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化抽象为具体 夯实概念建构

 

【作者】 裴 琴 郑朝晖

【机构】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特级教师吴正宪《面与周长》教学片段赏析

  “面积”和“周长”常常易被学生混淆,而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周长”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近期,我观摩了吴正宪老师的课例《面与周长》,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面”与“周”的含义,吴老师利用多种感官进行教学,进而建立“面”与“周”的丰富表象。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部分教学片段的赏析。
  片段一:“面”与“周”浮出水面
  1. 摸一摸,初步感受“面”与“周”的存在
  师:好了,孩子们,在你们唱歌的时候,我就在黑板上干了这事,看见了吗?看见了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学生分别说出看出了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师:我听懂了,你们都看见了不同的图形。首先看到了图形的什么?女孩:我看到了图形的颜色。师:有哪些颜色?生:有红、黄和白。师:真好,他看的图形有颜色。那当这个纸片放在了黑板上,你首先看到了什么?要说不出来去摸摸也行。生:看到了图形的角。(动手摸一摸)师:你呢?大声一点。生:我还看到了图形的边。师:还有吗?生:我还看到了图形的形状。师:它是一个什么形状的?生:正方形。(教师请学生上台摸一摸图形)师:他摸的是图形的什么?生齐声回答:边。师:还看到什么?(教师再请学生上台摸一摸图形)师:他摸的是图形的什么?生齐声回答:面。师:孩子们,黑板上的图形有人一看就看见了颜色,也有人一眼看出来不同形状的图形,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教师一边指着图形一边说),你们从颜色看到了形(板书:形),从形里面首先看到了什么?接下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角、面、边。师:你们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善于观察。你能上台摸一摸这个图形的边吗?(教师指着长方形)生1、生2、生3分别摸出长方形不同的三条边。生4摸出长方形的四条边。师:她正好摸了这个图形的?生:一圈。师:一圈还可以怎么说?生:一周。师板书:周。师:看看你们的桌子,有边,也有面,以及你们的文具盒,教材……找一找面在哪儿?周在哪儿?面和周一样吗?(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
  2. 比一比,初步认识“面”与“周”的区别
  生:不一样。面是平平的、滑滑的。周是细细的。师:周在哪儿?面在哪儿?
  生:周在面的外面,面在周的里面。
  3. 想一想,初步体会“面”与“周”的联系
  师:那它们就没有关系了?什么关系?生:周在面的外面,面离不开周,周也离不开面。师:面在周的里面,周又把面包围了,它们确实是一对非常好的朋友,谁也离不开谁。
  【赏析】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依靠形状、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儿童对面的感知是显性的,对周的感知是内隐的。因此,在教学中,吴老师特意用“色”凸显“面”,用“边”理解“周”,符合其认知心理发展规律。通过摸一摸,他们感受到面是平平的、滑滑的,而周是细细的。通过多感官教学,多方面阐述,学生更容易去理解。
  片段二:“一剥、一量”识周长
  1. 剥离边线,获得“一周”
  师:由于面的特征太强大了,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但是那条边太细了,我们不容易看出来,我现在就当着你们的面,活生生地把它剥下来。要剥谁?(周)也就是我们说的边线。师:我在这里做一个记号,先从这里开始剥。我想要剥什么?(一周)到哪儿就停呢?师(动手剥):这条细细的线浮出水面了,现在剥出几条线了?(一条)还继续剥吗?伸出你们的手,想想现在又有一条边要怎么样?(浮出水面)现在是不是一周了?(继续剥)师:从起点来再回到起点去。师将剥离的线粘贴在黑板上,这条线段就是正方形的?(一周)
  2. 测量边线,获得周长
  师:假如我想要买一周的花边,这一周的花边有多长?怎么求。生:直尺测量。
  师动手测量出结果是80厘米。师:80厘米是什么?生:正方形一周的长度。师:正方形一周的长度就叫什么?生:正方形的周长。师回顾刚刚的过程。师:正方形的周长测量完了,接下来是长方形的周长。教师引导学生剥离长方形的边线,估一估这条线有多长?多生猜。接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测量出来长方形的周长。接下来是三角形……
  【赏析】“一周”听起来太抽象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吴老师巧妙地设计教具——正方形外围的线,当着学生的面,将“一周的边线”剥离出来,化无形的“周”为有形。此外,在测量长方形一周的长度,让学生先进行估算,不仅培养他们的数感意识,还建立了他们的量感意识,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片段三:联系生活,“大周”、“小周”都是“周”
  师:我来学校看到一个300米的跑道,现在把它画出来。(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跑道的示意图)师:小李同学要围着操场跑道的一周跑一圈。这是一周吗?(教师在黑板的跑道上描了一圈)生:是。师:从这里的起点又回到了这里的起点。跑了一圈也叫作一周。师:第二次他还是从这里开始跑,跑着跑着他累了,停了。这是一周吗?生:不是。师:第三次他还是从这里开始跑,然后又回来了。这是一周吗?
  (小李跑了操场的大半圈后抄近路回到起点)学生产生分歧。生:是。他虽然没有跑操场的一周,但是跑了跑道里面的一周。师:我听懂了,他从这个起点又跑回这个起点,跑了一周,虽然没有绕300米的跑道跑一周,但是跑了自己的一周,这是不是也是一周?生:是。师:所以此周非彼周,小周非大周,但都是一周。
  【赏析】植入生活,返璞归真。吴老师分别出示三个情景:跑跑道一圈回来,跑跑道大半圈未回、跑跑道内一小圈回来,帮助学生理解“周”。通过变式,学生掌握了“周”的本质。只要满足从起点到起点,不管是“大周”还是“小周”都是周。
  概念的学习是抽象的。吴老师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这是一节别出心裁的概念课,周长学习中的“一剥一量”,顺应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承载着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


  • 【发布时间】2023/6/5 8:37:08
  • 【点击频次】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