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措施

 

【作者】 吴 菊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第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数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构建充满活力的开放性的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但是,在落实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信息引入过度导致数学思想丧失、教学空间随意拓展导致教学的随意性、盲目多元解读导致数学教学的价值出现偏差与失误。为消除不当取向,教师需要确立科学的数学教学开放观,运用开放性的教学智慧,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培养;方法;措施

  核心素养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关键能力和品格,特别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可以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发展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让学生能够主动探讨数学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在帮助学生认识逻辑思维的过程中,通过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模式创新,让学生实现逻辑思维能力的初步建立和巩固,提升整体的数学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新教材增加了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一节时,我让学生模拟去公园游玩买门票的事例,我来当检票员,学生买门票游玩。学生1“我们一共6个大人,3个小孩”学生2“门口写着:成人票12元,儿童半价”检票员:“你们一共要付多少钱?”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接着引出了本节课的问题,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使本来很枯燥的计算变成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2.动手实践,提高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三角形的特性”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定论,放手让学生利用各种不同长度的小木棒摆三角形,学生通过反复的拼摆最后发现,当两个木棒长度的和小于另外一个木棒时,无法摆成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的这一特性。学生对于动手操作是很感兴趣的,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3.合作学习,增强兴趣。在具体的数学课堂上,首先三维目标依然作为课堂的标杆,清晰的多元目标、科学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依然是活力课堂的方向。小组合作交流之后结合课前讨论再全班交流,教师在各组进行指导,这个环节强调了学子自由心态,强调了数学品味、数学工具性的地位,强调了思维模式的梯度化。其次是师生互动,各团队合作交流环节。最后各组组长在平板上呈现共性的答案,各成员呈现自己个人的见解。在小组呈现答案时,其它各组评价质疑,本组成员辩论,主张自己的理解,教师即时总结提炼,老师在云端呈现各种角度的对难点的理解。这个环节,立足于质疑问难、抓住重难点和疑难点展开讨论、甚至争论,结论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强调了活力课堂的选择性和批判思维,形成对数学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同时完成对情感目标的落实。实际上,师、生、新技术在这里真正互动起来,有时气氛紧张,有时大家面红耳赤,但是谁都很投入,学子用自己的智慧和情感成了课堂主人翁,他们感想、敢问、敢争论,兴趣越来越浓,课堂越来越亮、越来越活了。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不明白可以当场提问。例如我在上“大于、小于”课时从一开始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二(1)班学生中最高的有1.5米,最矮的有1.2米,我们大家帮老师设计一个方案,用尽快尽准确的方法找出班里所有的1.3米以上的学生。学生们自由组成组纷纷讨论起来,其中有一个学生举手说:“请1.3米以上的同学站起来。”一句话把全班学生都逗笑了,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2.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强化思维训练,让学生成为思维过程的主体。要做到阅读中思维、操作中思维,要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只是追求教学的结果。一切教学设计都应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思维,并依据反馈信息,有的放失地给予指导。
  3.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演绎法和归纳法。在一般情况下想要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最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演绎法和归纳法,这种方法简单的来说就是用推理将一些特殊的数学问题进行类推,然后对一些崭新的数学问题进行解决。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学生也能够更加轻松的理解新知识的含义。该种逻辑思维方法主要应用在运算过程中。例如当教师在教授学生减法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用加法的逻辑思维来引导学生学习减法,通过演绎和归纳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减法法则与加法法则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减法法则进行高效的学习。
  4.立足教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将教学目标作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针对学生发展特点,实现学生学习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分析就是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有顺序有步骤的将问题分解成几个部分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就是以具体分析为基础将每一部分的数据都结合起来考虑的一种思维方式。例如:“一个玩具厂计划生产760套玩具,已经做了3天,平均每天生产120套,剩下的4天完成,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套?”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信息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然后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找条件,逐步解决问题;第一,要求出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套玩具,必须知道的条件是剩余玩具的数量和需要的天数。题目中已知剩下的要4天完成,由此可知,解题的关键是剩余玩具的数量。第二,要求剩余玩具的数量需要知道的条件是玩具总量和已经完成的数量。第三,要求已经完成的玩具数量,需要知道的条件是每天的生产量和生产天数。这时从题目中我们可以很容易计算出所需要的条件。通过抓住关键问题,一步步的分析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另外,我们也可以采用综合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已经生产了三天,每天生产120套,可以计算出已经生产了120×3=360(套)。第二,已经生产了360套,则剩下(套760-360=400)。第三,剩下的4天完成,平均每天生产400÷4=100(套)。由此,通过分析法和综合法逐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5.通过引导,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教学中应着重改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趣味性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判断是通过定义来检查某一种事物具体性质的一种思维过程。推理是在判断的基础上针对问题进行的逻辑思考。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的最常见方法有:第一,假设法。假设可能情况中的一种成立,然后按照这个假设去判断,如果出现和题中条件相冲突的情况,则假设不成立。我们要适时、适度地加以点拨,实现渐进持续性地学习。
  总之,通过探究,我们提高了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弄清了数学核心素养研究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措施。建议我们广大教师可从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实用性出发,创新策略,强化培养,并用发现的眼光加强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对于促进他们将来的发展数学应用能力无疑是有极大作用的。
  参考文献:
  [1]林学英;小学数学教学浅谈[J];学周刊;2011年21期.
  [2]徐国庆;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宁夏教育;2011年Z1期.
  [3]单春艳;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降伟岩;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及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 【发布时间】2025/3/25 10:45:45
  • 【点击频次】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