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指导学生对英语进行有效地预习

 

【作者】 李园林

【机构】 湖北房县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课程标准》倡导:“预习是学习个体的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果课前预习做的好,课上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学生所领悟,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从事英语教育近二十年来,授课过程中我注意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讲清其重要性,通过对比试验,让一些把预习流于形式的同学能自觉的去做好课前预习,从而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效果。实验证明,课下经常预习的学生成绩往往比不预习的成绩高,而且差异是显著的。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呢?
  1、通读课本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这一过程主要针对阅读教学。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了解了新的英语知识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词汇和知识点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2、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英语预习的重要环节。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尝试练习,检测预习效果,这是英语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英语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用知识点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4、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新旧知识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预习时如发现学习过的要领有不清楚的地方,要在预习时弄明白,并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同时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快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有收获,这无疑对自己是一种鼓励,他们会感到学习的快乐,产生学习的欲望,不断去追求这样的快乐,因此我要鼓励学生有针对性的去预习,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要提高预习的效果,我们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适度评价预习结果,激发预习兴趣
  对学生的预习结果,要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反馈,注重发扬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思考的主动性。对中下层的学生应采取先扶后放、循序渐进、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感到预习的喜悦,产生兴趣;同时老师在讲课前,根据布置的预习内容进行提问,对认真预习的同学及时表扬,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时,对困难的学生还要手把手地教,要关心困难生,让学困生在体会老师的爱心中,对英语产生兴趣,尝到课前预习的甜头。
  二、充分利用预习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我们认为,要想把预习落到实处,体现预习的有效性,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效果,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可以采取如下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基础训练——预习展示——交流释疑——梳理总结——检测练习5个环节进行课堂教学。
  1、基础训练?。针对预习内容做基础练习,其实就相当于细水长流,对学生基本能力进行强化训练。要想把英语学好,必须有一定的基本技能作铺垫,而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不是一日之事,一日之功,它需要常抓不懈。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预习展示。此过程既是对预习的一个检查,使老师进一步明白学生之间的差异,进一步弄清楚学生的盲点,使授课更有针对性。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同时本环节也是学生再次审视自己的一个过程,也是自己评价自己预习效果的一个过程。
  3、交流释疑。这一环节,首先学生自己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这样做的目的是首先让学生自己对每一个问题有自己的一个认识,自己的认识也许是正确的也许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够完整的,再通过和别人交流不仅可以说服一个人改变自己的想法,还可以深化几个人的思维。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不免会同出现不同答案,这时老师要给学生争执的时间,老师要尽可能少的当裁判,要让学生在争执、辩论中明白、醒悟!小组交流只是小范围的互动,可以说大部分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全班交流汇报是对学生再认识的一次升华,可能会出现争执,会提出质疑,但在争执、质疑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的是学习的快乐,学习的幸福。老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是一个倾听者、判断者,还要做一个指导者,也就是当学生的讲解有遗漏时,老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4、梳理总结。梳理总结知识,不仅使学生对新知又进行了一次整理回顾,而且使学生对知识能够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并且起到了小结的作用。本环节的要求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提高课堂的效率。
  5、检测练习。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有不同收获。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练习,让学生能看到自己的优和差,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事实说明,抓好了课前预习,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上课时就会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大胆发言,敢于争论,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活跃有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老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坚持不懈地做好预习指导,认真设置预习目标,落实预习检测,每一步都锲而不舍,学生就一定能够养成自觉预习的好习惯,由“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这样,自学能力自然就培养起来,应用能力也就会提高了。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那么,为人师者,切实抓好预习,让预习成为一种习惯,又何乐而不为呢!
  • 【发布时间】2024/5/22 16:28:55
  • 【点击频次】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