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劳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探析

 

【作者】 唐第武

【机构】 湖南省永兴县永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0年3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挖掘教材资源,优化授课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和引入劳模榜样等路径与方法,把劳动教育无痕融入课堂教学,实现劳动教育与课程教学的双效推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强大创造力和强劲劳动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融入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作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阵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毋庸置疑是落实《意见》精神的关键课程。如何把劳动教育跟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实现劳动教育“知行合一”,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强大创造力和强劲劳动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摆在每个思政课程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那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效融入劳动教育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劳动意识
  围绕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能有效避免纯粹的灌输和说教,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发展其逻辑思维,更好地指引学生自觉思考和探索,主动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因此,为实现劳动教育全方位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教学内容,以课堂提问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以“增强生命的韧性”(七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该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挫折,强化其抗挫折的能力。教师首先为学生展示模范人物战胜挫折的视频,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其次,提出“他们能成功克服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启发学生思考。在此期间,教师及时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了解那些人物是在劳动中磨炼出顽强不屈的意志与坚韧不拔的毅力,使其能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增强劳动意识。课堂问题情境的科学创设,实现了劳动教育与课程教学的双效推进,轻松达成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挖掘教材资源,培育劳动品质
  道德与法治课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劳动教育和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遵循了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了课程一体化设计。因此,若想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劳动素养,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包含“劳动”元素的教学资源,使学生了解学科和劳动的紧密联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为完善学生的综合素养夯实基础。如教学“家的意味”(七年级上册)一框时,教师可围绕教材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劳动与自己的关系,发展他们的劳动思维。首先,教师提出“同学们,家里谁做家务呢?我们班有没有主动帮助父母承担家务的好孩子呀?”等问题,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分享生活经历。再根据教学内容主题“家的意味”,引导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养成劳动习惯,让家庭更加和谐、美满。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依托网络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懂得劳动的重要意义,锻炼学生劳动能力,培育学生劳动品质。
  三、优化授课形式,提升劳动素养
  在丰富和创新课程教学方面,思政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劳动教育的特点、要求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选用最优的教学方式方法,优化授课形式,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劳动教育无痕融入课堂教学。如教学“活出生命的精彩”(七年级上册)一课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可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整日打游戏、睡懒觉与主动参加网课、坚持体育锻炼等行为进行对比,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主动参与社会活动,与自然、集体、社会、他人之间建立和谐的融洽关系。随后,教师可适当让学生了解志愿者、环卫工人、医护人员、人民警察、科学家等社会各行各业人员的辛勤劳动与付出,体验这些劳动者艰辛的劳动过程,由衷地钦佩、崇敬劳动者,从而在内心深处悄然撒播劳动的种子,提升劳动素养和道德修养,催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思想的萌芽。
  四、开展实践活动,感受劳动乐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较强,若想将其渗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就要合理组织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使课堂氛围既轻松又愉悦,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劳动的乐趣。教师需从教学活动视角出发,着重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劳动经验,从而为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提供保障。如在教学“美好集体有我在”(七年级下册)一框时,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次“小小工匠我行动”的课后实践活动,布置学生对学校课桌椅进行检查,对有破损的桌椅进行力所能及的维护,对破坏的门窗进行登记并上报给学校进行维修。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随父母到田间地里做农活,如浇浇水、施施肥、除除草等,让学生在分享劳动成果中感受劳动的幸福与美好,在劳作的过程中体验“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感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精神内涵。
  五、引入劳模榜样,建构劳动价值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课堂上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适当选取不同领域的劳模典型,如社区劳模、快递小哥、人民警察、工地建筑工人、教书育人楷模、国家高科技人才等,引领学生感受工匠的敬业精神和劳模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斗志,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担当意识。以“中国人,中国梦”(九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该节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主动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在课堂中,教师可相机引入袁隆平院士、钟南山、李兰娟教授等领军人物的感人事迹,让学生懂得正是他们的爱岗敬业、辛勤劳动,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生活的富足、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富强,引领学生主动向前辈学习,明白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一代代人的不懈奋斗,从而自觉担负起实现中国梦的责任。随后,教师需及时升华课程的教学目标,将理论知识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鼓励学生参加公益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美好情感,切身体会劳动的快乐以及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其成为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总之,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挖掘教材资源,优化授课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和引入劳模榜样等路径与方法,建构浸润以劳动为底色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经历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而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知行合一”,用劳动的智慧点亮学生生命的底色,让劳动的芬芳丰润学生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涂家文.劳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生态课堂[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7).16-19.
  [2]樊建刚.当刍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策略甘[J].肃教育,2019(22).183.
  [3]朱晓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深化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20(29).65-66.
  • 【发布时间】2023/9/2 21:25:05
  • 【点击频次】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