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作者】 索太卓麻

【机构】 青海省贵德县常牧民族寄宿制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数学是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对学生日后的学业发展和思维辨析能力有重大的影响力。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数学问题,在思考和提问中提高自身能力。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课堂教学质。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课堂教学情境维系着学生的认知、动机、兴趣和意志信念。良好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想象力,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利用质疑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中积极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自主质疑、主动探索,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重要教学手段。因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最具有震撼效果,最能使学生产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冲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疑点,巧妙运用设疑技巧,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其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培养其发现问题的习惯方法,然后把学生发现的问题引向深入,这种质疑情境的创设,能有效激活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可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1、10、1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深感新奇,纷纷议论。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1米=10分米=100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1元=10角=100分,此时教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得出1元=1.0元=1.00元;1米=1.0米=1.00米,验证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性质。这样创设情境,形成悬念,培养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学生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创新的乐趣。
  二、借助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数学发展史上宝贵的财富。在课堂之上,运用这些故事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引子,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到数学知识的厚重感,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将自身的精力投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之上。例如,在对圆周率进行介绍的时候,可以讲解包括祖冲之在内的各位数学家对圆周率的发现所做出的贡献,分析国内外的研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数学发展过程,知识的诞生和推进。让学生们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的来源有清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能够学习数学家们艰苦探索的精神并运用到自身的学习生活之中。
  三、交流合作创设问题情境
  有人曾说:“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得到的却是更加丰富的思想。”数学教学中,交流与合作是现代教育的精髓。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好问题,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创设各种形式的交流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在个体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经过分析、比较、筛选,发现最佳思路、解法或结果,使个体思维在集体智慧中得到升华。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预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大小全等的梯形,课堂上启发学生自己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动手拼一拼,看能不能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动手拼摆,很快发现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于是推导出了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教师因势利导,穷追提问:是否还有别的方法?有的学生便讲出自己的方法,即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推导出计算公式。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学生通过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学生们拼出了多种图形,不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思维。
  四、巧用新旧知识连接点创设问题情境
  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情境,制造冲突,学生自然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过去我们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今天,大家能否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请同学们试试。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还可以利用问题、设立疑点、猜测、验证、错例反证、考察等等创设问题情境,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情境的创设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其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虽不是目的,但没有情境的创设,就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油、催化剂。
  五、利用想象创设问题情境
  传统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研究表明: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如学习比的知识以后,根据班级里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4/7,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3……通过想象,进一步沟通比和分数的联系。通过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教学形式符合当前对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要求,其中蕴含了大量抽象知识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在遵循参与性和针对性等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积极地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以便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放飞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N].发展导报,2019-01-11(19)
  [2]宋玲.探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
  • 【发布时间】2023/11/3 18:14:05
  • 【点击频次】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