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对策

 

【作者】 朱丹丹

【机构】 义乌市西江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体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是国家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体现,同时这也对教育体系的教育提出了一定的考验,需要其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高质教育。小学教育是学生重要的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行为习惯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点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中的新要求,下面,本文就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对策进行分析,希望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综合能力

  核心素养教育,关乎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可是,如果只有理念没有行动,教育就是海市蜃楼。虽然我们是在普遍性中进行思考,却生活在细节之中,所以小学数学课堂,要看得见学生“对数学的持久兴趣,对数学思想的融会贯通”。只有当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落地,成为学生的自觉,教与学才可谓“君子不器”。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
  分析国内外针对小学数学的研究成果可见,国际上还没有统一定义核心素养的概念,但各个国家均对核心素养做了强调,普遍认为只有通过数学学习才能掌握到其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数学学习的独特结晶。通过多次理论分析与实践可知,核心素养主要构成部分是数学人文、意识、思想。数学人文:动机、审美和表达是其切入点,具体说来就是学生有数学学习热情,有意识构建数学模型,欣赏体会数学结构的美感,通过阅读数学学会数学语言和写作;数学意识:切入点是学会、基础和方法。学会用数学解释生活,由数学解构数学,形成自己的解构方式和解释能力,利用数学开拓智力;数学思想:切入点为会学、理性和智慧。学生从“愿学”过渡到“会学”阶段,用数学知识和模型解决数学难题和复杂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就充分体现了数学人文、意识和思想这三个特点,教材中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先让学生抓一把糖果,数糖果粒数,同样的再让该学生抓一把黄豆,数黄豆粒数,思考两者例数为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场景中主动学习,思考问题。
  二、培养估算的综合能力
  估算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估算能力有着广泛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积极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日常数量关系的灵活处理,形成各种解题策路,进而形成科学的数学视觉。例如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估算资源:新建的学校、菜地、苗圃参观,让学生用数充分表达和交流,估计物品的数量,交流估计的策略,并逐步形成科学的直觉。教材不但在数量上设计了估算,在计算中也设计了估算。再如第四单元的信息窗2,利用“勤劳的小蜜蜂整装待发”的情景设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估算,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方法:把每个加数看做与它们接近的整百数,再口算它们的和,并感知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时候,可以用估算确定结果,也可以通过估算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合理。因此,我们只要积极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注重对周围、身边的事例进行观察、比较,鼓励学生大胆估计、反复实践,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使学生分析问题有根有据,而不是盲目地猜测,学生的估算能力一定会进一步提高,从而形成科学的直觉。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策略
  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具备良好数学意识和数感的人应该具有对数和数运算的敏锐感受力和适应性,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去观察、解释和表现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问题所包含的潜在的数学特征。所以应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让学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在教材中,最大的优点就是图文并茂、灵活的呈现所学内容,教材中所选的都是切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情景图,紧密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出发。例如二年级下册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利用了“野营”这一情景串,从野餐到野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有余数的除法。再例如“万以内数的认识”,将农村与城市的小朋友以“手拉手”的形式,呈现了农村学生进城后的所见所闻、城市学生来到农村后的所见所闻及生活体验、城乡学生分别时的美好回忆。在这些生活素材中学生能用万以内的数描述具体的事物,能进行较大数的大小比较及几千几百加减法的口算,建立了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其余每个单元亦是如此。
  四、推动学习方法的转变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一步一步地推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从而促使他们形成好的学习方式。新课改要求学生要培养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就是教师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小学阶段,學生的求知欲望比较高,同时也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很难集中注意力。这时候,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自主去探索,教师只负责监督。例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分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先看书,然后告诉老师班级里的男女生各占几分之几。合作性学习就是小组合作学习,通过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一般都是比较难的问题才会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也会建立学生彼此之间的友谊,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索,这比老师直接教授效果要好。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能反映小学数学教育的本质及价值,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除应注意教授学生数学知识以及技能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参与核心素养的建立和提升过程,最大程度的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翠琴.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20(13).
  [2]熊成兵.小学数学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0(07).
  [3]贺希新.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J].才智,2020,(28)
  • 【发布时间】2025/3/25 10:48:05
  • 【点击频次】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