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运用项目活动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路径与实践
——以中班“鸡棚搭建记”活动为例
【摘 要】 项目活动是一种适合于幼儿开展深入探究学习,能有效提高幼儿综合素养的活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出,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灵活运用各种组织形式和适宜的教育方式”。由于幼儿已有经验和能力水平的限制,很多时候的学习都仅仅停留在表面,无法凭一己之力解决所有问题,需要教师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支持。
【关键词】 项目活动;深度学习;中班
项目活动是需要幼儿、家长、教师共同参与,围绕幼儿感兴趣的项目,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交流分享、多元表征等方式完成学习过程的一种活动形式。《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这给我们开展项目活动提供了明确的理论和实践依据。通过开展项目活动,能够促进幼儿更加全面且深入地开展学习。以下以中班“鸡棚搭建记”活动为例阐述运用项目活动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路径与实践。
一、话题甄别阶段
项目活动的主题既可以由幼儿引发,也可以由教师引发,或者由双方共同决定。重要的是明晰价值,思考开展活动的可能性,做有准备的教师。
并不是所有幼儿感兴趣的事物都要发展成项目活动。当幼儿对某一主题产生兴趣,在确定是否以此为主题开展项目活动前,教师首先要思考主题的价值是什么,即通过活动幼儿能够获得哪些方面的成长。教师还需要思考主题开展的适宜性和可能性,即这些探究点是否适合本年龄阶段的幼儿、是否适合本班幼儿,以及开展活动所需支持条件是否能满足。
1.收集问题,甄别话题。
收集话题的方向可以是幼儿讨论的话题、热点话题,教师观察幼儿兴趣、行为的问题以及突发事件和课程需要。比如在“鸡棚搭建记”中搭建的话题是由“小鸡死亡事件”引发幼儿讨论小鸡死亡的原因以及需要的帮助,具体收集内容如下:
根据幼儿话题进行分类整理,找出幼儿最感兴趣的话题。
2.判断问题,确定项目
在项目活动中,幼儿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流动的、充满变化的。因此,教师需要在活动中不断地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根据幼儿的兴趣、活动开展情况并进行价值分析,随时思考后续活动开展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做有准备的教师,针对不同幼儿做不同的引导,不断调整后续活动内容。
根据幼儿兴趣进行问题判断,主要是学习价值判断、资源可获得性判断、可操作性的判断、可持续性的判断。并梳理师幼的共同经验。如图所示:
二、项目活动的准备与发起阶段
项目活动是一个动态开发的过程,但是毫无目的地开展活动肯定是无意义的。依据《指南》进行分析: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喜欢接触新事物,经常问一些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不同。能通过简单的调查收集信息。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能感知和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基本条件。
1.预设网络图,计划实施路径
预设路径前要收集教师与幼儿的已有经验并建立共同经验,在“鸡棚搭建记”中的体现如下:
儿童会议:你见过的鸡棚是什么样的?
亲子调查:搭建鸡棚需要哪些材料?可以怎么搭建?
发表:绘画自己想要搭建的鸡棚,分享鸡棚的样子以搭建的方法;利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探索过程及遇到的问题;
实地考察:去实地考察哪里适合搭建鸡棚?
三、项目活动探究阶段
1.利用五要点贯穿整个探究过程
项目活动有五个“要点”,即五种结构性的活动形式:讨论、调查(实地考察)、探究、发表、展示。讨论是指整个班级、小组、儿童之间进行,教师和其他人也可以参与,这也是教师了解儿童和指导儿童的重要方式。
这五种形式在项目活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所体现,并为儿童提供着宝贵的学习机会。同时,为教师支持、引导儿童的学习提供一个策略性的“框架”。
比如在“鸡棚搭建记”探究过程中幼儿通过讨论分享自己对鸡棚的了解(外形结构、场地布置、装饰、搭建方法及材料等),和父母共同调查身边的鸡棚是什么样的?用哪些材料搭建的?或者在网上调查自己喜欢的鸡棚造型。为探究实践做进一步的准备。
在探究过程中,利用实践探索、发表等方法梳理经验和发现的问题。
2.教师有效的引导与支持
在项目活动的过程中,小组工作会不断遇到问题。教师需要思考到幼儿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做什么?是否可以给孩子们提供机会,进行同伴分享,在回顾分享环节鼓励其他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教师的呈现方法可以通过拍照和视频记录。教师可以准确地记录每个幼儿的工作内容、工作成果,还可以全面记录每个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的,让幼儿的成长“看得见”。
提供分享的平台,让幼儿讨论分享自己的解决办法,运用视频记录的方式利用教师收集分析。对于幼儿提出想制作屋顶的意愿,要给予幼儿支持。
如《鸡棚搭建记》中:
在第一次搭建中幼儿遇到的问题:
1.木板与木板之间如何连接在一起?为什么木板会倒?
2.鸡棚太小了,小鸡会不喜欢
3.鸡棚没有房顶,下雨了怎么办?
4.没有办法安装滑滑梯,搭建内容和设计图不一样。
解决办法:
1.扩大鸡棚的搭建,便于滑滑梯的安装。
2.搭建门、屋顶和窗户便于观察小鸡,并防止风吹日晒。
3.用废旧衣物堵住缝隙。
教师支持:材料的支持(为幼儿提供需要的材料)、精神支持(鼓励幼儿不气馁、不放弃)
第二次搭建过程中幼儿遇到的问题:
1.每块木板的长度不一致,导致整体不平。
2.在围合的过程中,麻绳系不紧,扎带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3.为什么钉好的木板要倒?
4.有人在帮倒忙。
解决方法:
1.用尺子测量长度,把多的部分用锯子锯掉。
2.学习绳子以及扎带的使用方法。
3.用长的钉子去钉木板才不会倒。
儿童是有能力的、有兴趣的、灵感丰富的,他们想要成长并且渴望与同伴及成人交流。幼儿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自主性是就学习品质而言的,项目式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让幼儿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让其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师在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性时,会得到无限惊喜。
四、项目活动高潮及结束阶段
随着鸡棚的搭建成功,在活动后期幼儿兴趣发生转移,为了让幼儿对鸡棚搭建有个好的结尾,我们将搭建的活动进行了鸡棚展览会、拯救小鸡的游戏开展,邀请其他班小朋友了解我们搭建过程以及搭建成果。并有以下思考:
1.支持幼儿的游戏需求,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本次游戏内容来源于幼儿兴趣,出于自身游戏需求,使幼儿在游戏中积极参与与材料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展现出幼儿是独立自主的个体,也看到幼儿有主动学习的能力。
2.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
3.适时介入,引导幼儿解决问题,他们已经具备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分享自己搭建的场景,介绍使用的材料,建筑主体分别用的什么材料等,有利于帮助他们梳理经验,为下一次做准备。
在项目活动中,教师需要脱离领导者的角色,与幼儿建立起平等的关系,把握好幼儿与教师平等对话的关系,把教师视为幼儿学习的参与者与支持者,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平等意味着教师要充分信任幼儿的能力,重视幼儿的表达。教师对幼儿的支持与指导是实现活动教育意义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贾静.幼儿园班本项目活动组织与实施策略[M].山西:山西教育,2023,64-66.
[2]黄燕丽.探索幼儿园开展项目化学习主题活动的实施策略[J].课题研究,2023,(32).
[3]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吴亚玲.基于驱动问题的大班项目化学习初探[J].甘肃:甘肃教育,2024,(04).
[5]闵国芬.在项目活动中促进幼儿深度学习——以大班项目活动“消防车”为例[J].河南教育:幼教,2019(12):4.
- 【发布时间】2024/11/28 11:23:36
- 【点击频次】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