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 积极发言习惯的养成和保持策略

 

【作者】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课堂发言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其处于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与思维的发展、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在发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发言能提高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组织能力,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自信品质、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培养学生平等民主的社会意识。
  【关键词】 中低年级;小学语文课堂;积极发言习惯的养成;积极发言习惯的保持

  学生积极发言是对教师知识点讲解是否理解和掌握的一个反馈体现,教师的提问,学生的问答,有利于创设民主自由的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推进了教学的进行。
  一、疑现——发现问题,引发思考
  “就这么多人举手吗?”“其他人听课了吗?”“还有人会吗?”这些话我们经常在小学高年级课堂上听到。年级越高,主动回答问题的孩子越少,有的老师迫不得已只能直接点名,学生上课战战兢兢,教师火冒三丈,学生主体地位难落实,创新能力难培养,听课效率低,整体成绩难提高。依然记得刚入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外向,爱表现。上课时,小手如雨后春笋,争先恐后,高高举起,迫切的想要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想要得到老师的表扬,没有被找到还会难过生气。但,为什么会出现现在这种现象呢?用什么方法才能把中低年级学生上课积极发言的好习惯“保留”下来?这引发了我的思考。
  二、查疑——调查研究,知彼知己
  与各班级老师沟通后,发现这种现象普遍出现,每位老师在谈起这个话题时都是唉声叹气,表示怀念一二年级上课时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接着我利用听课时间,认真观察了各个班级孩子在上课时的表现,发现每个班回答问题的就那几个活泼的孩子,平时测试比较好的孩子反而会更安静,这让我们很是疑惑,也很着急,为了课堂效率,势必改善孩子们上课不积极发言的问题。经过和同事的研究、我们决定利用问卷星制作问卷调查,一到三年级所有班级都参加填写。问卷共12道选择题。例如,你喜欢语文课吗?你喜欢什么类型的讲课方式?每一课你都提前预习了吗?上课时你希望自己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表扬吗等,经过一系列整理、统计、总结,我们得出这些结论。孩子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知识掌握情况、教师的上课模式、教师的风格、课程的内容等都影响着孩子是否举手回答问题。利用每周的教研时间,我们交流经验、查阅书籍、观看名师课堂,不断改善方法。
  三、解疑——探究方法,实施策略
  1.紧扣课堂引兴趣
  对于学生尤其是认知还不成熟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兴趣起着绝对定向和动力的作用。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要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充分激发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想要和老师互动的认识和想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1)抓关键点,引兴趣
  语文这门复杂的学科,每篇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文本要展现的场景故事,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是很难通过教师机械的口头讲解而表达出来的。因此一名语文教师想让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积极回答问题,教师就要找到“关键点”,即学生能产生疑问的点、感兴趣的点、惊讶的点,课堂上师生通过解决关键点达到教学效果。教师是连接文本、作者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在课前,认真备课,研读教材是教师想要站稳讲台的第一步,也是找关键点的最佳时间。每篇课文在学习之前我都会抛开教材全解的约束,多读几遍,直到自己读通读懂。然后结合单元目标,教材全解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最后结合着学生的实际情况,抓关键点,有针对性的为学生“量身制作”问题,以达到大部分学生都能认真思考并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在执教《飞向蓝天的恐龙》这一课时,我知道孩子们从小到大看过许多有关恐龙的知识,教材中未必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但是,兴趣在于隐蔽的、一下子看不出来的事物。我给学生播放电影《侏罗纪公园》的精彩片段,讲述科学家发现恐龙的过程,恐龙演变的过程,我把关键点放在了恐龙的演变过程上。再加上我为不同孩子“量身制作”的问题:所有的恐龙都能飞向蓝天吗?形态各异的恐龙是怎么飞向蓝天的呢?又是谁发现的呢?等让不同能力的孩子都能举手回答问题。
  (2)创设氛围,增自信
  教师还要善于把控课堂,随机应变,以情促学,创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及时的给予学生丰富且肯定的高质量评价语能让积极回答的孩子更加自信。哪怕孩子的答案不对,大声的反驳和批评,不仅不会让他纠正错误,反而会让他胆怯、害怕,进而不敢举手。尤其是平时比较胆小内向的孩子,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多鼓励“你说的真有道理”“你思考的方向很正确”,具体的、中肯的评价会使学生的胆小有所改善。
  课下,我也会多注意和这些胆小的孩子多沟通,摸摸头,拍拍肩,竖个大拇指,再加上一句“这节课表现不错,继续加油”,肢体语言的恰当运用,更加激发学生情感上和老师的共鸣,正如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的“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紧扣课堂,孩子在课堂上不断获得的成就感定能激励学生进行下一场脑力活动。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很大原因是不敢说,不知道怎么和同学、老师沟通交流,担心回答错了会丢脸,会被嘲笑。因此,教师要以身作责,注意提前准备自己的言语,说清楚,说明白,在引导孩子观察事物后,能有条理的描述出来。课上,为学生建立一个宽容且带有鼓励性的环境,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掌握表达的技巧,提高表达的自信心。还有一部分孩子甚至有的孩子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倾听能力差,面对老师的问题,他根本不能集中注意力去思考。因此,除了课堂上教师的问题引导可以直接化石“攻玉”,传授学生表达技巧,培养倾听能力也能达到“攻玉”的效果。
  3.旁征博引埋种子
  生活即教育,学生在校的所有时间,学校以及学校周围的所有地方,都能被老师好好利用,以达到教育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选择、有目的地运用游戏、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情境舞台,训练表达,将崭新有趣的资源引入学生的生活。然而,就是这些看似无意的扩展可以很自然地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拓宽视野,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和自信心,让学生乐说,敢说。
  (1)五分钟讲故事——敢说
  课前五分钟,是学生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学习的黄金时间。在训练期间,我会给孩子们留足准备的时间,要求每个孩子按照主题故事画一幅或者几幅自己的画,上课后我会根据孩子们自己的想法推荐孩子上台,让他根据自己的绘画内容讲故事,然后由同学评价,说出自己的想法。同学评同学,他们无所顾忌,畅所欲言,肯定中有建议,不足中又有补充,经常会赢得大家的热烈掌声。在期末。我们会组织各班一起举办讲故事大赛,每班选出两个代表参加比赛,孩子们争先恐后的报名参加,比赛现场,孩子们声情并茂的精彩表现经常让我们很惊喜。舞台上的他们是最耀眼的明星。
  (2)课本剧表演——想说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主要是鼓励他们多说、敢说,想说。课本中选择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不仅是语言运用的典范,更是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反复的去阅读感悟。在学习“西门豹治邺”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西门豹的足智多谋,为百姓着想,以及巫婆的恶毒,官员的无能,也培养孩子们的各项能力。我决定举办一个课本剧大赛,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成员根据课文内容、查阅资料,自己编写剧本,然后分工表演。孩子很是开心,原本还担心都是孩子的他们什么都不懂,表演不好怎么办,但当我看到一下课就围成一圈商量谁写剧本,谁当西门豹,谁当巫婆,甚至还自制道具,学生们兴致所至,忙活的热火朝天,我想结果怎么样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孩子们自己动手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和探究的过程。
  (3)我们的科学实验田——乐说
  怎么让孩子们乐于想自己所见,说自己所想呢?那就要引导学生有步骤的观察身边的事物。劳动教育是滋润人心的养料,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很荣幸我们的学校坐落于宽阔的郊区,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菜园。带着孩子翻土、播种、浇水、除草、施肥,观察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来到这里,每一个孩子的脸上都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孩子们在整个过程中认真观察,相互交谈,和同学们分享自己发现,向老师们询问自己不懂的地方,回去又能写下自己的观察日记和感悟,这里就是孩子们成长的乐园,是孩子们沟通、交流、尽情表现自己的舞台。
  4.引阅读活水溉听说的良田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与表达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阅读是表达的基础,没有阅读就没有表达,又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是吸收,表达是倾吐。”如何吸收课外阅读这股源源不断的活泉,来灌溉我们听说的良田呢?
  (1)拓班级一角,积语言素材
  古人云:“胸有语库,文章才能生辉,”同样,胸有语库,说话才能生色。孩子要想敢说、能说、说得清楚,必须多读书。一开始,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的书可以阅读,我们采用“循环书籍”的方式,一个班级读同一本书,次月将书本全部传到下一个班级去,本班再接收上一个班级的新图书。时间的限定,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孩子至少读了四五本书。后来,随着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为孩子们打造“书香校园”,在每班班级的走廊上摆放着一排排精致的书柜,各种各样的书籍供孩子们随意阅读,作业提前写完的、上学来得早的、下课没事的,可以随手拿起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席地而坐,尽情阅读。与之相对应的,开“好书推荐会”“给老师推荐一本书”“诗歌朗诵会”等,给与学生阅读的新鲜感和紧迫感。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吸收的过程,再把自己积累的内容,经过一次次的交流进行倾吐和展示。孩子们在扩大阅读量的同时,积累知识,提高阅读品味,逐渐培养语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2)拓学校一角,开写作广角
  学语文就是一个不断积累读写的过程,为了让孩子们有效阅读,每周我们都会让孩子们完成一张阅读卡。阅读卡的内容就是本周积累的好词、好句、好段,自己的感悟,以及为自己喜欢的故事画上一幅插画。每周一上交一次,并利用周一下午的班会课一起欣赏评论,评选出“最优阅读卡”。当然,在厚积了这么多阅读资源之外,还要在写作上进行薄发,鼓励孩子们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征文比赛,把自己的读书感悟,身边的生活以文字的方式记录和展示出来。孩子们用心写出来的作品获得县级奖、市级奖,甚至省级奖,有的刊登报纸,孩子们的收获满满。先模仿,让学生有话可说,后创作,让孩子们乐于倾吐。能说会写,能写也会说,在阅读,写作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断吸收、积累、成长。
  四、耐心浇灌,静待花开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习惯的养成和保持也并不是靠简单的说教,而真正的教育是在无形中达到教育的目的。但课堂毕竟有限,所谓得法于课内,运法于课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想要让孩子们养成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不仅仅在课堂。抓住一切资源,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运用到知识。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独立思考、独立活动。“润物细无声”,此刻播下去的是一颗颗兴趣的种子,也许在若干年之后,它们会开出理想的花朵。

  • 【发布时间】2024/6/19 15:57:10
  • 【点击频次】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