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之我见

 

【作者】 王 芬

【机构】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法。宋人郑侠曾这样描述诵读之法:“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莫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意思是说:读书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问题就不会分神。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语文

  从古至今,古诗词滋养了无数读书郎,对儿童的心灵、情感的熏陶与升华,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出学习故事的热情,学习诗人的遣词造句,同时要引导学生剖析其语言,品味古诗词,探索其真谛,汲取其营养,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和提升。
  一、采用朗读方式感受古诗词的文字美
  小学语文古诗词中,存在较多富有美感的句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着重画出具有美感的句子,让学生以吟诵的方式进行重点朗读,例如唐代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两句诗,以字面的意思即可大致的了解,作者并没有采取复杂的表达方式,学生在朗读时,即可体会诗句字里行间传递的美,树木茂密的山间在经过一场新雨洗礼后更加幽静,夜幕降临,秋风袭来,带来阵阵凉意,此时皎洁的月光透过树木间的空隙,照在清澈的小河上,只见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的流淌,刻画了秋雨过后山间的晚景。又如,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整首诗的文字都是极美的,学生可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字间描绘出一个稚嫩的孩童在水边垂钓,显示出孩童的天真和童趣,因为害怕鱼儿受到过路人的惊吓,以致赶忙摇手回绝路人的询问,让学生在文字中感受孩童的天性,通过蓬头稚子、侧坐、遥招手等等感受作者文字的美感。
  二、注意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非常重视诵读。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的特点,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正说明了诵读的功效。诵读可以使鉴赏者感知诗词的音调美和诗词中特定的意境,吟诵得多了,还可能引发鉴赏者的想像、联想、体验和感受,潜心品味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鱼之游于江海之中,自有无穷乐趣。对于初学者,这是最有效的审美手段。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为了让学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我经常采用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打着节拍来读。当那种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和着拍子从学生们的口中流溢出来时,你一定会被深深地感染的。这种诵读法,跟让他们正襟危坐、面目严肃地“念经”比起来,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分类学习,进行资源整合 
  比如在复习古诗词教学时,可将题材、立意相同的古诗词放在一起学习,按主题进行资源整合,以题材为桥梁,带领学生对比体会,会起到背景资料相互补充的作用。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发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学生就会明白,在古代,送别是一种常见的行为。因交通不便造成的离别,更萦绕着复杂的情绪。所以,美酒、柳枝、江水等物象就成为古诗中送别的代表物品。以后学生再遇到送别诗,他自己就会赏析了。这不就是授之以渔吗?
  四、合理联想,深入理解
  古诗词之所以十分美妙,是因为其运用了精炼的语言而达到了生动的意向,营造出作者当时的氛围,让读者进入遐想之中。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于古诗词意境的重现,加深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这是一首著名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词,作者从侧面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这里的“小扣柴扉久不开”,给学生制造了想象的空间,为什么敲不开门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设想一下,诗人敲不开门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开始积极探索这个原因,是外出了呢?还是在院子里干活没听到敲门声呢?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为什么只看到一枝红杏?院子里还有什么景色?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历,逐一想象院子里的景色:生长茂盛的蔬菜,开满鲜花的果树,还有一群群的蜜蜂在采蜜,花间还有蜻蜓和蝴蝶的身影,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这是“一枝红杏出墙来”引发的思考,由点想到面,由一只杏花想到了院子里看不到的满园春色。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一方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五、从古诗的情感性切入是进行审美教育的目的 
  审美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体育等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古诗除了栩栩如生的形象,还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教师要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中去,认识美、感受美,热爱美,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写了登高望远的意境:“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但作者意犹未尽,还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喜欢登高望远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时间无穷无尽,空间无边无际,也就是充满了时间和空间,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有限的时空推向无限的时空,可以获得人生的感悟。学生读到这里,就会随着作者的登高步伐上升,上升,再上升;望远,望远,再望远。在那更广阔的天地里,视野更为宽阔,心胸更为宽广,意境更为壮观,心灵更为洁净化......因此,审美教育是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心理功能上得到和谐,感情色彩上产生共鸣,道德情操上得到陶冶,思想境界上得到升华。 
  总之,意境的想象、语言的品味、情感的诵读,这几方面体现了古诗词教学的共同规律。我们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探索,让古诗词教学焕发出绚烂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唐有泉. 试析新课改视野下的小学语文目标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08
  [2]叶晖莲.启发想象:让阅读教学厚重起来[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0,04
  [3]吴裔春.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认识[J].语文学刊,2020,20
  • 【发布时间】2024/1/1 10:27:15
  • 【点击频次】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