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作业生活化设计策略研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数学作业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作业的设计与引导,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起到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作用。新课改下,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做好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对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值得在小学教育中推广使用。小学阶段,学生在年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性,这就要求老师在作业设计中充分结合学生学习现状,在作业设计中适当渗入生活化元素,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生活化;学习兴趣;策略
作业是教师执行课堂教学任务的基本手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是推动广大智力障碍儿童夯实学习基础的有效模式[]。传统的作业设计中,主要以抄写和书面习题为主,实践性和生活性作业过少,学生难以从书面作业应用到实际生活。因此教师有必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将数学作业设计更贴近实际生活,为学生设计出与之相符的作业内容,从而拓宽数学作业生活化设计的思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产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比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一味的强调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具有更好的效果。
一、优化作业设计参与者
教师虽是作业的主要设计者,但学生、家长在作业中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需让学生参与到作业的设计过程中来,与教师沟通设计该堂课的作业。在设计作业之前教师向家长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表现及需求,了解家长的期望,请家长给出设计建议。通过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共同设计,优化作业设计主体,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同时还可真正实现“家校共育”。
二、设计体验交流类的作业,提高学生的互动能力
现实生活中很容易构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可以将体验性和交流性作为设计核心,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是机械性地完成任务,而是自己参与其中,与家长、同伴之间交流,共同合作,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融入其中,使学生真正经历、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教学“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设定的该堂课目标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0-9的认识,能熟练地点数,读出各数,在复习巩固的过程中体验知识及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体验学习的喜悦。教师在布置本课的作业时遵循以上的教学目标,布置的作业为:(1)第一层次学生独立点数读出1-9,按要求在作业本上贴上对应数量的小贴纸,并说出0的意义;第二层次学生点数读出1-9,按要求在家长的适当提醒下于作业本上贴上对应数量的小贴纸,并说出0的意义;第三层次学生家长辅导点数1-9,由家长辅助贴上小贴纸。(2)第一二层次学生家长请学生帮忙拿5个碗、拿8根筷子之类的简单任务,第三层次学生家长教学生认识碗筷等物品。(3)学生完成作业后,自主拨打电话向老师汇报作业完成情况。上述作业中,考量到了学生的差异性,各个层次学生的作业各有不同,做到分层次布置作业;在完成作业时,既有让学生独立完成的部分也有让家长辅导的部分,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独立也加强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拿对应数量的碗筷、认识碗筷、给教师拨打电话汇报情况,这些过程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的同时更让其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数学学习体验更加理想。
三、设计游戏类作业,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
小学生具有抽象思维发展缓慢,注意力容易分散,记忆力差等特点,刻板的传统作业并不适合他们,他们需要积累丰富的感性体验才可慢慢发展出抽象思维能力。美国学者杰罗姆·布鲁纳曾指出,游戏作为一种娱乐手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在兴趣,而这则是其不断汲取知识养分,不断学习成长的根本动力[]。游戏类作业为学生积累感性经验提供了支持,以娱乐、游戏的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使其巩固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比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教师可单独设立一堂课进行学习的巩固,具体内容为:开设“班级小卖部”,将价值20元的学具纸币(1张10元,1张5元,5张1元)发给每位学生,请学生到讲台“小卖部”买对应的物品,小卖部有1元、5元、6元、10元、12元的物品,此时教师请学生思考自己需要什么东西,可与同桌讨论交流,然后依次来到“小卖部”来买物品。这样原本的作业就演变成了一个互动类、实践类的游戏,学生在享受购物游戏的乐趣过程中,既巩固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又提高了其生活适应能力。
四、设计实践类作业,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往往是枯燥的不好玩(下转第36页)(上接第37页)的,而科学合理的实践类作业设计能够让其切实地感受到数学是身边的知识。通过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可以增进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后作业,以此达到课后实践性作业是课堂线下教学延续的目的。比如说在教学“认识整时”中,目标设定为,第一二层次学生认识钟面,会认、写几时,第三层次学生能够认识时钟。教师可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制定一日起居表格,比如几时起床,几时到校,几时上课,几时吃午饭,几时放学,几时吃晚饭,几时睡觉。教师还可让学生在家里和家长一起制作一个时钟,带到学校和同学们比一比说一说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这两个实践作业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认识时钟,还能和家人一起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制作属于自己的手工时钟,巩固教学效果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设计调查类作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可见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数学是教育的一部分,而小学生由于自身发展局限性,很难发现日常中的数学,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调查型作业一般是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结论,使对生活中的数学的认识更上一层楼。比如在数的认识方面,教师可以融入班级生活,让学生去统计每班男女生的人数,最后将各个班的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加起来,看看全校有多少男生,多少女生。在调查过程中,学生不仅将“数的认识”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对性别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调查的过程中也与同学们有了更多的沟通机会,言语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综上,生活化的数学作业需要教师秉承开放、创新的观点,树立生活化的价值观。让学生和家长加入作业设计中来,共同参与生活化作业的设计。立足学生的现有能力和教学现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设计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提升其社会适应力的数学作业,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动眼,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通过体验交流类作业、游戏类作业、实践类作业、调查类作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将数学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参考文献:
[1]余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J].新课程(小学),2015(10).
[2][美]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69.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生活化;学习兴趣;策略
作业是教师执行课堂教学任务的基本手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是推动广大智力障碍儿童夯实学习基础的有效模式[]。传统的作业设计中,主要以抄写和书面习题为主,实践性和生活性作业过少,学生难以从书面作业应用到实际生活。因此教师有必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将数学作业设计更贴近实际生活,为学生设计出与之相符的作业内容,从而拓宽数学作业生活化设计的思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产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比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一味的强调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具有更好的效果。
一、优化作业设计参与者
教师虽是作业的主要设计者,但学生、家长在作业中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需让学生参与到作业的设计过程中来,与教师沟通设计该堂课的作业。在设计作业之前教师向家长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表现及需求,了解家长的期望,请家长给出设计建议。通过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共同设计,优化作业设计主体,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同时还可真正实现“家校共育”。
二、设计体验交流类的作业,提高学生的互动能力
现实生活中很容易构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可以将体验性和交流性作为设计核心,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是机械性地完成任务,而是自己参与其中,与家长、同伴之间交流,共同合作,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融入其中,使学生真正经历、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教学“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设定的该堂课目标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0-9的认识,能熟练地点数,读出各数,在复习巩固的过程中体验知识及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体验学习的喜悦。教师在布置本课的作业时遵循以上的教学目标,布置的作业为:(1)第一层次学生独立点数读出1-9,按要求在作业本上贴上对应数量的小贴纸,并说出0的意义;第二层次学生点数读出1-9,按要求在家长的适当提醒下于作业本上贴上对应数量的小贴纸,并说出0的意义;第三层次学生家长辅导点数1-9,由家长辅助贴上小贴纸。(2)第一二层次学生家长请学生帮忙拿5个碗、拿8根筷子之类的简单任务,第三层次学生家长教学生认识碗筷等物品。(3)学生完成作业后,自主拨打电话向老师汇报作业完成情况。上述作业中,考量到了学生的差异性,各个层次学生的作业各有不同,做到分层次布置作业;在完成作业时,既有让学生独立完成的部分也有让家长辅导的部分,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独立也加强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拿对应数量的碗筷、认识碗筷、给教师拨打电话汇报情况,这些过程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的同时更让其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数学学习体验更加理想。
三、设计游戏类作业,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
小学生具有抽象思维发展缓慢,注意力容易分散,记忆力差等特点,刻板的传统作业并不适合他们,他们需要积累丰富的感性体验才可慢慢发展出抽象思维能力。美国学者杰罗姆·布鲁纳曾指出,游戏作为一种娱乐手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在兴趣,而这则是其不断汲取知识养分,不断学习成长的根本动力[]。游戏类作业为学生积累感性经验提供了支持,以娱乐、游戏的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使其巩固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比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教师可单独设立一堂课进行学习的巩固,具体内容为:开设“班级小卖部”,将价值20元的学具纸币(1张10元,1张5元,5张1元)发给每位学生,请学生到讲台“小卖部”买对应的物品,小卖部有1元、5元、6元、10元、12元的物品,此时教师请学生思考自己需要什么东西,可与同桌讨论交流,然后依次来到“小卖部”来买物品。这样原本的作业就演变成了一个互动类、实践类的游戏,学生在享受购物游戏的乐趣过程中,既巩固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又提高了其生活适应能力。
四、设计实践类作业,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往往是枯燥的不好玩(下转第36页)(上接第37页)的,而科学合理的实践类作业设计能够让其切实地感受到数学是身边的知识。通过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可以增进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后作业,以此达到课后实践性作业是课堂线下教学延续的目的。比如说在教学“认识整时”中,目标设定为,第一二层次学生认识钟面,会认、写几时,第三层次学生能够认识时钟。教师可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制定一日起居表格,比如几时起床,几时到校,几时上课,几时吃午饭,几时放学,几时吃晚饭,几时睡觉。教师还可让学生在家里和家长一起制作一个时钟,带到学校和同学们比一比说一说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这两个实践作业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认识时钟,还能和家人一起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制作属于自己的手工时钟,巩固教学效果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设计调查类作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可见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数学是教育的一部分,而小学生由于自身发展局限性,很难发现日常中的数学,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调查型作业一般是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结论,使对生活中的数学的认识更上一层楼。比如在数的认识方面,教师可以融入班级生活,让学生去统计每班男女生的人数,最后将各个班的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加起来,看看全校有多少男生,多少女生。在调查过程中,学生不仅将“数的认识”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对性别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调查的过程中也与同学们有了更多的沟通机会,言语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综上,生活化的数学作业需要教师秉承开放、创新的观点,树立生活化的价值观。让学生和家长加入作业设计中来,共同参与生活化作业的设计。立足学生的现有能力和教学现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设计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提升其社会适应力的数学作业,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动眼,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通过体验交流类作业、游戏类作业、实践类作业、调查类作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将数学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参考文献:
[1]余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J].新课程(小学),2015(10).
[2][美]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69.
- 【发布时间】2024/9/24 15:16:44
- 【点击频次】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