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民族地区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实践研究

 

【作者】 王昌华 夏兴碧 刘启军

【机构】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下五屯办高卡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本研究旨在探讨民族地区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通过对民族地区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实践措施。实践研究表明,通过多种方式的语言训练和教育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民族地区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引言
  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民族地区,由于语言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不足。因此,开展民族地区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民族地区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
  (一)语言环境相对单一
  民族地区的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本民族语言,接触汉语的机会相对较少,导致汉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弱。
  (二)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和流畅
  部分小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时,存在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顺等问题,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和流畅。
  (三)缺乏语言表达的自信
  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一些小学生在课堂上或公共场合不敢主动发言,缺乏语言表达的自信。
  三、提升民族地区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措施及案例
  (一)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1.在学校中,教师应尽量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汉语语言环境。例如,在某民族地区小学,教师们坚持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授课,并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也用普通话回答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们的普通话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语言表达也更加流畅。
  2.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使用汉语进行交流,提高汉语的听说能力。如有的学校设立了汉语角,学生们在课间可以到汉语角与同学用汉语交流,分享自己的生活趣事和学习心得。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下五屯中心小学举办了“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演讲比赛,学生们积极参与,通过准备演讲内容和反复练习,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强了爱国情感。
  (二)加强语言训练
  1.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朗读、复述、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课上,教师经常让学生朗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并要求他们复述故事内容,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学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开设专门的语言训练课程,如口语表达、写作技巧等,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一些学校邀请专业的语言教师为学生开设口语表达课程,教授发音技巧、表达方法等,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3.利用多媒体资源,如故事音频、动画视频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言表达。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播放有趣的动画视频,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视频内容,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自信
  1.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及时表扬学生的进步和优点,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自信。当学生在课堂上勇敢地发言时,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2.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在一些课堂上,教师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交流,畅所欲言,提高语言表达的自信。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科学课上,学生们分组进行实验,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实践效果与反思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措施,民族地区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学生们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发言,语言表达更加准确和流畅,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语言训练的积极性不高,语言环境的营造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探索和改进,以更好地提升民族地区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结论
  民族地区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加强语言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自信等实践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民族地区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发布时间】2024/10/16 16:40:50
  • 【点击频次】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