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应与生活相联系
【关键词】 ;
【正文】 《新课程标准》还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实用性,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一、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
1.用生活中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经验和知识从无到有。通过多年的学习,在他们的头脑里已经积累了许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如:在教“圆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说一说现实中看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学生会举出很多实物,比如水桶底,下水道洞口的盖子,汽车的轮子等等。那么,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面圆形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讲出了许多为什么这样设计的理由:“水桶的底面用圆形可以多装水,而且还比较漂亮;下水道的盖子做成圆形就不会掉入洞内;汽车的轮子做成圆形行驶起来就很平稳,行驶的速度会更快。”接着教师再引出学习的内容:“这些好处都是与圆有关的,等学了圆的认识之后,大家就会更加明白它的设计道理的。”由于有了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开头,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目的性强了,兴趣自然产生了。
2.用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对比,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数学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出发来学习和掌握数学。如我在教学体积单位时,讲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先让学生伸出食指,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第一个指节大小。下一步,我让学生用食指的第一指节来跟身边的事物进行大小比较,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然后我拿出一个粉笔盒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有如粉笔盒大小。1立方米这个空间概念有多大呢?我让学生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立方米的正方体有多大?与此同时,马上出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架。学生们一看到木架都不约而同地叫了出来“哗”很大啊!于是学生明白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米。为了让学生实际体会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接着我又提出:同学们猜一猜,在1立方米的正方体里,可以装进多少个四年级的同学?问题一出,同学们马上议论纷纷。有的说10个人、有的说12个人、更有的说20个人……为了证明确实人数,我现场请一些学生一个个有序地钻进木架里面。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有趣,学生学情高涨。结果一出,同学们都非常惊讶,原来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架能钻进15位四年级的学生。这样,在同学们既兴奋又惊奇的目光中,我们完成了对1立方米这个体积单位的认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受数学问题。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但不能说学习数学就可以脱离实际,而是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从而激出学习的需要,这也是重视数学教学的源头的一个方面。
1.创设生活情境,出现数学问题。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能够所理解和亲身经历,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本质。例如我就亲眼目睹过北京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他是怎样创设生活情境,再现数学问题的。艾老师所上的《相遇应用题》一课,令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例题是这样:“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客车平均每小时行50千米,货车平均每小时行40千米,3小时后两车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在上课前,艾老师先送给同桌的学生两辆纸模型车。左边学生统一拿客车,右边学生统一拿货车。艾老师一开始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手上都拿着客车或货车,大家来猜一猜,今天艾老师准备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同学们马上回答。学生1:“客车司机?”艾老师:“不对。”学生2:“货车司机?”艾老师:“也不对。”学生3:“罪犯?”同学们哈哈大笑。艾老师:“都不对。今天我要扮演的角色是一位交通警察。”同学们马上产生好奇感,艾老师为什么要扮演一位交通警察呢?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就开始来劲。接着艾老师就扮演交通警察指挥同桌的同学拿着客车和货车同时相对而行,再现客车和货车同时行走和相遇的整个过程。在两车同时相对而行中,艾老师使学生充分理解了两车运动的规律和特点。如(1)两车相遇地点在哪里?(2)甲、乙两地的路程就是谁和谁的路程的和(总路程=客车行走的路程+货车行走的路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轻松又愉快,手口并用,艾老师把抽象的应用题简单再现,使到它能成为学生的亲身经历。
2.创设生活情境,直入数学问题。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例如,我在教学“小数的认识和计算”时,就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开展活动。要求学生此次活动的钱数都要以“元”为单位进行交易。如一个学生拿5元钱买单价是1元2角的圆珠笔两支,单价是5角的橡皮一块,售票员应找回多少钱?1元2角等于多少元?5角等于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这一系列问题既形象直观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运用于现实生活,使学生真正达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后,让学生深入生活去观察这种性质的实际用途:“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做成了三角板,三角支架,自行车的三角架等。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做成了推拉门,电动门等”,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因此教学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由此可以说,现实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数学教学内容应该是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亲近感的内容。当教学内容确定之后,不同的内容,将会对教学产生不同的效果,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就会使教学活动过程显得枯燥乏味;有趣的内容,将会使教学过程变得趣味横生。
一、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
1.用生活中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经验和知识从无到有。通过多年的学习,在他们的头脑里已经积累了许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如:在教“圆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说一说现实中看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学生会举出很多实物,比如水桶底,下水道洞口的盖子,汽车的轮子等等。那么,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面圆形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讲出了许多为什么这样设计的理由:“水桶的底面用圆形可以多装水,而且还比较漂亮;下水道的盖子做成圆形就不会掉入洞内;汽车的轮子做成圆形行驶起来就很平稳,行驶的速度会更快。”接着教师再引出学习的内容:“这些好处都是与圆有关的,等学了圆的认识之后,大家就会更加明白它的设计道理的。”由于有了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开头,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目的性强了,兴趣自然产生了。
2.用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对比,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数学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出发来学习和掌握数学。如我在教学体积单位时,讲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先让学生伸出食指,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第一个指节大小。下一步,我让学生用食指的第一指节来跟身边的事物进行大小比较,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然后我拿出一个粉笔盒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有如粉笔盒大小。1立方米这个空间概念有多大呢?我让学生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立方米的正方体有多大?与此同时,马上出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架。学生们一看到木架都不约而同地叫了出来“哗”很大啊!于是学生明白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米。为了让学生实际体会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接着我又提出:同学们猜一猜,在1立方米的正方体里,可以装进多少个四年级的同学?问题一出,同学们马上议论纷纷。有的说10个人、有的说12个人、更有的说20个人……为了证明确实人数,我现场请一些学生一个个有序地钻进木架里面。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有趣,学生学情高涨。结果一出,同学们都非常惊讶,原来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架能钻进15位四年级的学生。这样,在同学们既兴奋又惊奇的目光中,我们完成了对1立方米这个体积单位的认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受数学问题。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但不能说学习数学就可以脱离实际,而是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从而激出学习的需要,这也是重视数学教学的源头的一个方面。
1.创设生活情境,出现数学问题。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能够所理解和亲身经历,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本质。例如我就亲眼目睹过北京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他是怎样创设生活情境,再现数学问题的。艾老师所上的《相遇应用题》一课,令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例题是这样:“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客车平均每小时行50千米,货车平均每小时行40千米,3小时后两车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在上课前,艾老师先送给同桌的学生两辆纸模型车。左边学生统一拿客车,右边学生统一拿货车。艾老师一开始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手上都拿着客车或货车,大家来猜一猜,今天艾老师准备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同学们马上回答。学生1:“客车司机?”艾老师:“不对。”学生2:“货车司机?”艾老师:“也不对。”学生3:“罪犯?”同学们哈哈大笑。艾老师:“都不对。今天我要扮演的角色是一位交通警察。”同学们马上产生好奇感,艾老师为什么要扮演一位交通警察呢?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就开始来劲。接着艾老师就扮演交通警察指挥同桌的同学拿着客车和货车同时相对而行,再现客车和货车同时行走和相遇的整个过程。在两车同时相对而行中,艾老师使学生充分理解了两车运动的规律和特点。如(1)两车相遇地点在哪里?(2)甲、乙两地的路程就是谁和谁的路程的和(总路程=客车行走的路程+货车行走的路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轻松又愉快,手口并用,艾老师把抽象的应用题简单再现,使到它能成为学生的亲身经历。
2.创设生活情境,直入数学问题。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例如,我在教学“小数的认识和计算”时,就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开展活动。要求学生此次活动的钱数都要以“元”为单位进行交易。如一个学生拿5元钱买单价是1元2角的圆珠笔两支,单价是5角的橡皮一块,售票员应找回多少钱?1元2角等于多少元?5角等于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这一系列问题既形象直观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运用于现实生活,使学生真正达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后,让学生深入生活去观察这种性质的实际用途:“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做成了三角板,三角支架,自行车的三角架等。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做成了推拉门,电动门等”,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因此教学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由此可以说,现实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数学教学内容应该是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亲近感的内容。当教学内容确定之后,不同的内容,将会对教学产生不同的效果,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就会使教学活动过程显得枯燥乏味;有趣的内容,将会使教学过程变得趣味横生。
- 【发布时间】2024/1/1 10:23:35
- 【点击频次】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