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整本书阅读,功夫在课外
【关键词】 ;
【正文】 现在的孩子作业太多,没有时间读书,的确是个问题,所以现在要“双减”。不过可以设想,即使不布置作业,孩子就有时间读书吗?不见得。孩子嘛,精力无限,兴趣就是动力。没有兴趣,做什么都是拖延症;有兴趣,就聚精会神有的是时间。帮助孩子养成读书习惯,包括有计划做事,不拖延,不得过且过,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孩子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大,但他们还是比父辈幸福多了,整本书阅读势在必行。
现在的语文教学比较重视读书,而且提倡整本书阅读。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师究竟要怎样教,学生究竟要怎样学?整本书阅读要列入教学计划,但这是很特别的课型,特别在课内讲得少,主要是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性阅读。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享受、一种自觉的能持续的日常生活行为,如同喝水、吃饭等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就成为“生活方式”。
一、读书是良性的生活方式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爱好,这就是“生活方式”。而读书是可以益智增慧、陶冶性情、促进人健全成长的,所以是“良性”的生活方式。
我不太主张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当然课内可以安排一些内容,比如初中的做法就是简要介绍某一本书的基本情况,激发读的兴趣,重点放在提示读这一类书的基本方法。但整本书阅读主要是课外阅读,课内有些讲授,也主要是关于名著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阅读兴味,并提示“读这一类书的方法”。比如,怎样读长篇小说,怎样读社科著作,怎样读传记,怎样读历史,都应当在基本方法上有所交代。
二、阅读方法引导、功夫在课外
其实,读书是个人的事情,读什么书怎么读,是根据自己的愿望、功用与兴趣来决定的。真正的爱书者,才会把读书看作像吃饭睡觉一样的生活方式,能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让学生知道不同的书是有不一样的读法的,有时还需要“签订阅读契约”——比如读小说,主要是借某一角度来打量生活,激发想象,而不能像读历史那样去“坐实”;读社科论作,要关注核心概念和要解决的问题,要梳理逻辑思路,就不能像读小说那样放开想象;等等。
总之,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读某一类书的方法”。当然,前提还是完整地读书,主要的功夫是在课外。如果搞得很功利,处处指向写作,甚至和考试挂钩,那就更是煞风景,败坏阅读兴味。我看社会上有些跟进新教材的名著导读一类读物,安排了很多阅读计划和规定动作,比如如何写笔记、如何做旁批、如何写读书心得之类,甚至时间都规定好了,这就会限制读书的自由,减损读书的乐趣。
三、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有一点我觉得要注意:若要学生喜欢上整本书阅读,就不能太多干预,应当导向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如果“课程化”太明显,要求太多,学生还没有读,可能兴趣就减半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效果好不好,要看学生是否爱上读书,自己找更多的书来读,而且多是整本书阅读。所以,不要管得太死,宁可实行目标管理,开头有个提示和引导,结尾布置一点儿小结之类,那就很好了。读书可以益智,学习各种知识,读书需要思考,可以锻炼大脑,提升思维能力。新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统编教材,都很重视读书,课标提出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同时,提升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而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习惯与方法。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学着手培养孩子自主阅读的习惯,希望学生能早日踏上阅读的快车道。
现在的语文教学比较重视读书,而且提倡整本书阅读。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师究竟要怎样教,学生究竟要怎样学?整本书阅读要列入教学计划,但这是很特别的课型,特别在课内讲得少,主要是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性阅读。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享受、一种自觉的能持续的日常生活行为,如同喝水、吃饭等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就成为“生活方式”。
一、读书是良性的生活方式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爱好,这就是“生活方式”。而读书是可以益智增慧、陶冶性情、促进人健全成长的,所以是“良性”的生活方式。
我不太主张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当然课内可以安排一些内容,比如初中的做法就是简要介绍某一本书的基本情况,激发读的兴趣,重点放在提示读这一类书的基本方法。但整本书阅读主要是课外阅读,课内有些讲授,也主要是关于名著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阅读兴味,并提示“读这一类书的方法”。比如,怎样读长篇小说,怎样读社科著作,怎样读传记,怎样读历史,都应当在基本方法上有所交代。
二、阅读方法引导、功夫在课外
其实,读书是个人的事情,读什么书怎么读,是根据自己的愿望、功用与兴趣来决定的。真正的爱书者,才会把读书看作像吃饭睡觉一样的生活方式,能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让学生知道不同的书是有不一样的读法的,有时还需要“签订阅读契约”——比如读小说,主要是借某一角度来打量生活,激发想象,而不能像读历史那样去“坐实”;读社科论作,要关注核心概念和要解决的问题,要梳理逻辑思路,就不能像读小说那样放开想象;等等。
总之,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读某一类书的方法”。当然,前提还是完整地读书,主要的功夫是在课外。如果搞得很功利,处处指向写作,甚至和考试挂钩,那就更是煞风景,败坏阅读兴味。我看社会上有些跟进新教材的名著导读一类读物,安排了很多阅读计划和规定动作,比如如何写笔记、如何做旁批、如何写读书心得之类,甚至时间都规定好了,这就会限制读书的自由,减损读书的乐趣。
三、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有一点我觉得要注意:若要学生喜欢上整本书阅读,就不能太多干预,应当导向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如果“课程化”太明显,要求太多,学生还没有读,可能兴趣就减半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效果好不好,要看学生是否爱上读书,自己找更多的书来读,而且多是整本书阅读。所以,不要管得太死,宁可实行目标管理,开头有个提示和引导,结尾布置一点儿小结之类,那就很好了。读书可以益智,学习各种知识,读书需要思考,可以锻炼大脑,提升思维能力。新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统编教材,都很重视读书,课标提出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同时,提升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而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习惯与方法。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学着手培养孩子自主阅读的习惯,希望学生能早日踏上阅读的快车道。
- 【发布时间】2023/10/17 5:49:15
- 【点击频次】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