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利用思维导图提升高中生综合 思维素养的“GDP”策略研究
【关键词】 ;
【正文】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概念及其构成,倡导以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培养人才,且新课改提出了“注重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课程目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其中,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涵盖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区域综合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为高考试题的选材和命题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高考试题表现为纯知识记忆类试题减少,读图分析信息、地理信息提取类、地理过程论证类题目增多,试题情境类型丰富,多依托图像、表格、文字等载体,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与整合分析能力等。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地理事象要素间的联系、时空现象演化和区域差异,立足区域特征对区域发展作出预测,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实际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通常表现出对综合性、逻辑性强的地理知识不能理清知识逻辑关系,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对综合性问题无法入手,这都是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偏低的表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思维导图是一种以图形化方式呈现思维过程和思维关系的工具,它能够帮助学生整理和组织知识,促进思维的联想和创新。在地理学科中,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基于以上现象,本研究基于地理教学实践提出了利用思维导图提升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GDP”策略方案。
“GDP(价值)”策略中的“G”代表GRASP(抓住),意为审题干,审材料,提取抓住关键信息;“D”代表DESIGNS(设计,构思),意为根据关键信息,利用思维导图构建思维框架;“P”代表PROMOTE(提升),意为通过三步法构建知识体系,提升综合思维,规范答题语言。
(图1 GDP策略综合思维提升流程图)
环节一:GRASP(抓住),意为审题干,审材料,提取抓住关键信息;
第一步 审题干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理解题目,明确问题的目标,找出问题的关键词,预测可能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审题的重要性在于,只有充分理解了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审题的步骤和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1.仔细阅读题目:首先,学生需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字面含义。可以多读几遍题目,每读一遍都要尝试理解题目的多层含义,直到完全理解题目的要求。
2.分析题目:其次,学生需要分析题目,找出题目的关键词,明确题目的类型和难度。学生应该注意题目中的指令词,如“描述”、“解释”、“比较”、“推测”等,因为这些动词通常表明了题目的要求。此外,学生还应该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因果关系”、“比较优势”、“自然因素”等,因为这些名词通常表明了题目的主题。
3.预测解题思路和方法:最后,学生需要预测可能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为解答问题做好准备。学生应该根据题目的类型和难度,预测可能需要用到的知识和技能,预测可能需要进行的思考和操作。
第二步 审材料
学生可以通过筛选和分析材料信息,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教师引导学生去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识别重要的事实和观点,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立场,分析信息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同时,教师还应教授学生如何用思维导图来整理和展示材料的信息,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材料。
审材料的步骤和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1.表层理解:首先,学生需要仔细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表层内容。学生可以多读几遍材料,每读一遍都要尝试理解材料的知识内容,直到完全领会材料的全部信息。
2.推理性理解:其次,学生需要分析材料,找出材料的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识别重要的事实和观点,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立场。学生应该注意材料中的数据和图表,如“人口增长变化图”、“产业结构图”、“流量累计图”等,因为这些数据和图表通常包含了丰富的信息。结合信息,合理推测。
3.评价性理解:最后,学生需要评价材料,分析信息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学生应该根据材料的来源、信息的一致性等因素,评价信息的可信度。同时,学生还应该根据信息的相关性、足够性、代表性等因素,评价信息的有效性。
(图2 GRASP环节流程图)
环节二:“D”代表DESIGN(设计,构思),意为根据关键信息,利用思维导图构建思维框架;
用思维导图构建框架是解决问题的第三步。思维导图可以清晰地展示问题的结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在构建思维导图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将问题的各个部分进行分类和排列,找出问题的关键因素,分析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问题的逻辑结构。此外,教师还应教授学生如何用思维导图软件来创建和编辑思维导图,提高思维导图的制作效率和美观度。
思维导图的构建步骤和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1.确定中心主题:这通常是我们试图解答的问题或者我们试图理解的主题。这个中心主题将是思维导图的核心,所有的分支和节点都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2.添加主要分支:这些分支通常代表我们理解问题或主题的主要方面或者主要观点。例如:我们正在研究某区域的水量平衡,那么我们会添加“收入环节”、“支出环节”等主要分支。
3.添加次要分支:这些分支通常代表我们分解主要分支的下一级信息。例如,在研究某区域的水量平衡中,那么我们会在主要分支“收入环节”下添加“大尺度范围”、“小尺度范围”等次要分支;在主要分支“支出环节”中添加“自然支出”、“人为支出”等次要分支。
4.添加详细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事实、数据、例子、引用等,用以支持或说明我们的观点。如下图:
以上四个步骤和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构建思维导图,更有效地整理和组织信息。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更清晰、更系统地理解问题和找出解答,从而提高我们的思维效率和质量。
环节三:“P”代表PROMOTE(提升),意为通过三步法提升答题思路,规范答题语言,第一步学生规范梳理答案,第二步教师指点提升,规范答题语言;第三步学生总结反思,提升综合思维。
第一步:梳理和总结答案
在这一步中,学生需要整合所有的信息,形成完整的答案。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思维导图中提取关键信息,如何将这些信息进行有逻辑的组织和表达,如何用清晰、精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答案。
第二步:教师指点提升,规范答题语言
此外,教师还应教授学生如何用思维导图来展示和解释答案,使答案更具有说服力,语言表达准确而精炼。
第三步:总结和反思,提升综合思维
总结和反思是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步,也是提升思维能力的关键步骤。在这一步中,学生需要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答案进行总结。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总结自己的解题过程,如何评价自己的答案,如何从错误中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应教授学生如何用思维导图来记录和展示自己的反思和总结,使反思和总结更加深入和全面。
总的来说,进行总结和反思是提升高中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我们应该教育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掌握总结和反思的步骤和策略,提高他们的总结和反思能力。通过进行总结和反思,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好地改进自己,更好地发展自己,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近年来高考试题表现为纯知识记忆类试题减少,读图分析信息、地理信息提取类、地理过程论证类题目增多,试题情境类型丰富,多依托图像、表格、文字等载体,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与整合分析能力等。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地理事象要素间的联系、时空现象演化和区域差异,立足区域特征对区域发展作出预测,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实际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通常表现出对综合性、逻辑性强的地理知识不能理清知识逻辑关系,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对综合性问题无法入手,这都是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偏低的表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思维导图是一种以图形化方式呈现思维过程和思维关系的工具,它能够帮助学生整理和组织知识,促进思维的联想和创新。在地理学科中,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基于以上现象,本研究基于地理教学实践提出了利用思维导图提升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GDP”策略方案。
“GDP(价值)”策略中的“G”代表GRASP(抓住),意为审题干,审材料,提取抓住关键信息;“D”代表DESIGNS(设计,构思),意为根据关键信息,利用思维导图构建思维框架;“P”代表PROMOTE(提升),意为通过三步法构建知识体系,提升综合思维,规范答题语言。
(图1 GDP策略综合思维提升流程图)
环节一:GRASP(抓住),意为审题干,审材料,提取抓住关键信息;
第一步 审题干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理解题目,明确问题的目标,找出问题的关键词,预测可能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审题的重要性在于,只有充分理解了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审题的步骤和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1.仔细阅读题目:首先,学生需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字面含义。可以多读几遍题目,每读一遍都要尝试理解题目的多层含义,直到完全理解题目的要求。
2.分析题目:其次,学生需要分析题目,找出题目的关键词,明确题目的类型和难度。学生应该注意题目中的指令词,如“描述”、“解释”、“比较”、“推测”等,因为这些动词通常表明了题目的要求。此外,学生还应该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因果关系”、“比较优势”、“自然因素”等,因为这些名词通常表明了题目的主题。
3.预测解题思路和方法:最后,学生需要预测可能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为解答问题做好准备。学生应该根据题目的类型和难度,预测可能需要用到的知识和技能,预测可能需要进行的思考和操作。
第二步 审材料
学生可以通过筛选和分析材料信息,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教师引导学生去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识别重要的事实和观点,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立场,分析信息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同时,教师还应教授学生如何用思维导图来整理和展示材料的信息,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材料。
审材料的步骤和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1.表层理解:首先,学生需要仔细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表层内容。学生可以多读几遍材料,每读一遍都要尝试理解材料的知识内容,直到完全领会材料的全部信息。
2.推理性理解:其次,学生需要分析材料,找出材料的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识别重要的事实和观点,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立场。学生应该注意材料中的数据和图表,如“人口增长变化图”、“产业结构图”、“流量累计图”等,因为这些数据和图表通常包含了丰富的信息。结合信息,合理推测。
3.评价性理解:最后,学生需要评价材料,分析信息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学生应该根据材料的来源、信息的一致性等因素,评价信息的可信度。同时,学生还应该根据信息的相关性、足够性、代表性等因素,评价信息的有效性。
(图2 GRASP环节流程图)
环节二:“D”代表DESIGN(设计,构思),意为根据关键信息,利用思维导图构建思维框架;
用思维导图构建框架是解决问题的第三步。思维导图可以清晰地展示问题的结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在构建思维导图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将问题的各个部分进行分类和排列,找出问题的关键因素,分析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问题的逻辑结构。此外,教师还应教授学生如何用思维导图软件来创建和编辑思维导图,提高思维导图的制作效率和美观度。
思维导图的构建步骤和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1.确定中心主题:这通常是我们试图解答的问题或者我们试图理解的主题。这个中心主题将是思维导图的核心,所有的分支和节点都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2.添加主要分支:这些分支通常代表我们理解问题或主题的主要方面或者主要观点。例如:我们正在研究某区域的水量平衡,那么我们会添加“收入环节”、“支出环节”等主要分支。
3.添加次要分支:这些分支通常代表我们分解主要分支的下一级信息。例如,在研究某区域的水量平衡中,那么我们会在主要分支“收入环节”下添加“大尺度范围”、“小尺度范围”等次要分支;在主要分支“支出环节”中添加“自然支出”、“人为支出”等次要分支。
4.添加详细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事实、数据、例子、引用等,用以支持或说明我们的观点。如下图:
以上四个步骤和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构建思维导图,更有效地整理和组织信息。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更清晰、更系统地理解问题和找出解答,从而提高我们的思维效率和质量。
环节三:“P”代表PROMOTE(提升),意为通过三步法提升答题思路,规范答题语言,第一步学生规范梳理答案,第二步教师指点提升,规范答题语言;第三步学生总结反思,提升综合思维。
第一步:梳理和总结答案
在这一步中,学生需要整合所有的信息,形成完整的答案。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思维导图中提取关键信息,如何将这些信息进行有逻辑的组织和表达,如何用清晰、精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答案。
第二步:教师指点提升,规范答题语言
此外,教师还应教授学生如何用思维导图来展示和解释答案,使答案更具有说服力,语言表达准确而精炼。
第三步:总结和反思,提升综合思维
总结和反思是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步,也是提升思维能力的关键步骤。在这一步中,学生需要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答案进行总结。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总结自己的解题过程,如何评价自己的答案,如何从错误中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应教授学生如何用思维导图来记录和展示自己的反思和总结,使反思和总结更加深入和全面。
总的来说,进行总结和反思是提升高中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我们应该教育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掌握总结和反思的步骤和策略,提高他们的总结和反思能力。通过进行总结和反思,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好地改进自己,更好地发展自己,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 【发布时间】2024/9/24 15:13:17
- 【点击频次】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