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论汉语基本词义演变对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

 

【作者】 杨晶晶

【机构】 兰州城市学院文史学院中文23级1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中学生语文学习中,深入探究汉语基本词义演变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本文将从汉语学习的角度出发,阐述把握汉语发展对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在古文研习中,理解古代汉语基本词义的演进路径乃是透彻理解各类文言文的根本所在。文章将详细阐述汉语基本词义的演变类型,并通过列举实例剖析其在中学生学习古文中的积极作用,包括对理解古文内容、确保翻译准确、培养语感以及理解文化内涵,进而突显这一知识在提升中学生语文素养中的重要意义,为中学语文教学给予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中学生;汉语基本词义;古今词义演变;语文素养

  中国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汉语文字,汉语文字也记录了时代的变迁。这些文字由古人所创,继而组合成词、短语、句子,历经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古代汉语不断发展延续至今成为现代汉语,这一过程伴随着社会现实需求的持续推进。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汉语学习往往从现代汉语开始,而部分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文科学生会进一步探究汉语的起源与发展。中学语文教学里的文言文学习是一个重难点,其在中高考试卷中占有较大比重。然而,当学生仅通过死记硬背文言字词的含义和机械运用句法结构来应付考试时,文言文学习不仅变得晦涩难懂,而且枯燥乏味,甚至会遭到内心的抵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到“第四学段(7-9 年级)的学段阅读目标中明确要求初中学段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要求学生阅读文言文应注重字词解释与积累。评价建议中明确规定“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课标规定强调了文言文教学重在积累诵读,将记诵积累作为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重点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准确识记、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在四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里,“语言建构与运用”起着重要的基石性作用,同时强调要在真实的言语情境下开展经验积累与实践活动。“创造”的“创造”是一个术语,原意是站着、建立、建立。“构造”一词的构造是指组合,组合。所以,语言的构建是依靠所确立的体系规则并结合具体情况灵活组合起来的,而这一体系规则最关键之处就在于要知晓其中的原理。不妨认为“构建与运用”这一概念本身就表明语理与语感联系紧密,中学生构建起一定的思维雏形,形成一定的语言感知,能够为高中文言知识的学习构筑起桥梁。
  所以,处于新课标时代的浪潮之中,处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之下,面对学生当下的学习难题,汉语基本词义演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突显出来了。
  一、汉语基本词义与演变
  那么,汉语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呢?基本词汇指的是一种语言里所有基本词的集合,是该语言词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这就意味着,要是基本词汇完全变更或者彻底消失不见,那就代表这种语言不复存在了。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共同构建起语言的根基,基本词汇有着稳固性、全民常用以及是产生新词的基础的特性。尽管词汇本身具有一定的恒定性,但其意义会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持续发生变化。基本词汇与常用词之间存在差异,夏霖于《基于常用词视角的高中文言文词汇教学研究》中指出:“古人在交流对话时,某些词语会被经常使用,并且养成了运用这些词语的习惯,在记录历史时呈现于书面,这些词汇即文言文中的常用词。”也就是说,常用词反映了一个时代语言使用的特点,而基本词汇则跨越时代,保持较高的使用评率。基本词汇中有许多古今都常用的词,这些词的词义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改变。而且,古代存在一字一词但字少词多的矛盾,产生了假借词、古今字等。因而中学阶段的学生则更需要了解基本词义的演变过程,但多数学生被限制于当前的语境和语义当中,这与语言持续变化相矛盾。除了有旧词消失、新词出现(“旧瓶装新酒”)这两种情形以外,原有的词汇会随着社会发展需求以及人们认知水平的提升,在词义的内涵、范畴、感情色彩方面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二、汉语基本词义演变的主要类型
  汉语里,词义的演变存在四种类型,即词义的扩展、缩小、转变以及感情色彩方面的改变。
  扩大词义意味着扩大词义范围。正如《说文解字》所说,“粮”是“穀也,从米量聲。”其原义为外出时所携带的干粮,像《庄子·逍遥游》里提到的“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便是例证。后来,各种粮食都可被称为“粮”了,如《晋书·吴隐之传》提到的“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授亲族”。
  词义缩小指的是词的意义范围从大变小,这与词义扩大的情况相反。比如,“弄瓦之喜”(指生女孩)中的“瓦”,在古代它是原始的纺锤,为陶制品,那时凡是陶土烧成的东西都能被“瓦”指代,可到了现在,“瓦”主要被用来表示盖屋顶用的建筑材料。
  词的意义会从一个范围转移到另一个范围,这就是词义转移。就像“中原”一词,在“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灭吴)这个表述里,其意义为原野。它现在指的是中国中部,具体指黄河下游中部。在现代汉语中,“中原”通常指的是中国中部。 
  此外,词义的感情色彩也会发生变化,“锻炼”一词的含义从诬陷他人转变为强身健体,其感情色彩由贬到褒;“爪牙”的意义从得力助手变成坏人的帮凶,感情色彩由褒到贬。
  三、词义的引申以及时代的变迁
  一个词最初且最基本的意义就是本义,这一意义往往能借助字形分析与古代文献考证来判定。以本义为基础,借助联想、比喻、借代等途径衍生出来的意义,就是引申义。例如,“日”字的本义是“太阳”,而后经衍生有了“白天”的意思,就像“日夜兼程”里的“日”,再进一步衍生出“一昼夜”的含义,像“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中的“日”。因此,术语的扩展含义也可以看做是语义的演化。
  中学教材里有不少文言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都很丰富。拿《劝学》里的“假”字来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这个“假”字的初始含义为“借”,在该句中使用的是引申出来的“借助”这一含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义的演变过程,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烛之武退秦师》里提到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原本的意思是“使者”,到后来才演变为“出行的人所带的东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对比古今词义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词义的演变进程,防止出现以今律古的错误。
  此外,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不但反映在不同朝代的词义解释方面,而且体现在词性的改变上。汪维辉先生在《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里阐述了41组词在东汉至隋这段历史时期中不同程度的变化与更替,他指出史书语言具有时代性。如同研究诗歌需要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一样,文言文的学习也应如此。中学生必须深入了解时代背景,了解语言的温度。 
  汪维辉先生于其著作里提及过,“书”与“写”这对常用词存在阶段性的演变,在古时把写字称作“书”,如今则称为“写”。在西汉之前,与书写相关的动作都被叫做“书”,到先秦时期逐渐变为“写”,不过在传世文献里尚未发现将其当作“书写”来讲的实例。“写” 起初只有“抄写”的义位,如“写其官之用律”(《秦律十八种·内史》,186简、61页),后在先秦,有了“效仿;模仿“绘画”;复制绘画“其他含义”在魏晋之时,像“曹植《辨道》,体同书抄”(《文心雕龙·论说》)这样的情况表明,“抄”字开始表示之前“写”所具有的“抄写”这一义位。
  四、了解汉语基本词义演变对中学生古文学习的帮助
  (一)准确理解古文内容
  学生如果掌握了词义演变的规律,在阅读古代文献时就不会简单地以现代汉语的词义去理解古文中的字词,这样就能更精准地理解文章的真实内涵。如《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一句中,其中的“谢”字,在古代表示“告诉、告诫”的意思,而不是现在的“感谢”。只有熟悉词义的演化,才能深入领会古语的内涵。知识的运用并非局限于古文,在古诗词里也同样如此。就像“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古义为“可爱”,和现在所表示的“值得怜悯”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学生能知晓一些词义的古今演变情况,那么在理解句子乃至整篇古文内容时就会更加顺利,例如对于那些古今异义词来说就是如此。
  (二)提高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 
  在中文翻译中,正确理解单词的意思是关键。知晓词义的变化历程对学生确定正确的词义来进行翻译是有帮助的。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翻译为例,句中的“妻子”,其古代含义为“妻子和儿女”,这和现代汉语中的“妻子”含义是不一样的。“绝境”这个词存在本义和引申义的区别,学生若知晓这是词义的演变,就会正确地把它翻译为“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而不会错译成“带领妻子来到这个绝境”。再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一句,其中“非常”在古代表示“意外变故”,要是按照现代的含义去翻译的话就完全错了。
  (三)增强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语言感受是敏锐地感知和理解语言措辞的能力。学生对词义演变进行学习之后,能够更深层次地感受汉语的发展历程,熟知古代汉语的用词特征与表达形式,进而强化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学生在阅读大量文言文之后,就会深刻认识到一些字词古义和今义的不同之处。这样一来,在阅读新的文言文时,他们理解文意就会更加顺利,哪怕碰到一些不熟悉的字词,也能够依据上下文以及字词意义的演变规则做出合理的推断。
  (四)培养对汉语文化内涵的理解
  诸多因素如社会发展、文化变迁等都会反映在汉语词义的演变之中。学生可借探究词义演变的过程深入挖掘汉语背后的文化内涵。以“牺牲”为例,其词义的变化能让人们了解古代祭祀文化。这有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进而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汉语基本词义演变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结合教材进行系统讲解
  学生学习文言文,主要素材是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可针对性地挑出那些古今异义且词义演变显著的字词来细致讲解。对这些字词,教师能够从其源头意义、衍生意义以及发展历程等方面予以系统的整理,从而使学生慢慢形成词义演变的观念。以《论语》中的篇目为例,在讲解“学而时习之”里的“习”字时,除了阐释其在文中‘复习、温习’这一释义之外,还可阐述其本义为小鸟反复练习飞翔,由此引申出‘反复练习、学习’等意,从而使学生理解词义是怎样演变的。
  (二)运用对比法加深印象 
  在教学过程中,对比古代汉语字词与现代汉语字词是一种很直观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能够运用制作表格或者举例等方式,对字词在古今汉语里不同的意义、用法以及感情色彩等加以对比。以“亲戚”为例,在古代,这个词包含父母兄弟等内外亲属,像“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所表述的那样,而如今,这个词主要指旁系亲属。又比如“交通”这个词,在古代其意为交错相通,像“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所表述的那样,而如今它主要表示运输事业等。这种古今词义的对比能够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词义的改变,从而加深他们的记忆。
  (三)开展拓展阅读与探究活动
  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常识》等一些与汉语词义演变有关的课外读物可被教师推荐给学生,这样学生能够在课外阅读里进一步认识汉语词义演变的规律和知识。与此同时,安排学生开展探究性的活动,像让学生分组去搜集与整理若干古今异义词,探究其演变的类别与成因,并且在课堂上予以汇报交流。如此一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学生对汉语词义演变的兴趣也被激发起来。 
  结论
  中学生语文学习中,汉语基本词义演变有着不可轻视的重要意义。中学生若能知晓词义演变的种类与规律,站在汉语学习与文化传承的全局角度看,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母语的发展轨迹,提高语言素养,从而为深入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根基。
  在教育教学里,教师需运用多种方式引领学生知晓汉语基本词义的发展变化,从而让学生在汉语学习进程中持续获取益处,令汉语这一古老且极具魅力的语言于新时代的中小学生群体里展现出新的生命力与活力,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佳的传承与弘扬。并且,教师应进一步思考怎样把汉语词义演变知识更妥当地融合进语文教学体系,研发更多契合中小学生的教学资源与活动形式,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汉语词义演变的兴趣与成效,促使汉语教育持续发展前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6.
  [2]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第3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23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46-247.
  [4]夏霖.基于常用词视角的高中文言文词汇教学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19.DOI:10.27825/d.cnki.gassf.2019.000017.
  [5]許慎.說文解字[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06.393.
  [6]王云路,方一新.汉语史研究领域的新拓展——评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J].中国语文,2002,(02):181-186.
  • 【发布时间】2025/3/25 10:52:20
  • 【点击频次】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