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试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作文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作文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 评价;阅读有效性;情感体验;语言训练
教语文的老师常常有这样的体会:费了很大的力气教孩子写作文,但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往往不是空洞无力,犹如白开水一般,就是一味的流水帐,没有新意。其实这就是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新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文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去发现和创造,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并在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一、有“模”可仿,让学生能写才会写情感体验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叶圣陶先生有一个著名的观点,“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训练学生先仿写句子,再仿写片段,最后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中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指导积累,让学生能写才会写情感体验。作文离不开积累,有两素材作文才能下笔可写。在教学中,碰到有不少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平时很少看课外书,特别是语文课外阅读方面的书籍,有的甚至除了课本之外,没有一本课外阅读材料,很少看书读报,写作的知识贫之,甚至连句子都写不通顺,写作文时想一句写一句,感到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或者刚开了个头,敷衍了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不知所云,因此对作文望而生畏。
二、读写教学有机结合,加强习作语言训练
小学语文课文都是精选的有影响的代表性强的名家名作,其语言的成熟性、优美性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在阅读教学中,老师注重对课文语言的分析、鉴赏,组织朗读、背诵,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流畅,做到以课内阅读为主要途径,读写结合,促进语言运用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习作语言表达能力。然而,有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对语言教学做得不到位,尤其是对语言的感悟差、积累少,学生语感不强,写出的作文语言枯燥、贫乏。因此,阅读教学不仅要完成提高阅读物任务,而且还要完成提高写作能力的任务。因此,阅读教学应该在通过“语言”了解“内容”基础上,实行由“内容”到“语言”更高境界。前者,对课文达到初步理解;后者,完成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词造句的。许多老师往往在阅读课教学上仍然注重第一个过程,而忽视了第二个过程,导致学生在语言上受益不大,这也是小学生作文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阅读课的读写结合,还要体现在平时练笔上。最好是经常有小练笔,并随着平时的练笔而渗透作文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利用学生读过的文章,熟悉的段落为例加以指导,才更易于学生接受,乐于学生接受。
三、研究性作文探索中的注意点,多进行鼓励性的、引导性的评价
注意研究中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体现群体作战能力的重要性,多数成果的取得,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样,在学生研究性作文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要给予特别的重视,既要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又要点拨学生学会如何争取他人的帮助,使自己的研究更顺利地开展,研究的思路更为开阔。如,在查询资料时,就要使学生学会用自己良好的礼节和真诚的态度使资料所有者迅速便捷又乐意地为你提供方便。同时,为了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活动的效率,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使学生的研究既有一定的理论事实基础,又带有较强的个性,在研究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汇总,组成几个活动小组,相互补充,汲取灵感,共同完成作文。注意处理好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的关系。传统的教育往往看重教育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越来越认识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但急功近利的思想却是人类进行研究活动始终的共敌。因此,教师在指导与评价学生的成果时,不能仅仅从最终的可以物化的成果去指导和评价,而应该对学生活动的指导思想、活动过程和活动的结果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评价,多进行鼓励性的、引导性的评价。
四、语文老师要多指导进行阅读,并学会运用
为了能改变害怕作文的现象,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平时语文老师要多指导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提供可阅读的书籍,引导学生多积累写作素材。正如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篇,其义自见。”书读多了,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胸有成竹,得心应手。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所以在强调学生读书的基础上要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素材,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活水源头”,并学会运用,使作文内容应笔而生,有如涌泉,滔滔不绝,内容充实有力。我们所学的课文有许多范文都是作者对人物或动物细致观察写下来的真实素材。如《鹤群翔空》中的鹤群飞翔姿态的描写,鹤鹰搏斗的场面的描写,只要认真阅读,积累素材,就能变为自己有用的东西。此外,除了从书本中积累素材外,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积累,比如,就人新事的出现,各种有益的宣传,自然现象,社会新闻,国际时事等等这都是极好的素材,只要注意这方面的人和事,自然就会有丰富的素材,这样写作起来,就能妙笔生花,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不要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像一个刚学走路的孩子,你在旁边看着,只要他能开步走,不摔就行了,哪怕他走得东道西歪也无所谓。等他走稳了再逐步要求他走好路。至于怎么走,走什么路,由他自己去走,自己动脑筋。
参考文献:
[1]丁敏.浅谈散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10,VOL10(5):75.
[2]王红.自我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绥化学院学报,2021(5):171-172.
[3]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6.
【关键词】 评价;阅读有效性;情感体验;语言训练
教语文的老师常常有这样的体会:费了很大的力气教孩子写作文,但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往往不是空洞无力,犹如白开水一般,就是一味的流水帐,没有新意。其实这就是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新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文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去发现和创造,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并在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一、有“模”可仿,让学生能写才会写情感体验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叶圣陶先生有一个著名的观点,“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训练学生先仿写句子,再仿写片段,最后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中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指导积累,让学生能写才会写情感体验。作文离不开积累,有两素材作文才能下笔可写。在教学中,碰到有不少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平时很少看课外书,特别是语文课外阅读方面的书籍,有的甚至除了课本之外,没有一本课外阅读材料,很少看书读报,写作的知识贫之,甚至连句子都写不通顺,写作文时想一句写一句,感到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或者刚开了个头,敷衍了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不知所云,因此对作文望而生畏。
二、读写教学有机结合,加强习作语言训练
小学语文课文都是精选的有影响的代表性强的名家名作,其语言的成熟性、优美性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在阅读教学中,老师注重对课文语言的分析、鉴赏,组织朗读、背诵,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流畅,做到以课内阅读为主要途径,读写结合,促进语言运用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习作语言表达能力。然而,有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对语言教学做得不到位,尤其是对语言的感悟差、积累少,学生语感不强,写出的作文语言枯燥、贫乏。因此,阅读教学不仅要完成提高阅读物任务,而且还要完成提高写作能力的任务。因此,阅读教学应该在通过“语言”了解“内容”基础上,实行由“内容”到“语言”更高境界。前者,对课文达到初步理解;后者,完成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词造句的。许多老师往往在阅读课教学上仍然注重第一个过程,而忽视了第二个过程,导致学生在语言上受益不大,这也是小学生作文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阅读课的读写结合,还要体现在平时练笔上。最好是经常有小练笔,并随着平时的练笔而渗透作文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利用学生读过的文章,熟悉的段落为例加以指导,才更易于学生接受,乐于学生接受。
三、研究性作文探索中的注意点,多进行鼓励性的、引导性的评价
注意研究中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体现群体作战能力的重要性,多数成果的取得,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样,在学生研究性作文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要给予特别的重视,既要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又要点拨学生学会如何争取他人的帮助,使自己的研究更顺利地开展,研究的思路更为开阔。如,在查询资料时,就要使学生学会用自己良好的礼节和真诚的态度使资料所有者迅速便捷又乐意地为你提供方便。同时,为了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活动的效率,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使学生的研究既有一定的理论事实基础,又带有较强的个性,在研究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汇总,组成几个活动小组,相互补充,汲取灵感,共同完成作文。注意处理好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的关系。传统的教育往往看重教育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越来越认识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但急功近利的思想却是人类进行研究活动始终的共敌。因此,教师在指导与评价学生的成果时,不能仅仅从最终的可以物化的成果去指导和评价,而应该对学生活动的指导思想、活动过程和活动的结果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评价,多进行鼓励性的、引导性的评价。
四、语文老师要多指导进行阅读,并学会运用
为了能改变害怕作文的现象,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平时语文老师要多指导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提供可阅读的书籍,引导学生多积累写作素材。正如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篇,其义自见。”书读多了,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胸有成竹,得心应手。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所以在强调学生读书的基础上要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素材,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活水源头”,并学会运用,使作文内容应笔而生,有如涌泉,滔滔不绝,内容充实有力。我们所学的课文有许多范文都是作者对人物或动物细致观察写下来的真实素材。如《鹤群翔空》中的鹤群飞翔姿态的描写,鹤鹰搏斗的场面的描写,只要认真阅读,积累素材,就能变为自己有用的东西。此外,除了从书本中积累素材外,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积累,比如,就人新事的出现,各种有益的宣传,自然现象,社会新闻,国际时事等等这都是极好的素材,只要注意这方面的人和事,自然就会有丰富的素材,这样写作起来,就能妙笔生花,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不要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像一个刚学走路的孩子,你在旁边看着,只要他能开步走,不摔就行了,哪怕他走得东道西歪也无所谓。等他走稳了再逐步要求他走好路。至于怎么走,走什么路,由他自己去走,自己动脑筋。
参考文献:
[1]丁敏.浅谈散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10,VOL10(5):75.
[2]王红.自我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绥化学院学报,2021(5):171-172.
[3]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6.
- 【发布时间】2024/4/10 10:12:57
- 【点击频次】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