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基于驱动问题推进幼儿项目活动的研究
——以小班《小麦保卫战》项目活动为例
【摘 要】 项目活动学习要来源于幼儿的兴趣和生活,最终目的是探索幼儿身边的真实问题;它具有创生性与延续性,有一定的留白空间,并且不将学科知识作为重点,而是关注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策略性知识。而驱动性问题是项目活动学习的“灵魂”,没有驱动性问题就没有项目化学习。真实性、吸引性、挑战性、开放性是驱动性问题的特点。
【关键词】 驱动性问题;项目活动;小班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让每个孩子都获得全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应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并且能主动去寻找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幼儿园的主题活动,其实是一种探究型的课程,它是围绕着一个主题,通过让幼儿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环境、现象的学习活动形式,它本身就具有核心性、主体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的特点,能最大程度满足幼儿持续探究的需要。而基于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是属于师生互动型的,通过幼儿与教师围绕某一值得学习的主题展开深入的调查探究,从而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本文以小班《小麦保卫战》项目活动为例,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基于驱动问题推进幼儿项目活动,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一、懂得捕捉幼儿的好奇心并确定驱动“真”问题
项目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围绕项目主题设计的、契合课程标准的具有凝练意义的驱动性问题,它是能够引发幼儿自主探究和推动学生问题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幼儿活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活动前,我们通过3步骤寻找幼儿存在的“真”问题。
1.观察幼儿兴趣
通过日常带班过程的观察、幼儿访谈、幼儿会议等方式方法记录幼儿兴趣,比如在《小麦保卫战》中:
一天早操结束后小朋友们想去看看种植的丝瓜长的怎么样了,突然发现有很多小鸟在吃哥哥姐姐种的小麦。
“小鸟都要把哥哥姐姐的小麦吃完了,怎么办啊?”
“小鸟除了吃小麦还会吃什么呢?”
“小麦成熟了吗?”
此刻幼儿兴趣都在小麦和小鸟身上,可是这个话题的范围较大,内容较散,且个别发现不代表集体需要,所以我们需要收集幼儿问题,进一步了解幼儿真实需要。
2. 收集幼儿问题及话题
通过询问“关于小鸟/小麦你想知道什么呢?”“怎么保护小麦不被小鸟吃掉”等收集幼儿问题并归类
通过对幼儿问题的收集以及归类,发现幼儿对小麦的生长过程和保护小麦的方法都很感兴趣,那是不是表示这两个话题都可以进行呢?我们需要进一步的价值判断。
3. 对幼儿现状、需要、发展价值分析,确定驱动问题
尽管项目化学习以儿童为本位,重视儿童的兴趣,但并非儿童提出来的所有问题都值得他们花费时间去探究,因此,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剔除探究价值比较低、不符合儿童发展水平的问题。
通过前期的观察、讨论和准备,幼儿仔细观察生活中人们是怎么保护果实的?将已有经验引入到本次活动中。项目化学习活动注重儿童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决定权。生活中的“小问题”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我们聚焦问题展开讨论,正因为是孩子们自己的选择,参与中更有勇气和自信。于是我们将这次整个活动的驱动问题定位“如何保护小麦不被小鸟吃掉?”
二、 在问题驱动中深化项目活动
在项目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是整合性的,包含多领域的内容,学习的内容是相互交织、有机整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割裂的,更不是简单拼凑的。而每个过程中的驱动问题都能推进以及深化项目活动。
从幼儿那里获得驱动性问题雏形后,教师还需要其对进行提炼。因为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提出的问题多为具体的事实性问题,指向的知识较为琐碎,难以操作。《小麦保卫战》中面对幼儿问题,尊重幼儿,鼓励幼儿探究他们想要知道的问题。并提前思考小班幼儿的分组项目如何更有深度的推行。于是细化幼儿活动,在保护小麦的问题下根据幼儿兴趣分成四组(引诱组、吓唬组、保护组和气味组),每组的驱动问题更加细致,比如:引诱组是“小鸟喜欢吃什么?”“小鸟喜欢玩什么?”“我们怎么引诱小鸟不去吃小麦?”等。每个问题一定是开放的,可持续、可操作的。
三、 成果梳理,师幼共成长
在项目活动的高潮阶段,需要幼儿进行总结性的输出, 幼儿以各种方式分享交流所获得的新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即成果展示。成果展示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小麦保卫战” 项目活动的成果展示是幼儿亲自制作的稻草人以及关于稻草人的科普绘本以及销售展等。
(一)明晰价值,思考开展活动的可能性,做有准备的教师
并不是所有幼儿感兴趣的事物都要发展成项目活动。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驱动问题。当幼儿对某一主题产生兴趣,在确定是否以此为主题开展项目活动前,教师首先要思考主题的价值是什么,即通过活动幼儿能够获得哪些方面的成长。教师还需要思考主题开展的适宜性和可能性,即这些探究点是否适合本年龄阶段的幼儿、是否适合本班幼儿,以及开展活动所需支持条件是否能满足。在项目活动中,幼儿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流动的、充满变化的。因此,教师需要在活动中不断地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根据幼儿的兴趣、活动开展情况并进行驱动问题推进、价值分析,随时思考后续活动开展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做有准备的教师, 针对不同幼儿做不同的引导,不断调整后续活动内容。
(二)抓住幼儿认知冲突,提出驱动性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幼儿由于生活经验尚不丰富、认知结构尚未完善,当有超出他们认知范围的事物出现时,即产生认知冲突时,他们会非常好奇,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索欲。认知冲突是幼儿思考的起点,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当幼儿对某事物产生认知冲突时,教师可以在判断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把握住这个机会,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出驱动性问题。教师可以借助于小心地调整幼儿的兴趣以及梳理他们的想法,帮助幼儿进一步明确问题,如“有没有什么是你想要知道的呢?”教师也可以通过介绍某件作品与幼儿进行讨论,有意引出他们的想法,如“你认为这是做什么用的呢?”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引发幼儿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三)设置驱动性问题链,保持幼儿思维的连续性,开启深度学习
幼儿的学习是一个由易到难、步步深入的过程。在项目活动中,幼儿不断尝试与思考,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教师如果能发现并抓住幼儿一连串的疑问,通过问题链的形式抛回给幼儿,能够帮助幼儿深入地思考,使得幼儿的学习朝向深度进发。如在“‘小麦保卫战”项目活动中,教师围绕自主策划保护小麦方法中吓唬组设置问题链:小鸟怕什么?稻草人什么样?稻草人怎么做?稻草人放哪里?等等。问题链引发了幼儿对幼儿园中不同地面优缺点的探讨、对天气预报的关注、对稻草人造型的创新,激发幼儿不断思考,进行深度学习。当活动仅仅依靠幼儿难以推进和深入时,教师可以适时介入,站在更广泛的视野,提供学习材料,提出反问,激发幼儿深入思考,推动活动继续开展。
项目活动中最核心的是驱动性问题链的设置。在生成问题链时,教师要关注驱动性问题链的逻辑性,使驱动性问题链螺旋而上、层层推进,让幼儿能“有阶可上”,保持思维的连续性,从而促进幼儿的主动探究和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 吴亚玲.基于驱动性问题的大班项目化学习初探——以“保卫萝卜”活动为例[J].甘肃教育,2022(04):108-111.
[2] 李敏婕,牛云燕.运用马赛克方法生成驱动性问题——以“幼儿园‘树’的统计”项目为例[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23(05):43-44.
- 【发布时间】2023/11/3 18:07:50
- 【点击频次】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