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大班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在针对大班幼儿的教育中,劳动习惯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也是提高其自理能力的主要方法。除此之外,在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过程中,幼儿还能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这对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 大班幼儿;劳动习惯;路径
幼儿年龄较小,正处于身心发育以及认知世界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其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大班幼儿,该阶段的幼儿一般在6岁左右,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责任观念与独立观念,和其他阶段的幼儿相比,大班幼儿对于事物的理解更为深入。在对大班幼儿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应当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对其进行劳动意识的培养,让幼儿通过参加活动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养成良好的习惯。劳动是光荣、美丽的,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在幼儿园教学中,劳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一部分幼儿存在对劳动缺乏兴趣、有不良生活习惯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家中受到过度保护,缺少锻炼的机会。针对这些问题,幼儿园以及教师需要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实际发展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帮助幼儿通过参与各种活动,逐渐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为幼儿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开展劳动教育
(一)通过值日安排,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劳动,劳动是构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实际生活中渗透劳动教育,持续对其价值观进行塑造,能够让其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因此,教师需要在幼儿的生活中合理地开展劳动教育,让幼儿正确地理解劳动。教师可以在教室墙壁上张贴班级值日表,以此来创设良好的劳动环境,通过安排值日生的方式明确幼儿的劳动责任,并帮助其形成劳动意识。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内选择一名幼儿,让这名幼儿当劳动组长,负责安排值日生。值日生需要负责班级内一整天的集体劳动项目,包括整理桌面及玩具、打扫区域卫生、分发餐具、收拾餐桌等。在幼儿劳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如果发现幼儿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应当及时予以帮助;如果幼儿的劳动项目做得较好,则应当及时予以鼓励。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幼儿的劳动积极性会显著提升,幼儿能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向幼儿传授劳动技巧,提高幼儿的劳动能力
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以幼儿的年龄特征、身心发育特征和幼儿的实际需求为基础,才能够实现劳动教育活动的育人价值。大班幼儿的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需要教师对他们开展劳动教育的呢?教师可以直接让幼儿回答这个问题,引导幼儿互相讨论和交流,最终得出结论,即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整理教室内的图书或玩具、饭后收拾餐桌、打扫教室卫生、倒垃圾和穿针引线等行为有关。这些都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其中有些活动相对简单,幼儿只需要进行互动交流就能够掌握相应的技巧,如收拾餐桌。也有一些活动难度较大,如怎样正确地扫地。对于扫地技巧的传授,教师应当组织开展集体教学,帮助幼儿掌握该技巧。教师可以先带领幼儿认识各种类型的扫把,并了解每种扫把的用途,及其适合打扫的区域,之后再教授幼儿正确的扫地技巧,告诉幼儿如何正确拿扫把,在扫地时要保持同一方向,并且在整个过程中身体不能过于僵硬;如果扫地时遇到了障碍物,要注意将其挪开,以保证把相应的区域打扫干净。还有一些劳动技巧幼儿很难在短时间内学会,如穿针引线。针对穿针引线技巧的教学,教师则可以选择借助相关区域,通过长时间的教育帮助幼儿进行学习和理解。教师要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让幼儿明白穿针的整个流程,明确其步骤。教师可以在区域内投放一些针孔较大的针和质地较硬的线,指导幼儿先将线的一端弄尖,再将线对准针孔,慢慢地将线穿过针孔后,再将线头打结。在幼儿熟练掌握了穿针和打结的方法以后,教师可以发给幼儿麻布等材料,带领幼儿学习刺绣的技巧,通过层层递进的教育,让幼儿学会劳动,养成习惯。除此之外,由于幼儿大都有着爱玩的天性,因此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游戏或者比赛的形式来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帮助幼儿掌握相关的劳动技巧,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叠被子比赛、扫地比赛等,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到劳动中,持续巩固幼儿的劳动技能,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
二、根据幼儿的特点开展劳动教育
在幼儿逐渐掌握劳动的方法和技巧之后,教师还需要为他们创设施展劳动技能的条件,并让他们运用劳动方法和技巧去实践,从而让这些劳动技能成为幼儿综合能力的一部分。例如,在实际的幼儿园生活中,部分幼儿整理收纳的能力相对较差,他们在用完某些物品之后,往往不会将其放回原位,而是乱放乱扔。具体来说,有的幼儿从自己家里带来雨伞、汗巾等物品,到教室后将它们随处乱放,等到了放学时就找不到了;有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也不能很好地对材料进行分类和整理。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部分幼儿缺乏技能练习的机会,他们虽然学习了相关技能,却没有灵活地应用。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需要在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循序渐进地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帮助幼儿养成劳动习惯,让幼儿学会将劳动方法和技巧真正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大班幼儿的身心发育比其他阶段的幼儿更为成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理解能力也更强,可以较快地掌握相关的劳动技巧。因此,教师应当为幼儿创造劳动的机会,鼓励幼儿自己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1]。例如,冬天的时候,在幼儿到了教室后,教师可以指导幼儿自己将厚外套用衣架挂好,并将其整理平整,放置到衣柜中。又如,在幼儿用餐的过程中,对于喝水的杯子、餐后的碗筷等,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清洗,完成清洗以后再交给工作人员消毒。再如,在幼儿午睡起床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的被子叠好,并将其摆放整齐。这样可以让幼儿有充足的机会去实践自己所学的劳动技能,不断地培养劳动习惯和劳动意识。上述事情虽然简单,但也是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做的事情。教师鼓励和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实践,最重要的目的并不是关注他们能否完美地完成任务,而是给予他们实践的机会,并且让他们在持续的实践中,巩固自身的劳动技能,进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后续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三、通过区域活动开展劳动教育
(一)通过教师带头,激发幼儿劳动的兴趣
要想帮助幼儿更好地投入劳动中,教师需要建立具有生活特色的劳动区域,以此营造和构建良好的劳动氛围和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自身的影响去带动幼儿积极参c劳动,并让幼儿主动地模仿教师的劳动行为,学习劳动技巧,养成劳动习惯,最终收获劳动成果[2]。例如,教师组织开展了“小小菜园”区域活动。在开展活动之前,教师应当提前做好区域的布置工作,以此让幼儿在实践过程中有强烈的代入感,调动幼儿劳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之初,幼儿们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此时,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工具种植蔬菜。幼儿观察到教师的行动以后,会进行思考,纷纷加入劳动中。教师不仅需要做好引导者的工作,还需要在幼儿实践的过程中给予其合理的指导,帮助其掌握正确的种植方法,包括如何挖土、播种、浇水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安排好“小小菜园”活动的后续劳动内容,在值日活动中增加为菜园的蔬菜浇水施肥的任务,以确保劳动教育有始有终,并且让所有幼儿都能够在区域活动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
(二)开展多种区域活动,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
区域活动具有自由、自主的特点,是幼儿十分喜欢的活动项目之一。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将劳动教育与区域活动有机融合,将劳动教育游戏化。例如,在小厨房区域,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制作水果拼盘、榨果汁、做甜点等;在劳动区域,可以指导幼儿缝制围巾、汗巾和刺绣等;在种植区域,除了种植蔬菜,还可以预留出一块区域给幼儿自行种植一些观赏植物。在这样的区域活动中,教师给予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幼儿自由地选择劳动项目,有利于提升幼儿在开展劳动时的积极性,激发幼儿劳动的兴趣,帮助幼儿养成劳动的习惯。
(三)鼓励幼儿互相合作,创设良好的劳动氛围
在劳动实践中,教师应当鼓励幼儿和其他伙伴积极地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合作的方式开展劳动活动。以“小小菜园”活动为例,教师可以让幼儿自行分工合作,明确哪些幼儿负责挖土,哪些幼儿负责播种,哪些幼儿负责施肥,等等。在互相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幼儿的劳动兴趣会更高,在提升劳动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在实际的活动中,幼儿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问题,此时教师需要给予他们自主思考和讨论的机会,让其学会合作劳动。例如,在种植黄瓜的活动中,幼儿可能会遇到包括如何区分瓜苗、如何正确地施肥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幼儿会自主展开讨论和交流,通过探索和研究的方式去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教师此时只需要在一旁进行引导,帮助其找到正确的方法即可。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劳动,幼儿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彼此,认识到彼此之间的依存关系,增进彼此的友谊,培养自身的交际能力。就算是性格内向的幼儿,在劳动的过程中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大胆且积极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等到黄瓜成熟的时候,幼儿会十分迫切地想要收获,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但是黄瓜的数量有限,对此,幼儿就会互相讨论分配方法,进而找到最为公平的“将黄瓜平均切成若干块”的方法,让所有人都能一起品尝。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的劳动意识得到了培养,合作意识、分享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四、组织主题活动开展劳动教育
(一)组织教育主题活动,树立幼儿的劳动观念
劳动教育并不是单一的技术性教育,而是融合了道德、情感的综合性教育。要想养成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幼儿正确的劳动观念,教师需要将劳动教育视作幼儿园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且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开展相关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例如,在幼儿园的午餐时间,部分幼儿不喜欢吃青菜,甚至会趁教师不注意偷偷把青菜倒掉,造成了浪费。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开展主题为“粒粒皆辛苦”的劳动教育活动,在活动中组织幼儿观看农民种植蔬菜的视频,并分享蔬菜种植的相关知识,然后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来调动幼儿的参与性,让幼儿理解和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学会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
(二)组织节日主题活动,养成幼儿劳动的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节日主题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节日来临之际是开展劳动教育的良好时机。将劳动教育和节日活动相结合,能够让幼儿通过节日的情感属性,感受到劳动的魅力。例如,在重阳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去老年公寓,帮助老人进行劳动,包括打扫房间、清洗碗筷等;也可以鼓励幼儿回家以后,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制作水果拼盘等,帮助幼儿学会关心长辈,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又如,在端午节、冬至等节日,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包粽子、包饺子等。在这样的主题活动中,幼儿不仅可以掌握劳动技巧,感受到劳动的乐趣,还可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培养爱国精神。再如,寒假期间,教师可以为幼儿布置与家人一同开展大扫除的任务,联合家长对幼儿的劳动习惯进行培养。因此,开展节日主题活动对于劳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下,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会提升,并在劳动中学会感恩,将劳动成果分享给他人,这对于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宝贝厨艺”主题活动,邀请家长到幼儿园,让幼儿为家长制作午餐,让家长直观地感受到自己孩子的成长,并通过亲子活动的方式,让幼儿体会家长的辛劳,加深家长对幼儿的了解,并获得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支持。在联合家长开展的活动中,幼儿劳动的积极性会更高,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也会成为幼儿劳动技能提高的关键。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幼儿园大班幼儿开展劳动教育,应当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需要了解幼儿的实际需求和身心发育特征,通过不同类型的教育方式,帮助幼儿掌握劳动方法和技巧,并为其提供劳动实践的机会,让其不断巩固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1]盛晶晶.家园合作促进大班幼儿劳动体验的行动研究[J].文存阅刊,2021(28):136.
[2]凌芬娥.我劳动,我快乐:大班幼儿劳动习惯培养点滴[J].当代学前教育,2008(02):28-30.
【关键词】 大班幼儿;劳动习惯;路径
幼儿年龄较小,正处于身心发育以及认知世界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其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大班幼儿,该阶段的幼儿一般在6岁左右,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责任观念与独立观念,和其他阶段的幼儿相比,大班幼儿对于事物的理解更为深入。在对大班幼儿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应当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对其进行劳动意识的培养,让幼儿通过参加活动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养成良好的习惯。劳动是光荣、美丽的,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在幼儿园教学中,劳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一部分幼儿存在对劳动缺乏兴趣、有不良生活习惯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家中受到过度保护,缺少锻炼的机会。针对这些问题,幼儿园以及教师需要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实际发展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帮助幼儿通过参与各种活动,逐渐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为幼儿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开展劳动教育
(一)通过值日安排,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劳动,劳动是构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实际生活中渗透劳动教育,持续对其价值观进行塑造,能够让其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因此,教师需要在幼儿的生活中合理地开展劳动教育,让幼儿正确地理解劳动。教师可以在教室墙壁上张贴班级值日表,以此来创设良好的劳动环境,通过安排值日生的方式明确幼儿的劳动责任,并帮助其形成劳动意识。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内选择一名幼儿,让这名幼儿当劳动组长,负责安排值日生。值日生需要负责班级内一整天的集体劳动项目,包括整理桌面及玩具、打扫区域卫生、分发餐具、收拾餐桌等。在幼儿劳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如果发现幼儿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应当及时予以帮助;如果幼儿的劳动项目做得较好,则应当及时予以鼓励。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幼儿的劳动积极性会显著提升,幼儿能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向幼儿传授劳动技巧,提高幼儿的劳动能力
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以幼儿的年龄特征、身心发育特征和幼儿的实际需求为基础,才能够实现劳动教育活动的育人价值。大班幼儿的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需要教师对他们开展劳动教育的呢?教师可以直接让幼儿回答这个问题,引导幼儿互相讨论和交流,最终得出结论,即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整理教室内的图书或玩具、饭后收拾餐桌、打扫教室卫生、倒垃圾和穿针引线等行为有关。这些都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其中有些活动相对简单,幼儿只需要进行互动交流就能够掌握相应的技巧,如收拾餐桌。也有一些活动难度较大,如怎样正确地扫地。对于扫地技巧的传授,教师应当组织开展集体教学,帮助幼儿掌握该技巧。教师可以先带领幼儿认识各种类型的扫把,并了解每种扫把的用途,及其适合打扫的区域,之后再教授幼儿正确的扫地技巧,告诉幼儿如何正确拿扫把,在扫地时要保持同一方向,并且在整个过程中身体不能过于僵硬;如果扫地时遇到了障碍物,要注意将其挪开,以保证把相应的区域打扫干净。还有一些劳动技巧幼儿很难在短时间内学会,如穿针引线。针对穿针引线技巧的教学,教师则可以选择借助相关区域,通过长时间的教育帮助幼儿进行学习和理解。教师要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让幼儿明白穿针的整个流程,明确其步骤。教师可以在区域内投放一些针孔较大的针和质地较硬的线,指导幼儿先将线的一端弄尖,再将线对准针孔,慢慢地将线穿过针孔后,再将线头打结。在幼儿熟练掌握了穿针和打结的方法以后,教师可以发给幼儿麻布等材料,带领幼儿学习刺绣的技巧,通过层层递进的教育,让幼儿学会劳动,养成习惯。除此之外,由于幼儿大都有着爱玩的天性,因此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游戏或者比赛的形式来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帮助幼儿掌握相关的劳动技巧,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叠被子比赛、扫地比赛等,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到劳动中,持续巩固幼儿的劳动技能,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
二、根据幼儿的特点开展劳动教育
在幼儿逐渐掌握劳动的方法和技巧之后,教师还需要为他们创设施展劳动技能的条件,并让他们运用劳动方法和技巧去实践,从而让这些劳动技能成为幼儿综合能力的一部分。例如,在实际的幼儿园生活中,部分幼儿整理收纳的能力相对较差,他们在用完某些物品之后,往往不会将其放回原位,而是乱放乱扔。具体来说,有的幼儿从自己家里带来雨伞、汗巾等物品,到教室后将它们随处乱放,等到了放学时就找不到了;有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也不能很好地对材料进行分类和整理。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部分幼儿缺乏技能练习的机会,他们虽然学习了相关技能,却没有灵活地应用。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需要在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循序渐进地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帮助幼儿养成劳动习惯,让幼儿学会将劳动方法和技巧真正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大班幼儿的身心发育比其他阶段的幼儿更为成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理解能力也更强,可以较快地掌握相关的劳动技巧。因此,教师应当为幼儿创造劳动的机会,鼓励幼儿自己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1]。例如,冬天的时候,在幼儿到了教室后,教师可以指导幼儿自己将厚外套用衣架挂好,并将其整理平整,放置到衣柜中。又如,在幼儿用餐的过程中,对于喝水的杯子、餐后的碗筷等,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清洗,完成清洗以后再交给工作人员消毒。再如,在幼儿午睡起床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的被子叠好,并将其摆放整齐。这样可以让幼儿有充足的机会去实践自己所学的劳动技能,不断地培养劳动习惯和劳动意识。上述事情虽然简单,但也是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做的事情。教师鼓励和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实践,最重要的目的并不是关注他们能否完美地完成任务,而是给予他们实践的机会,并且让他们在持续的实践中,巩固自身的劳动技能,进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后续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三、通过区域活动开展劳动教育
(一)通过教师带头,激发幼儿劳动的兴趣
要想帮助幼儿更好地投入劳动中,教师需要建立具有生活特色的劳动区域,以此营造和构建良好的劳动氛围和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自身的影响去带动幼儿积极参c劳动,并让幼儿主动地模仿教师的劳动行为,学习劳动技巧,养成劳动习惯,最终收获劳动成果[2]。例如,教师组织开展了“小小菜园”区域活动。在开展活动之前,教师应当提前做好区域的布置工作,以此让幼儿在实践过程中有强烈的代入感,调动幼儿劳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之初,幼儿们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此时,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工具种植蔬菜。幼儿观察到教师的行动以后,会进行思考,纷纷加入劳动中。教师不仅需要做好引导者的工作,还需要在幼儿实践的过程中给予其合理的指导,帮助其掌握正确的种植方法,包括如何挖土、播种、浇水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安排好“小小菜园”活动的后续劳动内容,在值日活动中增加为菜园的蔬菜浇水施肥的任务,以确保劳动教育有始有终,并且让所有幼儿都能够在区域活动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
(二)开展多种区域活动,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
区域活动具有自由、自主的特点,是幼儿十分喜欢的活动项目之一。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将劳动教育与区域活动有机融合,将劳动教育游戏化。例如,在小厨房区域,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制作水果拼盘、榨果汁、做甜点等;在劳动区域,可以指导幼儿缝制围巾、汗巾和刺绣等;在种植区域,除了种植蔬菜,还可以预留出一块区域给幼儿自行种植一些观赏植物。在这样的区域活动中,教师给予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幼儿自由地选择劳动项目,有利于提升幼儿在开展劳动时的积极性,激发幼儿劳动的兴趣,帮助幼儿养成劳动的习惯。
(三)鼓励幼儿互相合作,创设良好的劳动氛围
在劳动实践中,教师应当鼓励幼儿和其他伙伴积极地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合作的方式开展劳动活动。以“小小菜园”活动为例,教师可以让幼儿自行分工合作,明确哪些幼儿负责挖土,哪些幼儿负责播种,哪些幼儿负责施肥,等等。在互相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幼儿的劳动兴趣会更高,在提升劳动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在实际的活动中,幼儿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问题,此时教师需要给予他们自主思考和讨论的机会,让其学会合作劳动。例如,在种植黄瓜的活动中,幼儿可能会遇到包括如何区分瓜苗、如何正确地施肥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幼儿会自主展开讨论和交流,通过探索和研究的方式去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教师此时只需要在一旁进行引导,帮助其找到正确的方法即可。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劳动,幼儿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彼此,认识到彼此之间的依存关系,增进彼此的友谊,培养自身的交际能力。就算是性格内向的幼儿,在劳动的过程中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大胆且积极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等到黄瓜成熟的时候,幼儿会十分迫切地想要收获,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但是黄瓜的数量有限,对此,幼儿就会互相讨论分配方法,进而找到最为公平的“将黄瓜平均切成若干块”的方法,让所有人都能一起品尝。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的劳动意识得到了培养,合作意识、分享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四、组织主题活动开展劳动教育
(一)组织教育主题活动,树立幼儿的劳动观念
劳动教育并不是单一的技术性教育,而是融合了道德、情感的综合性教育。要想养成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幼儿正确的劳动观念,教师需要将劳动教育视作幼儿园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且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开展相关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例如,在幼儿园的午餐时间,部分幼儿不喜欢吃青菜,甚至会趁教师不注意偷偷把青菜倒掉,造成了浪费。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开展主题为“粒粒皆辛苦”的劳动教育活动,在活动中组织幼儿观看农民种植蔬菜的视频,并分享蔬菜种植的相关知识,然后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来调动幼儿的参与性,让幼儿理解和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学会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
(二)组织节日主题活动,养成幼儿劳动的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节日主题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节日来临之际是开展劳动教育的良好时机。将劳动教育和节日活动相结合,能够让幼儿通过节日的情感属性,感受到劳动的魅力。例如,在重阳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去老年公寓,帮助老人进行劳动,包括打扫房间、清洗碗筷等;也可以鼓励幼儿回家以后,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制作水果拼盘等,帮助幼儿学会关心长辈,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又如,在端午节、冬至等节日,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包粽子、包饺子等。在这样的主题活动中,幼儿不仅可以掌握劳动技巧,感受到劳动的乐趣,还可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培养爱国精神。再如,寒假期间,教师可以为幼儿布置与家人一同开展大扫除的任务,联合家长对幼儿的劳动习惯进行培养。因此,开展节日主题活动对于劳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下,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会提升,并在劳动中学会感恩,将劳动成果分享给他人,这对于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宝贝厨艺”主题活动,邀请家长到幼儿园,让幼儿为家长制作午餐,让家长直观地感受到自己孩子的成长,并通过亲子活动的方式,让幼儿体会家长的辛劳,加深家长对幼儿的了解,并获得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支持。在联合家长开展的活动中,幼儿劳动的积极性会更高,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也会成为幼儿劳动技能提高的关键。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幼儿园大班幼儿开展劳动教育,应当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需要了解幼儿的实际需求和身心发育特征,通过不同类型的教育方式,帮助幼儿掌握劳动方法和技巧,并为其提供劳动实践的机会,让其不断巩固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1]盛晶晶.家园合作促进大班幼儿劳动体验的行动研究[J].文存阅刊,2021(28):136.
[2]凌芬娥.我劳动,我快乐:大班幼儿劳动习惯培养点滴[J].当代学前教育,2008(02):28-30.
- 【发布时间】2023/11/3 18:06:38
- 【点击频次】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