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生存、生活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与方法,具有优秀品德情操和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语文现代性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作为语文教师,感受到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讲授语文,那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就不能在课堂上展现。我门就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在课堂上突出实践性,培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直接体验。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学生应该知道学语文究竟学什么,怎样学,通过哪些方法去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而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条件,给予点拨、引导、激励,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教育的外因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
学生主动学,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做到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提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归纳,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效果让学生自己去评价。比如二年级的《拔萝卜》,学生自读两遍课文后就了解了内容。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朗读、表演,小组有两组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既当观众,又当评判员。在两组表演中,让学生看出问题来:大萝卜应该是“拔不动”的,可第一组的“萝卜”却“东倒西歪”,而第二组的那位“老爷爷”应该是“用力拔”,可“演员”表演得太轻松了,不像拔不动!学生发表了好多见解,这既是对别人表演的评价,又体现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40分钟内,合作学习实践,读―想―演―评―再读,每个人都在实践,学习活动的时间占了三分之一以上,这是真正体现课堂主人翁自主地位的极好案例。
二、形成开放性,拓宽主动探究的学习领域
1、突破学科界限,多角度求知
语文学习不是孤立的,它可以和其他学科形成交叉联系,拓宽知识面。比如学生学习了《蝙蝠和雷达》一课,对科学产生了兴趣,他们从不少科技书中了解人类的许多发明是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发,他们便用课文中的句式“什么相当于什么”来介绍许多发明。再比如四年级有一篇习作是练习写“××一角”,教材上提供的只是电器商店一角的画面材料,相当一部分学生激发不起写作的热情。能不能不写教材要求写的内容,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地方呢?教师根据学生这一愿望,运用计算机输入广场一角、街心花园一角、里弄一角、庭院一角等多种画面供学生选择练习,每个景点都可以放大,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学生操作计算机,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浏览,可以是一个景物,也可以是几个景物。随着鼠标移动,从观察入手,由说到写,由写到评,由评到改,动脑、动口、动手,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得到了培养。再如学生学了《景阳冈》、《将相和》等课文后把它编成课本剧,自然就想到如何配上美妙的音乐、得体的动作,使语言更具魅力;学习了课文写配画文、办小报,自然就想到如何配上插图和美术字,使语言和“形象”有机结合,取得图文并茂的效果。这些都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
2、突破教材为主,引导多渠道积累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言文字的学习最重要的是积累内化,而阅读是最好的积累内化。主动阅读应是一个现代人的必备素质,它能丰富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以一种主动探究的意识,学一课去读多篇,学一点带一个面,掌握一个词去拓展一大串。比如学生学了《火烧云》中描写颜色的ABB式词红彤彤,课外就收集了蓝盈盈、黄澄澄、灰蒙蒙等20多个词;学了描写颜色的实物形容词葡萄灰,课外就收集了柠檬黄、湖绿草莓红等40多个词。这是对课堂语言学习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把主动学语文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活力。比如可以倡导学生观察四季的景物以及风雨雷电等天气变化,主动写些观察日记、随笔等来学习语言表达。也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各种节日进行语言训练的尝试,如:“三八”妇女节到了,“我”给妈妈一个惊喜,讲一个故事,作一首诗,做一张节日祝贺卡等;六、一儿童节“我是小百灵”课本剧表演等,元旦时围绕“我在新年里想到了……”这一主题,可以做想象作文,亦可作即兴演讲。有时结合社会热点也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如写首儿歌献给灾区的小朋友,和灾区的小朋友结对子,互通书信交流思想。还可以要求学生为家中的新电器写张使用说明书,为新产品写段广告词等等。更可以要求学生跟着爸爸妈妈外出旅游、参观访问时,先看一看、想一想、听一听,然后讲一讲、评一评、写一写,进行运用语言的多种实践尝试。开展“小问号在行动”,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人和物,并从中提出问题。孩子们会提出几百个问题:闹钟怎么会走?金鱼在水中为什么不会闷死?海藻是怎样长出来的?……孩子们通过访问、查资料、拆实物、做实验找到了许多问题的答案。有的写小论文,有的写实验记录,有的写图片和照片说明,还有的作成了有解说词的光盘……这当中有很多很多与语文结合的探究性学习,激发的是求知欲,发展的是思维,提高的是能力。
总之,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持之以恒,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只要给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在学生心中播下自主的种子,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就能发掘学生个体的自我潜能,为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我们教师的教学也会越来越成功!
【关键词】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作为语文教师,感受到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讲授语文,那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就不能在课堂上展现。我门就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在课堂上突出实践性,培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直接体验。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学生应该知道学语文究竟学什么,怎样学,通过哪些方法去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而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条件,给予点拨、引导、激励,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教育的外因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
学生主动学,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做到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提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归纳,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效果让学生自己去评价。比如二年级的《拔萝卜》,学生自读两遍课文后就了解了内容。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朗读、表演,小组有两组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既当观众,又当评判员。在两组表演中,让学生看出问题来:大萝卜应该是“拔不动”的,可第一组的“萝卜”却“东倒西歪”,而第二组的那位“老爷爷”应该是“用力拔”,可“演员”表演得太轻松了,不像拔不动!学生发表了好多见解,这既是对别人表演的评价,又体现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40分钟内,合作学习实践,读―想―演―评―再读,每个人都在实践,学习活动的时间占了三分之一以上,这是真正体现课堂主人翁自主地位的极好案例。
二、形成开放性,拓宽主动探究的学习领域
1、突破学科界限,多角度求知
语文学习不是孤立的,它可以和其他学科形成交叉联系,拓宽知识面。比如学生学习了《蝙蝠和雷达》一课,对科学产生了兴趣,他们从不少科技书中了解人类的许多发明是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发,他们便用课文中的句式“什么相当于什么”来介绍许多发明。再比如四年级有一篇习作是练习写“××一角”,教材上提供的只是电器商店一角的画面材料,相当一部分学生激发不起写作的热情。能不能不写教材要求写的内容,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地方呢?教师根据学生这一愿望,运用计算机输入广场一角、街心花园一角、里弄一角、庭院一角等多种画面供学生选择练习,每个景点都可以放大,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学生操作计算机,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浏览,可以是一个景物,也可以是几个景物。随着鼠标移动,从观察入手,由说到写,由写到评,由评到改,动脑、动口、动手,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得到了培养。再如学生学了《景阳冈》、《将相和》等课文后把它编成课本剧,自然就想到如何配上美妙的音乐、得体的动作,使语言更具魅力;学习了课文写配画文、办小报,自然就想到如何配上插图和美术字,使语言和“形象”有机结合,取得图文并茂的效果。这些都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
2、突破教材为主,引导多渠道积累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言文字的学习最重要的是积累内化,而阅读是最好的积累内化。主动阅读应是一个现代人的必备素质,它能丰富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以一种主动探究的意识,学一课去读多篇,学一点带一个面,掌握一个词去拓展一大串。比如学生学了《火烧云》中描写颜色的ABB式词红彤彤,课外就收集了蓝盈盈、黄澄澄、灰蒙蒙等20多个词;学了描写颜色的实物形容词葡萄灰,课外就收集了柠檬黄、湖绿草莓红等40多个词。这是对课堂语言学习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把主动学语文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活力。比如可以倡导学生观察四季的景物以及风雨雷电等天气变化,主动写些观察日记、随笔等来学习语言表达。也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各种节日进行语言训练的尝试,如:“三八”妇女节到了,“我”给妈妈一个惊喜,讲一个故事,作一首诗,做一张节日祝贺卡等;六、一儿童节“我是小百灵”课本剧表演等,元旦时围绕“我在新年里想到了……”这一主题,可以做想象作文,亦可作即兴演讲。有时结合社会热点也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如写首儿歌献给灾区的小朋友,和灾区的小朋友结对子,互通书信交流思想。还可以要求学生为家中的新电器写张使用说明书,为新产品写段广告词等等。更可以要求学生跟着爸爸妈妈外出旅游、参观访问时,先看一看、想一想、听一听,然后讲一讲、评一评、写一写,进行运用语言的多种实践尝试。开展“小问号在行动”,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人和物,并从中提出问题。孩子们会提出几百个问题:闹钟怎么会走?金鱼在水中为什么不会闷死?海藻是怎样长出来的?……孩子们通过访问、查资料、拆实物、做实验找到了许多问题的答案。有的写小论文,有的写实验记录,有的写图片和照片说明,还有的作成了有解说词的光盘……这当中有很多很多与语文结合的探究性学习,激发的是求知欲,发展的是思维,提高的是能力。
总之,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持之以恒,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只要给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在学生心中播下自主的种子,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就能发掘学生个体的自我潜能,为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我们教师的教学也会越来越成功!
- 【发布时间】2025/4/11 15:39:46
- 【点击频次】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