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 沈维明

【机构】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继光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开展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合作学习中存在的四大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对策

  合作学习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其作为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已经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肯定,也越来越被学生接受和喜欢。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由于教育投入不足、班额过大、资源短缺等客观原因,以及教师对新课程新理念的理解不透、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等主观原因,合作学习只有形式没有实效,甚至只在公开课、观摩课时搞一下。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分组不科学,随意性强。
  有的教师误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几个学生凑在一起讨论几分钟就行了,因此在课堂上常常出现随意让同桌或者前后四人讨论的现象,这种临时随意的分组,由于组内成员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的技能,缺乏必要的默契,因此面对问题时,成员之间不能进行有信任、有规则的交流与合作,出现不同意见时,又不能很好地协商。这样随意分组是形式化的小组合作学习。
  2.问题不论难易、轻重,皆用讨论。
  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不考虑学习内容的难易、轻重,不考虑问题有没有讨论的价值,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仿佛成了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使一些没有思考性、开放性,甚至根本就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充斥其中,从而造成学生没有讨论的兴趣和积极性,既浪费了教学时间,又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新的“负担”。
  3.教师游离于小组以外,袖手旁观。
  当小组开始讨论时,有的教师不去巡视指导,而是袖手旁观,只听取小组的汇报结果。这种现象反映了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认识上的偏差。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需要经历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过程,要循序渐进,需要教师起到组织者、参与者与指导者的作用。教师要深入小组,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倾听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取直接的信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为小组讨论后的教学活动做准备。
  4.学生性格差异导致合作失衡。
  当老师要求学生合作时,一些性格开朗、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容易获得参与的机会,而一些性格内向、腼腆拘谨的学生经常成为小组的“看客”;另外,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能较好地进行交流,成为小组内的“活跃分子”,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发展,而一些学困生则恰好相反,由于基础较差,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自己的机会,实际上也就被剥夺了学习的权利,造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不平等、不平衡。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对策
  1.弄清合作学习的意义,搭配好学习小组。
  有些教师认为,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还有的教师认为,让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任务就是合作学习。其实小组仅仅是形式,合作学习的开始是有效分组,成功的合作小组采用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合作小组成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甚至是家庭背景等方面具有差异,从而实现各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的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组内异质决定了小组成员各具特色,小组内的分工要明确,组员要有序配合。一般以四人为一组,四人中配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配两个学习中等的学生、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组长,以便开展组内互动和组间竞赛活动,负责组织、协调本组成员的学习活动。其次,必须安排好内向或成绩不好学生所处的合作地位,否则他们将游离于合作学习之外。再次,要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部都能找到自己的最佳角色位置,责任到人。最后,教师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关注学生的合作过程,适时进行组间成员的调整,使小组合作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2.培养学生提前预习、做好准备的习惯。
  因为合作学习中学生经常要通过动手操作、拼图、测量、调查等活动来体验数学,所以在课堂上需要许多的学习用具如剪刀、硬纸板、硬币、色子等。学生必须提前预习做好准备才能够顺利进行学习活动,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3.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有效合作。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合作学习的优势就在于能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数学问题,能否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如果一个数学问题比较简单,多数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就能解决,就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同样,如果一个问题难度过大,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解决,也没有合作学习的价值。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应该是对学生个人而言不能解决,而通过小组合作能解决的问题。
  4.抓住合作交流的契机。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能否抓住合作交流的契机也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方面。契机抓得好,学生通过讨论、争辩,掌握的知识就更深刻、更牢固,对问题的思考就更全面,对结论的表达就更清晰。那么在课堂中应在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呢?
  首先,在沟通知识联系时进行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既复习旧知,又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获得新知。
  其次,在处理教学重、难点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处理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
  最后,在知识容易混淆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知识,这些知识学生容易混淆,针对这些知识,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5.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
  在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乐于合作、敢于交流、明白合作规则、有合作成功的喜悦等品质。
  首先,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和合作技能,消除对合作学习的不必要顾虑,使学生既敢于在合作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大胆寻求帮助,又乐于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告诉别人。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作规则的培养。合作学习如果没有规则,或者不能很好地遵守规则,合作学习往往会陷入混乱无序、低效的境界。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明确分工、明确纪律要求,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提高合作的质量。
  最后,合作学习的成果不应仅仅是问题的圆满解决,有时也可以是疑问,甚至是分歧。产生新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成果,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既使解决不了问题也没有关系,但必须知道分歧在什么地方。教师还要善于对学生取得的有意义的成果进行赞赏,使更多的学生有成功的喜悦。
  6.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要运用教育评价鼓励合作。讨论结束时,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而且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比如,师生可共同评出“最佳合作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等。这样,会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积极向上,学生更乐于参与。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李玉坤.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探究.考试周刊,2008,(11).
  [3]王坦.论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2002,(2).
  [4]张明生.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5]刘吉林,王坦.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北京:人民教育,2004,(2).

  • 【发布时间】2023/7/8 16:34:09
  • 【点击频次】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