
  一、根据文本特点,多种方式指导朗读背诵
  进行本单元教学必须严格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音律美和节奏美。如《乌鸦喝水》一文中首先要注意要指导学生读好后鼻音和轻声词,在学生正确通读课文后,教师可以用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准重音、掌握停顿,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读出问句的语调,并体会乌鸦的神态、语气与感情。
  又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的语言非常富有节奏,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用更多方法来合作朗读和背诵课文,如利用课文插图进行提问:“这群小画家分别在雪地里画什么?”也可以用上下句问答的方式进行背诵。
  二、借助插图与关键词读懂课文
  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教学中把看图、识字、朗读、说话结合起来能让课堂效率事半功倍。如学习《乌鸦喝水》前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认识动物乌鸦后再去识记生字“乌鸦”印象会更加深刻。在学习课文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通过观察发现乌鸦的嘴里衔着的物品是什么,又是怎样地低着头,瓶口的大小,瓶子旁边有什么形状的石子等细节,体会它喝水的过程辛苦。
  童话《小蜗牛》是教材中首次出现无全文注音的课文,并在文字旁配出四幅季节特征明显的连环画插图,就是为了锻炼学生依图读文的能力。因此应当发挥图片的作用,根据提示再联系生活经验猜字,在识字基础上将看图、识字、朗读、说话结合起来。
  三、用朗读体会文中人物心理
  低学段童话简单易懂,学生很容易读懂故事内容,但如何利用语言去体会人物情绪变化与性格特征是一个教学难点。如乌鸦在瓶口小水又少的情况下自言自语:“怎么办呢?”要如何读这个问句才能感受到乌鸦的失望、焦虑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与前面句子之间的逻辑停顿,指导“办”要重读,“呢”在句尾时要语调上扬,读出疑问的语气。再引导学生感受乌鸦的心理变化,如“到处”是什么意思?你觉得它可能经过哪些地方?为了突出找水的辛苦可让学生朗读语速放缓。“喝着水了”则要重读,感受欢喜之情。
  《小蜗牛》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文中首次出现了角色对话,课文第2至8自然段中小蜗牛的动作和蜗牛妈妈的语言多次反复,这种反复的对话形式非常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语言学习心理。这样的复现手法能为言语生长提供契机,特别符合低学段学生的言语认知特点。指导朗读时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小蜗牛或者蜗牛妈妈,联系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谈话用分角色朗读来体会文中角色的心理。朗读时还尝试训练学生试着由句及段地边读边思考,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或自己的积累来说说“吧、呢、哦、呀”这些语气词表达的不同语气和情感,在正确读准句子的基础上朗读全文,有利于学生习得语言,发展思维。 
  四、注重拓展性说话训练
  《雪地里的小画家》中利用动物脚印的形状在文中反复运用“谁画什么”这样生动有趣的句子进行比喻,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运用同样的表达句式迁移到对其他动物的特征认识中。还可以利用“青蛙为什么不去画画而在洞里睡觉”这种问题来拓展对动物习性的了解:还有哪些动物会来雪地上画画,哪些动物来不了?来不了的动物是因为冬眠还是因为季节性迁移?
  《乌鸦喝水》中还出现了ABAB式的叠词如“一颗一颗”,可以让学生利用知识积累中也去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词组可以说一说,如“一粒一粒”的珍珠、“一片一片”的雪花,“一张一张”的笑脸等。文中还出现了转折词“但是”和动词“渐渐”,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难以理解,因此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自己说句子,如“和好朋友约好一起去游乐场,但是因为下雨只能改天再去”“天气渐渐冷了”等,在运用中理解积累,不做过多语义讲解。
  李吉林老师认为要通过直观的手段帮助儿童在头脑中建立相关形象,音乐、图片、短剧等直观手段都可以快速地在学生头脑中种下形象的种子,借助想象走进童话,最后通过系统的训练达到提高相关能力的目标。其次,引导学生去想象场景,经由学生自主生成,通过故事场景的唤醒,进一步到人物形象和对话的想象唤醒。童话文本中无法对场景、人物、语言描绘得面面俱到,那些留有余韵的地方,就是学生想象生长的地方。在教师引领的过程中,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判别,童话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就体现在了这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2022:08.
  [2]张丹萍.儿童文学视角下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

  • 【发布时间】2023/7/8 12:20:07
  • 【点击频次】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