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形象思维的培养

 

【作者】 覃 涛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形象思维是人的头脑中运用形象进行的思维。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人智力活动的最高形式。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其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在教学中,要遵循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形象,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外化、物化,逐步引导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一、加强操作,诱发思维

  儿童一般是用形状、声音、色彩和触觉来思维的,因此,直观教学对儿童来说是必须,这种教学并不建筑在抽象的概念和词汇上,而是建筑在儿童直接感受到的形象上。这就是说,思维必须以丰富的感知材料为基础,而小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和具体形象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儿童思维的特点,充分利用具体形象的教具、学具,让学生亲自动手摆摆、折折、画画、量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通过手脑并用,建立起清晰的动态表象,从而促进抽象思维和空间概念的建立;这样体现的是一个由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通过分组操作,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通过演示和总结,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联想,明确了算式、定理,建立数学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具体设计如下:全文下载

  • 【发布时间】2014/4/21 20:55:10
  • 【点击频次】384