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让小学音乐教学始终跳动着情感音符

 

【作者】 李雪雪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第十五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音乐作为表达人们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有着和语言一样悠久的历史,教好音乐必须先从理论方面入手,让学生们了解音乐的起源,听懂音乐的情感。在教学实践中,从兴趣到乐感,再到表演,在这三种境界里均跳动着情感音符,教师只有让学生的情感音符活跃起来,才能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高效的音乐课堂。
  【关键词】 小学音乐;音乐教学;情感音符;高效;实践;研究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音乐教育也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加喜爱音乐课,积极参加校内外音乐学习或培训,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有了新的提升,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这对于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近期观摩了几节音乐欣赏课,发现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大多都能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及审美能力出发,呈现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充分让学生感受音乐情感。大多数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中,都能考虑到每个环节连接自然,并能利用多媒体,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感受音乐。但在课堂上老师使用较多的语言却是:“这段音乐听了之后使人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这段音乐描写了什么样的情境?”其教学过程虽然完整,教学设计虽然够精细,教学语言虽然较得体,但是,笔者却感到学生的情感并没能真正被感染,并没有真正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心灵,从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只是理性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就是说老师用这种准备好了的情感不能完全使学生的情感和音乐情感融合起来。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缺少了真实情感的传递这一重要细节。笔者认为,教师只有把音乐情感通过自己情感的构建真诚地传递给学生,才能真正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才能构建一个动态生成、真情淋漓、自然和谐的音乐课堂。
  一、真诚的情感传递是音乐审美的媒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重要标志,是音乐教学的灵魂,是信息传递的催化剂。李岚清同志说过,音乐教育主要不是技术教育,而是感情教育。李斯特也曾说过:“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在教育实践中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作为打开学生情感闸门的钥匙,通过捕捉事物本身所隐含的感情色彩加以因势利导,将逻辑认知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必然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可见,音乐教学的独特性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走进音乐、感受音乐、实现审美这一过程。音乐作为形象与情感思想的融合,具有较强的形象感染力,在本质上它是非概念性的,它是情感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体验能力、理解能力协调的综合活动。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记》)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其实还没有充分发展,不太容易接受抽象的概念,相对排斥说教,他们长于形象感知,充满热情与好奇,他们的情感容易被感动,喜爱幻想和想象。一般来说,他们在欣赏音乐时,能随着音乐的情感为人物的命运担忧,甚至不自觉地悲伤或者情不自禁地开心大笑,这是他们的情感在审美;他们能通过音乐想到美丽的场景,会想象那里开着他们生命中最灿烂的鲜花等等,随之就会用这些情感编织自己的理想,这些都是感性行为。这些美好的情感就会使他们感受到人生是美的,激励他们去追求自身的高尚,去体会美好事物对人生的意义,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培养他们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操。用法国雨果的话说:“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所以音乐对学生个体品质修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无声的。
  二、放大真情,以情移情,以情激情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但这不等于人的精神生活就一定越来越丰富,人和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比如打电话,它可以拉近人们的距离,但它却减少了人和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使人们之间的情感也随之淡漠。特别是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组合的主要形式,孩子与人的交往中,合作、宽容、谦让、真诚等品质的教育过程就会缺失。倘若在这种淡漠中不能及时实现心理的补偿、情感调适和审美超越的话,就有可能造成人格的异化。曾经有人说过“谁偷走了我们的美感”这样的话。笔者觉得,正是由于情感的淡漠,才影响了我们对美的感受,才影响了我们对美感动的能力。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真实的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活动是教师和学生情感直接接触的一种活动,师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信任,真实的思想感情就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音乐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是情感的碰撞,是心灵的感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目中有人”,把学生看作是有尊严的人,是独特独立的人,是发展的人,关爱生命,尊重权利,唤醒潜能,重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个性的自我张扬,就会自然而然形成爱的情感的双向交流,即产生“动情效应”。在这里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情感必须是真诚的,不能有“作秀”或“表演”的色彩,才能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真实的情感,怀着一颗质朴善良的心,懂得体恤万物。所以,教师要学会放大美好事物的赞美,放大对音乐的情感感受,表现为谦以待人,虚以接物,主动拆墙透绿,善于以情换情,以情移情,以情激情,而不是以说教形式苍白地表白情感,更不能虚情假意,矫揉造作。
  我曾经听过一次合唱课,让我很感动。授课教师的特长是声乐,他很会唱歌。他把演唱的方式用在合唱课上,把自己演唱的情感放大,在指挥学生合唱的时候,全身像被歌曲的情感浸透了一样,情感在他的脸上、手上流淌,每一位学生都被他的情绪所感染,每个人的演唱都非常投入。不仅如此,这位教师在指挥学生演唱时,还能用眼神照顾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自信地歌唱。音乐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就像被他用手托住了,学生如果看不到老师就唱不出感情了。这位教师向学生传达的音乐情感是由心而生的情感,不是预备好了的情感,是一种自然的真情激扬。他没有说教,没有严厉的目光,所表现出的是放大了的真情,是放大了的对学生能力的肯定。他不仅把自己的音乐情感传递给了学生,同时也把对学生呵护的情感传递给了学生,把自己的音乐情感和学生的情感编织在一起,每一次演唱有每一次的感动,所有的合作都很融洽。这种情感活动没有人不愿意参与,学生感受到的是看得见、摸得见的真实的情感。学生信任老师,尊重老师,这种师生的情感交往是没有距离的,是愉悦的。音乐情感把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连在一起,无疑,这种情感会对学生审美品质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的心灵变得丰富起来。
  此外,在双减政策下,我们还要不断提升课后延时服务水平,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切实抓好延时服务。音乐学习可以进行素质拓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外出研学、劳动教育、体育活动等让音乐学习渗透其中,让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特长发展提供指导和搭建平台,为全面育人提供载体。在课后服务过程中,及时掌握学生音乐素质提升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和整改。
  总之,在音乐教育中,把理论的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把鉴赏实践作为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才能使学生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精当地利用情感熏陶,产生强大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使知识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的面前。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对学生多一些情感上的关注,多一些真情的互动,少一些程式化的教学语言、表情和赞美,那么我们就会让音乐课堂在激情四射之时流淌着隽永柔情,在姹紫嫣红之中衬托着暗香浮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最终实现素质培养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董瑞华. 探究构建高效音乐课堂的教学策略[J]. 科学中国人,2015(11X):1.
  [2]李育英.小学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作用的有效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8(12).
  [3]谢妤,浅谈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9期.
  [4]廖洪立,音乐节奏教学方法浅谈[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08期.
  [5]阴建波,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J];中国音乐教育;2009年02期.
  • 【发布时间】2025/3/25 10:33:04
  • 【点击频次】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