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直接决定整节课程的教学节奏。课前导入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对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课堂导入过于单调、导入随意性较强、导入环节过于喧闹影响课程主体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及创新能力的发展。本文从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分析入手,剖析当前课堂导入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简略阐述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策略方法,希望可以进一步增强导入的有效性。
【关键词】 数学;课堂;导入;技巧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在课堂学习时存在小动作不断的问题,尤其是在课堂开始阶段,很多小学生难以有效集中注意力,有时会交头接耳,有时还沉浸在课间游戏中,还有的小学生完全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对教师的提问毫无回应。这些都会影响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伊始,教师就要通过技巧性的课前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着重激发小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欲望。
一、开门见山
教师在新授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教学“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时,上课伊始,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很大的数,如92600000、12亿(用数码表示)。然后指出:“这种数的位数很多,读好这种数和写准这种数对今后学习与工作有很大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二、创设生活情境导入
在数学教学中,新知识的起始教学之时,创设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新课,就像一付兴奋剂,能立刻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例如:教学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加、减法一步应用题中,我这样创设情境:“先出示一度假村的风景图,学校要组织同学们去秋游了,你们想去吗?去秋游要做哪些工作呢?(解决食品问题)再出示:就要去秋游了,妈妈给小明x元钱到‘利达’超市买东西,小明用去12元,还剩18元。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话中包含的数量,说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然后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x的值。”采用同样的方法,创设交通问题和时间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回答。最后导入新课:“去秋游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好了,让我们一起出发到度假村吧!”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准备秋游”的过程中不但复习了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的有关知识,而且也为学生学习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加减法一步应用题做好了铺垫。
三、实验发现导入
通过实验操作发现问题,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例如在教学“用排水法求物体的体积”时,把不同大小的三个石块分别放入相同的长方体水槽中,让学生观察水位的变化,学生发现放入小的石块时水位上升了,放入中间大小的石块时水满了,放入最大的石块时水溢出来了。从而引发学生对石块体积的思考。第一个石块的体积就是水位升高的那部分的体积,第二个石块的体积就是就是原来水槽剩余空间的体积,第三个石块的体积可分为两部分,是原来水槽剩余空间的体积与溢出水的体积之和。
四、趣味性活动导入
低年级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采用多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每节课都充满新鲜感。由于低年级小朋友注意力持久性不强,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在导入过程时,可以借助儿童喜欢的儿歌、游戏等手段进行尝试教学,让小朋友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自主地学习数学内容。例如,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老师知道你们都很喜欢游戏,今天老师就让你们在游戏中学数学,长知识,好吗下面我们一起拍拍手跺跺脚玩玩十的组成。老师拍9,边拍手9次并随节奏说“da”,学生拍1,也随着节奏说“da”,并说1和9组成10。随着教师的节奏用拍手跺脚游戏分别说不同的10的组成。这样在上课伊始,采用小朋友喜欢的玩拍手跺脚游戏,以此入手复习10的组成,旨在为学习10的加减法作铺垫,同时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谜语导入,创设情境
谜语导入就是教师用让学生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很快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并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中。如在听公开课《小时、分、秒》一课时,老师先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兄弟二人同步走,摆一摆来走一走,一年到头走不停,没有走出玻璃铺。”学生很快的就猜出是钟。老师:“好,看来同学们都对钟很熟悉。今天我们就学习《小时、分、秒》。”
六、操作导入,形象直观
就是教师凭借学生掌握的和新课有联系的知识,让学生运用具体动手操作导入新课。例如,在讲《三角形面积》一课时,课前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各一对,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每对三角形摆一摆、拼一拼,看能拼成以前学过的什么样的平面图形,这时学生特别兴奋,然后分组讨论并得到:能拼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接着问:“这三种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再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你能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通过观察和讨论,学生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样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讨论,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不仅理解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为后面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回顾和反思小学数学课堂典型导入案例,初步探索这些案例背后的原理: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出有特色的导入。而不是生搬硬套,要活学活用,用《数学课程标准》、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理论》等做为我们的指路明灯,相信简洁实用、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和情趣盎然的课堂导入一定会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有了这样良好的开端,孩子们一定会想学数学、乐学数学。
【关键词】 数学;课堂;导入;技巧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在课堂学习时存在小动作不断的问题,尤其是在课堂开始阶段,很多小学生难以有效集中注意力,有时会交头接耳,有时还沉浸在课间游戏中,还有的小学生完全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对教师的提问毫无回应。这些都会影响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伊始,教师就要通过技巧性的课前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着重激发小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欲望。
一、开门见山
教师在新授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教学“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时,上课伊始,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很大的数,如92600000、12亿(用数码表示)。然后指出:“这种数的位数很多,读好这种数和写准这种数对今后学习与工作有很大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二、创设生活情境导入
在数学教学中,新知识的起始教学之时,创设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新课,就像一付兴奋剂,能立刻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例如:教学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加、减法一步应用题中,我这样创设情境:“先出示一度假村的风景图,学校要组织同学们去秋游了,你们想去吗?去秋游要做哪些工作呢?(解决食品问题)再出示:就要去秋游了,妈妈给小明x元钱到‘利达’超市买东西,小明用去12元,还剩18元。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话中包含的数量,说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然后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x的值。”采用同样的方法,创设交通问题和时间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回答。最后导入新课:“去秋游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好了,让我们一起出发到度假村吧!”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准备秋游”的过程中不但复习了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的有关知识,而且也为学生学习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加减法一步应用题做好了铺垫。
三、实验发现导入
通过实验操作发现问题,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例如在教学“用排水法求物体的体积”时,把不同大小的三个石块分别放入相同的长方体水槽中,让学生观察水位的变化,学生发现放入小的石块时水位上升了,放入中间大小的石块时水满了,放入最大的石块时水溢出来了。从而引发学生对石块体积的思考。第一个石块的体积就是水位升高的那部分的体积,第二个石块的体积就是就是原来水槽剩余空间的体积,第三个石块的体积可分为两部分,是原来水槽剩余空间的体积与溢出水的体积之和。
四、趣味性活动导入
低年级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采用多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每节课都充满新鲜感。由于低年级小朋友注意力持久性不强,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在导入过程时,可以借助儿童喜欢的儿歌、游戏等手段进行尝试教学,让小朋友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自主地学习数学内容。例如,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老师知道你们都很喜欢游戏,今天老师就让你们在游戏中学数学,长知识,好吗下面我们一起拍拍手跺跺脚玩玩十的组成。老师拍9,边拍手9次并随节奏说“da”,学生拍1,也随着节奏说“da”,并说1和9组成10。随着教师的节奏用拍手跺脚游戏分别说不同的10的组成。这样在上课伊始,采用小朋友喜欢的玩拍手跺脚游戏,以此入手复习10的组成,旨在为学习10的加减法作铺垫,同时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谜语导入,创设情境
谜语导入就是教师用让学生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很快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并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中。如在听公开课《小时、分、秒》一课时,老师先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兄弟二人同步走,摆一摆来走一走,一年到头走不停,没有走出玻璃铺。”学生很快的就猜出是钟。老师:“好,看来同学们都对钟很熟悉。今天我们就学习《小时、分、秒》。”
六、操作导入,形象直观
就是教师凭借学生掌握的和新课有联系的知识,让学生运用具体动手操作导入新课。例如,在讲《三角形面积》一课时,课前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各一对,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每对三角形摆一摆、拼一拼,看能拼成以前学过的什么样的平面图形,这时学生特别兴奋,然后分组讨论并得到:能拼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接着问:“这三种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再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你能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通过观察和讨论,学生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样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讨论,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不仅理解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为后面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回顾和反思小学数学课堂典型导入案例,初步探索这些案例背后的原理: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出有特色的导入。而不是生搬硬套,要活学活用,用《数学课程标准》、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理论》等做为我们的指路明灯,相信简洁实用、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和情趣盎然的课堂导入一定会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有了这样良好的开端,孩子们一定会想学数学、乐学数学。
- 【发布时间】2024/4/10 10:43:18
- 【点击频次】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