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讨
【关键词】 ;
【正文】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尤其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就更显其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影响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有些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等。本文拟在分析有效提问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有效提问的策略。
1、有效提问的基本特征
1.1 开放性特征
这是指教学行为是灵活的、富于弹性的,计划仅作为行动的参考,教师根据教学情境灵活多变地选择和组合教学行为。
1.2 个体适应性特征
这是指教师行为指向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为目标,表现为教学行为多样化、适应儿童之间的差异、利用信息技术作为个性化教学的物质支持。
1.3 反思性特征
这是指将反思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行为经常发生于教学中,作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手段,也作为一种文化渗透到所有教学行为中,使教学活动处于理性的观照之下。
1.4 解放性特征
这是指教学行为以解放学生为出发点,通过赋权、期望等手段和民主的机制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主导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实现教学中心从教师向学生转变。
2、有效提问的策略
面对教学内容,教师该如何将其转化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问题呢?笔者以为,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探索;其次,提问时还要兼顾问题的宽泛性和指向性,提问既要符合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又要紧紧指向预定的教学目标;第三,还应适时、适度地使用探询性问题,用于澄清学生的回答,激发新信息,或重新调整回答,使之朝更有成效的方向扩展;最后,提问还要注意避免一些问题,确保提问的有效性。
2.1 巧置矛盾,置疑促思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此,善于设置矛盾,揭示矛盾,是创造高质量提问的关键。数学教材中隐含着大量的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通过精心设计提问揭示这些矛盾,巧妙地实施提问,以引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如教学“圆的面积”时,一上课,教师先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这个圆溜溜图形的面积能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吗?学生已经学会用正方形的面积单位去量多边形的面积,并形成经验,而曲线图形显然用数方格的办法是行不通的,所以这是一对矛盾。
2.2 课堂启发,师生解疑
启发式教学中具体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它包括启发与提问这两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具体地说,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就教师而言,是教师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及心理素质水平,向学生提出有启发性、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寻求最佳答案,进而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开发智力;就学生而言,是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启发和诱导下,对教师讲授的内容疑惑之处提出问题或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师生共同探讨,进而增长知识、开拓思路,培养创新精神。它强调相互启发、相互提问、教学相长,这正是课堂提问作为启发式教学的特殊之处。它应当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思考,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2.3 改变方式,巧设情趣
教师应努力从日常生活入手,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有效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就能引起学生思考,而不要把问答变成简单的应和,问那些学生不用思考就“是”“对”之类可以脱口而出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接着老师的话茬儿就往下说,像“三句半”似的。这样做表面上显得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没有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智力没有什么实效。提的问题也不能过于空泛,大而无当,使学生无从入题,感到茫然。一旦提出的问题没有反应时,教师就要考虑是否需要缩小问题的范围,使问题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教师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提问,都应先提问,然后再请学生回答,这样多数学生觉得自己也有可能被叫来回答问题,使之保持高度注意力,积极思考。
因此,深入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对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诱发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应答,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等方面将起促进作用,从而大大改善教学效果。
1、有效提问的基本特征
1.1 开放性特征
这是指教学行为是灵活的、富于弹性的,计划仅作为行动的参考,教师根据教学情境灵活多变地选择和组合教学行为。
1.2 个体适应性特征
这是指教师行为指向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为目标,表现为教学行为多样化、适应儿童之间的差异、利用信息技术作为个性化教学的物质支持。
1.3 反思性特征
这是指将反思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行为经常发生于教学中,作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手段,也作为一种文化渗透到所有教学行为中,使教学活动处于理性的观照之下。
1.4 解放性特征
这是指教学行为以解放学生为出发点,通过赋权、期望等手段和民主的机制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主导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实现教学中心从教师向学生转变。
2、有效提问的策略
面对教学内容,教师该如何将其转化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问题呢?笔者以为,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探索;其次,提问时还要兼顾问题的宽泛性和指向性,提问既要符合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又要紧紧指向预定的教学目标;第三,还应适时、适度地使用探询性问题,用于澄清学生的回答,激发新信息,或重新调整回答,使之朝更有成效的方向扩展;最后,提问还要注意避免一些问题,确保提问的有效性。
2.1 巧置矛盾,置疑促思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此,善于设置矛盾,揭示矛盾,是创造高质量提问的关键。数学教材中隐含着大量的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通过精心设计提问揭示这些矛盾,巧妙地实施提问,以引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如教学“圆的面积”时,一上课,教师先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这个圆溜溜图形的面积能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吗?学生已经学会用正方形的面积单位去量多边形的面积,并形成经验,而曲线图形显然用数方格的办法是行不通的,所以这是一对矛盾。
2.2 课堂启发,师生解疑
启发式教学中具体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它包括启发与提问这两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具体地说,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就教师而言,是教师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及心理素质水平,向学生提出有启发性、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寻求最佳答案,进而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开发智力;就学生而言,是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启发和诱导下,对教师讲授的内容疑惑之处提出问题或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师生共同探讨,进而增长知识、开拓思路,培养创新精神。它强调相互启发、相互提问、教学相长,这正是课堂提问作为启发式教学的特殊之处。它应当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思考,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2.3 改变方式,巧设情趣
教师应努力从日常生活入手,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有效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就能引起学生思考,而不要把问答变成简单的应和,问那些学生不用思考就“是”“对”之类可以脱口而出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接着老师的话茬儿就往下说,像“三句半”似的。这样做表面上显得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没有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智力没有什么实效。提的问题也不能过于空泛,大而无当,使学生无从入题,感到茫然。一旦提出的问题没有反应时,教师就要考虑是否需要缩小问题的范围,使问题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教师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提问,都应先提问,然后再请学生回答,这样多数学生觉得自己也有可能被叫来回答问题,使之保持高度注意力,积极思考。
因此,深入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对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诱发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应答,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等方面将起促进作用,从而大大改善教学效果。
- 【发布时间】2023/7/8 16:39:58
- 【点击频次】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