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析幼儿园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各国同仁的关注。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低效或无效教学。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定会关注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有效教学来提高质量,通过有效教学,来促进幼儿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那么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又怎样确保活动的有效进行,确保孩子得到进步和发展呢?
一、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与组织有效的活动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操作材料、设计教学程序、运用教学指导策略等时,一定要根据教材及幼儿的学习特点紧紧围绕活动的目标进行,并需要思考、明确以下问题:
我确定这一主题的目的是什么?如:是让幼儿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让幼儿了解科学学习的完整过程?还是让幼儿通过探索了解某些现象、获得某方面的知识?还是重在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引发其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我所选择的材料是否是达到完成目标的最佳材料?有没有更适宜、更简便的其他材料?
我所设计的教学程序是否体现了循序渐进,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每一个环节是不是有必然的联系?整体时间的安排是否合适?核心环节的感知与质疑、探索与发现等时间是否足够?有没有给幼儿相互交流和讨论的机会与时间?
我运用的指导策略是否适当、有效?幼儿学习的兴趣、积极性是否得以激发?教师的引导、点拨是否恰到好处?能否引发幼儿作深层的思索与探究?是否适时提升幼儿的学习策略与学习经验,并在同伴中分享与交流?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目标与需要出发,从幼儿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因为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
二、针对幼儿的兴趣与需要,给予有效的引导
观察幼儿、研究幼儿才能了解幼儿的真正兴趣与需要,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与水平。教师在确定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设计教学问题、选择教学方式等时,既要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与认知特点。平时,对幼儿反馈的信息要多加留意、洞察、分析。
如:大班命题意愿画“海底世界”:(1)丁丁很快就把“海底世界”这幅画完成了,没事可干,就东说说、西弄弄,老师发现了,过去一看,丁丁画的是几条很简洁且涂色又不均匀的鱼。老师说:“丁丁,再给鱼画上好看的花纹吧。”可是,丁丁像没听见似的就是不再作画。(2)冬冬只画了些小鱼,因较均匀地分布着,主体不突出。老师看见了:“冬冬,把鱼妈妈也画上吧。”冬冬想了想,看了看画面(没空间可画大鱼),不知所措。直至活动结束,丁丁和冬冬的画仍然还是原来的模样。
在(1)中,假如老师这样指点:“丁丁,你(丁丁身穿毛衣)衣服上的图案可真好看呀,让鱼儿也穿上漂亮的衣服,它一定会游得更开心。”利用具体的凭借物,易唤起幼儿再度创造的欲望,避免幼儿一时因找不到或想不起参照物而不知如何深化创作。同时,也可渗透审美教育。
在(2)中,假如老师这样引导:“冬冬,小鱼如果看见鱼妈妈来了,它们会怎么做呢?(向鱼妈妈游过去,在鱼妈妈身边亲亲鱼妈妈……)那你就让鱼妈妈游到小鱼身边来吧。”并用手示意冬冬可在小鱼中间叠画一条大鱼,同时,再引导幼儿怎样把鱼妈妈和小鱼区分开(用粗黑线,或用颜色)。由此,画面自然就丰富了,且幼儿在操作过程也可初略感知运用重叠带来的美感。这样,把个性心理感受与技能的传授结合起来的指导,可使外在的教育深刻地影响到幼儿内在世界的形成。
可见,有效的引导,必须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与关注点上,这样才能使教育与幼儿的兴趣点保持一致,将学习活动一步步引向深入,最终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让幼儿全方位地主动参与学习,促进智能有效发展
在教学中,要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一个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仅满足于让幼儿动口、动手是很不够的,必须让幼儿的思维参与其中,让幼儿或先思考后操作,或边思考边操作,或先操作后思考。这样引导幼儿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才能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促进他们智能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教育情境,把要让幼儿学的内容转化成幼儿愿意学的内容,让学习的内容、情境、方式贴近生活、联系生活、表现生活。教师要在保证教学科学性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手段与方法去追求趣味性、生动性、新奇性、新颖性、形象性和实效性,以“趣”引路,以“情”导航,以充分调动幼儿(下转第14页)(上接第15页)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其次,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幼儿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不要牵着幼儿的鼻子走,不要硬将幼儿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轨道,而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见解。在教学过程中,要安排幼儿质疑问题的环节,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想法,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问题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幼儿指正;甚至必要时允许幼儿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在这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幼儿没有被同伴耻笑的苦恼,没有被老师斥责的忧虑,学习活动是充分自由的,幼儿便会全力地投入学习,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
学习成功是最足以使幼儿感到满意、快慰,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教师不仅要在了解每个幼儿的基础上给其提供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而且要使每个幼儿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获得成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幼儿一些走向学习成功的方法,最终促进幼儿智能的有效发展。
四、通过教材促使幼儿主动获取知识、获得有效发展
作为教学必不可少的学习操作材料教学用具(器材),老师在选用它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它所蕴含的对本教学活动的价值,即能有助于幼儿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和发展能力,有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为促进幼儿的发展服务,而不能信手拈来,不能让幼儿动手就了事,它们的呈现与使用都是需要经过思考后才能确定的。其次,选用什么样的学习操作材料,要与本活动的内容及幼儿的年龄相贴切。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应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让幼儿感觉到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去进行分析、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学习操作材料的选用,要简便有效,尽可能就地取材、一物多用,切忌把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寄托在操作材料上,花不必要的精力去“精心”准备既繁琐又无效的操作材料。最后,教师应本着“一个活动只解决一个问题”来确定学习材料。一个教学活动中要达到多个目标或解决多个问题,在有限的教学教程中是很难真正落实的。所以,以“一个活动只解决一个问题”来确定学习材料,更能让幼儿对某件事作深层的探究与思考。当然,这对教师选择、挖掘材料、设计操作程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低效或无效教学。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定会关注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有效教学来提高质量,通过有效教学,来促进幼儿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那么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又怎样确保活动的有效进行,确保孩子得到进步和发展呢?
一、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与组织有效的活动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操作材料、设计教学程序、运用教学指导策略等时,一定要根据教材及幼儿的学习特点紧紧围绕活动的目标进行,并需要思考、明确以下问题:
我确定这一主题的目的是什么?如:是让幼儿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让幼儿了解科学学习的完整过程?还是让幼儿通过探索了解某些现象、获得某方面的知识?还是重在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引发其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我所选择的材料是否是达到完成目标的最佳材料?有没有更适宜、更简便的其他材料?
我所设计的教学程序是否体现了循序渐进,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每一个环节是不是有必然的联系?整体时间的安排是否合适?核心环节的感知与质疑、探索与发现等时间是否足够?有没有给幼儿相互交流和讨论的机会与时间?
我运用的指导策略是否适当、有效?幼儿学习的兴趣、积极性是否得以激发?教师的引导、点拨是否恰到好处?能否引发幼儿作深层的思索与探究?是否适时提升幼儿的学习策略与学习经验,并在同伴中分享与交流?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目标与需要出发,从幼儿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因为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
二、针对幼儿的兴趣与需要,给予有效的引导
观察幼儿、研究幼儿才能了解幼儿的真正兴趣与需要,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与水平。教师在确定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设计教学问题、选择教学方式等时,既要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与认知特点。平时,对幼儿反馈的信息要多加留意、洞察、分析。
如:大班命题意愿画“海底世界”:(1)丁丁很快就把“海底世界”这幅画完成了,没事可干,就东说说、西弄弄,老师发现了,过去一看,丁丁画的是几条很简洁且涂色又不均匀的鱼。老师说:“丁丁,再给鱼画上好看的花纹吧。”可是,丁丁像没听见似的就是不再作画。(2)冬冬只画了些小鱼,因较均匀地分布着,主体不突出。老师看见了:“冬冬,把鱼妈妈也画上吧。”冬冬想了想,看了看画面(没空间可画大鱼),不知所措。直至活动结束,丁丁和冬冬的画仍然还是原来的模样。
在(1)中,假如老师这样指点:“丁丁,你(丁丁身穿毛衣)衣服上的图案可真好看呀,让鱼儿也穿上漂亮的衣服,它一定会游得更开心。”利用具体的凭借物,易唤起幼儿再度创造的欲望,避免幼儿一时因找不到或想不起参照物而不知如何深化创作。同时,也可渗透审美教育。
在(2)中,假如老师这样引导:“冬冬,小鱼如果看见鱼妈妈来了,它们会怎么做呢?(向鱼妈妈游过去,在鱼妈妈身边亲亲鱼妈妈……)那你就让鱼妈妈游到小鱼身边来吧。”并用手示意冬冬可在小鱼中间叠画一条大鱼,同时,再引导幼儿怎样把鱼妈妈和小鱼区分开(用粗黑线,或用颜色)。由此,画面自然就丰富了,且幼儿在操作过程也可初略感知运用重叠带来的美感。这样,把个性心理感受与技能的传授结合起来的指导,可使外在的教育深刻地影响到幼儿内在世界的形成。
可见,有效的引导,必须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与关注点上,这样才能使教育与幼儿的兴趣点保持一致,将学习活动一步步引向深入,最终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让幼儿全方位地主动参与学习,促进智能有效发展
在教学中,要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一个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仅满足于让幼儿动口、动手是很不够的,必须让幼儿的思维参与其中,让幼儿或先思考后操作,或边思考边操作,或先操作后思考。这样引导幼儿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才能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促进他们智能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教育情境,把要让幼儿学的内容转化成幼儿愿意学的内容,让学习的内容、情境、方式贴近生活、联系生活、表现生活。教师要在保证教学科学性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手段与方法去追求趣味性、生动性、新奇性、新颖性、形象性和实效性,以“趣”引路,以“情”导航,以充分调动幼儿(下转第14页)(上接第15页)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其次,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幼儿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不要牵着幼儿的鼻子走,不要硬将幼儿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轨道,而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见解。在教学过程中,要安排幼儿质疑问题的环节,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想法,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问题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幼儿指正;甚至必要时允许幼儿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在这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幼儿没有被同伴耻笑的苦恼,没有被老师斥责的忧虑,学习活动是充分自由的,幼儿便会全力地投入学习,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
学习成功是最足以使幼儿感到满意、快慰,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教师不仅要在了解每个幼儿的基础上给其提供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而且要使每个幼儿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获得成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幼儿一些走向学习成功的方法,最终促进幼儿智能的有效发展。
四、通过教材促使幼儿主动获取知识、获得有效发展
作为教学必不可少的学习操作材料教学用具(器材),老师在选用它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它所蕴含的对本教学活动的价值,即能有助于幼儿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和发展能力,有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为促进幼儿的发展服务,而不能信手拈来,不能让幼儿动手就了事,它们的呈现与使用都是需要经过思考后才能确定的。其次,选用什么样的学习操作材料,要与本活动的内容及幼儿的年龄相贴切。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应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让幼儿感觉到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去进行分析、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学习操作材料的选用,要简便有效,尽可能就地取材、一物多用,切忌把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寄托在操作材料上,花不必要的精力去“精心”准备既繁琐又无效的操作材料。最后,教师应本着“一个活动只解决一个问题”来确定学习材料。一个教学活动中要达到多个目标或解决多个问题,在有限的教学教程中是很难真正落实的。所以,以“一个活动只解决一个问题”来确定学习材料,更能让幼儿对某件事作深层的探究与思考。当然,这对教师选择、挖掘材料、设计操作程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发布时间】2024/7/24 12:09:27
- 【点击频次】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